“微时代”下做好“微思政”的路径探索
——基于辽宁省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

2024-04-25 04:47
辽宁高职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微时代媒介辅导员

檀 森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2]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指出青年引导与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3]作为中国力量的后备军,青年学生的成长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打开,青年学生的成才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强化其思想与价值观引领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基于此,高校理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人”在于“立德”。“立德”是“树人”的根本与前提,“树人”则是“立德”的目标与追求。随着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进步,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数据显示,有99.8%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4]。手机除了作为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亦是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经调查,截至2022 年12 月,全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明显,达到了网民总数的94.8%[4]。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已经实现,社会进入了“微时代”[5]。

一、“微时代”下“微思政”的含义

(一)“微时代”的含义与特点

所谓“微时代”,通俗来说就是凭借各类诸如微信、微博等“微化”应用APP 为载体,信息传播具有简约、凝练等特点的时代。“微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扩宽,资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各类消息的获取难度大幅降低。

“微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情感传递方式与信息交流方式,人们更加倾向于利用各类新媒体或移动互联网来感知外界、更新知识,凭借着新媒体等“微媒介”即时性好、多元程度高、交互性强、视觉性优等特点,各种复杂、冗余的信息被赋予了新生,不必再受“文长不看”的桎梏,其传播速度、广度都得到了提升,影响力也更大。

(二)“微思政”的内涵与特点

1.“微思政”的内涵

“微时代”需要有与之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微思政”应运而生。“微思政”为一种隐性教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但由于研究起点和观察视角不尽相同,对于“微思政”主要有三种具体解读。第一种是以思政教育的理念为视角进行研究[6]。该角度下的“微思政”,是以“穷理尽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析精剖微”的教育,让学生不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感等产生积极的正向引领。第二种是以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为研究对象[7]。该视角下的“微思政”,将思政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小事”上,“见微知著”,以“精细入微”的方式,将德育思想即时灌输,从而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第三种则是从教育载体的角度进行定义[8]。其认为“微思政”是通过移动网络或是新媒体技术,在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上,开展思政教育的一种形式。

本文所研究的“微思政”,是借助网络微媒介载体与技术,以具体而微的内容、微言大义的方式,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适应性、亲和力与吸引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强的意志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

2.“微思政”的特点

“微思政”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精细化。正如前言所叙,“微思政”常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微处入手,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一点,与传统思政教育的系统化特征相区别。第二,浅近化。“微思政”往往更加贴近学生,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与交流,以身边发生的事或是热门时事为引,通过浅显、生活化的话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教育。第三,“微思政”具有网络化的特点。“微时代”下,“微思政”教育自然是无法抽离于互联网。“微思政”依托各个网络新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资源,运用互联网用语,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微思政”的三个特点,使得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更为亲近,沟通更为顺畅,问题解决得更加及时。

二、“微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微时代”下,手机的使用群体正呈现年轻化特点。青年学生作为“互联网一代”,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对手机及网络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在“微时代”下,大学生对手机新传媒有较强的依赖性,使用微媒介最为活跃,这也对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短视频、直播等网络新媒体凭借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广受青年学生欢迎,这类微媒介的创作内容也大多投其所好;但反过来,其中所含的观点、价值等也往往会反向输出给青年学生,影响其认知,左右其价值取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为了更直观地进行研究,在辽宁省内选取了4所高职院校开展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933 份,回收得到有效问卷895 份,有效问卷占比95.9%。

(一)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认知受到一定影响

1.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影响较大

“微时代”下,各类微媒介、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铺天盖地,那些积极正向的信息会引人向上,反之,那些消极负面的信息则会动摇学生已形成的认知。根据调查结果,受访学生中,有观看短视频、直播习惯的占了79.1%,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为各类短视频APP、各种新闻客户端以及微博等,分别占了43.6%、37.2%和6%。可见,短视频这类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较大,并且其功能也不再局限于休闲娱乐,还体现为资讯的获取。但是,这些微媒介上的信息真真假假,如果不注意进行区分,学生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造成其价值取向的差异化。

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渠道,使得各种主流观点有更大的空间进行传播,给人以启迪。但同时,这也方便了那些庸俗、消极、有害信息的传播。可以说,当今的网络俨然是不同思维、不同价值观、不同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的主战场。高职学生思维活跃,模仿力强,对各类新奇事物的包容度较高;同时,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价值取向也还未完全成熟,缺乏一些理性的思考。若不加以仔细辨别,在“有心人”的鼓吹下,那些披着彩色外衣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一系列西方“普世价值”,容易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受到这部分青年学生的追捧。这些被西方美化的虚假口号、负性价值、错误思潮等,借助新媒体这些微媒介,易形成广泛传播,给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使其对已形成的认知产生怀疑,加大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难度。举个例子,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大吹西方新自由主义、大讲“人权高于主权”,甚至说出“失去家园,但获得自由”的“公知”不在少数;同时,一些有意曲解、歪曲事实的内容也是比比皆是。如果不能透过表象看本质,受这种错误思想的误导,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便会降低。

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诸如娱乐至死、消费至上、享乐主义等有害思想,在刻意的编排下,披着各类华丽外衣卷土重来[9-10]。微媒介上,充斥着大量博关注、赚流量的噱头、炒作,有些甚至是虚假内容,通过营造出虚假的个体满足,来传递错误价值观。然而,其腐朽的内核无法改变,终会对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错误的示范作用。调查问卷显示,15.3%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受负面信息的影响。与各种网络创作同步兴起的,还有各种“躺平”“emo”等流行语,结合各种搞笑表情包,这些元素也较受欢迎。但是,少数学生却将其作为自己不奋斗的理由,张口“佛系”闭口“躺平”,到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终日与娱乐相伴。

2.学生的道德意识有所弱化

其一,“微时代”里,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其道德约束作用相对于现实世界要小得多。在这里,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说的话可以随便说,不会做的事也可以尽情做。其二,新媒体也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方式,尽管社交媒体突破了空间位置的限制,但相较于“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这些微媒介可能甚至加大了人心的距离。沉湎于网络社交,可能会导致其对现实交往的忽视。其三,在网络中见惯了“大场面”的学生,可能对社会发生的事情见怪不怪、漠不关心。长此以往,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会慢慢弱化[11]。

(二)传统思政教育方式需要适应时代发展

1.思政课堂需要创新讲授形式

在传统的思政课堂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主要为被动地接受,无法选择所学知识,影响其学习兴趣及主体意识的形成,也影响了思政课主渠道育人效果的发挥。问卷显示,42.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存在无趣、例证陈旧等特点。“微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机会更多,对于传统思政课堂的方式依赖性降低,他们有更多时间去主动学习,在网络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也就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对传统课堂无法产生兴趣。

2.日常思政需要创新教育方法

在日常思政教育中,传统的辅导员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教形式,其作用已不再明显。73.8%的受访学生不能接受单纯地摆道理。“微时代”下,在一定程度上,师生信息不对等的局面已被打破。辅导员不再是学生信息的唯一来源,在获取思政教育素材方面,除了已有经验,辅导员与学生的起点可谓相同,学生也可自行去网络查找各类丰富的信息。经验主义、“老方法”在新时代的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并不强,辅导员需要在素材更新、载体途径上,对日常思政教育有所创新。

三、“微时代”下做好“微思政”的探索

“微时代”下,可从用好网络宣传载体、丰富日常思政教育形式、创新思政课方法三个方面做好“微思政”。

(一)用好网络教育载体,提高“微思政”教育水平

1.充分利用“微思政”宣传教育载体

目前,高校宣传教育平台主要集中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而学生平时刷的短视频等平台,入驻较少,即便入驻了,也存在更新频率低、内容不够吸引人等问题,因此学生的关注度较低,热度较小,无法很好地传递思政教育内容,取得的教育成效自然较少。因此,在创作内容与创作平台上,高职院校要乐于、更应善于利用“微时代”下的潮流元素,例如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所流行的新奇用语、人物形象、热点事件等,将其融入教育内容当中,推陈出新,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新颖的形式,毫不刻意地将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进行输出,不断提升影响力,扩大教育范围。同时,也应把握好潮流元素的引用度,避免出现“三句一梗”“抖机灵”等现象。

2.持续强化正确网络舆论引导

“微时代”下,各类信息的传播具有即时性[12]。针对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可引导学生去辩证分析,启发其触碰到事件的核心与本质,帮助其辨别是非,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树立其自我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更好地识别有害信息。同时,高校还应具备网络监控能力,积极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时发现错误导向并坚决删除。

(二)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作用,拓宽“微思政”教育渠道

“微思政”应继续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第一,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要根据时代发展形式、社会变革趋势、学生客观需求更新讲授内容,处理好课程目标、知识要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使思政课的时效性特点更为鲜明,提高学生兴趣。第二,提高思政课说服力。将思政要点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中,让学生从身边的变化中,树立两个自信,提升学生归属感。第三,突出生动性。可利用新媒体声像结合、娓娓道来的特点,提升思政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三)施展日常思政优势,丰富“微思政”教育形式

相较于教师而言,从人员数量上来看,辅导员是一个“微”群体;但从发挥“微思政”作用来看,辅导员的日常思政与思政课主渠道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在“微时代”下,辅导员要意识到,单纯依靠“老方法”“老经验”是行不通的,只有加强学习,不断用新的理论武装自己,用新的成果充实自己,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有理可依,言之有物。首先,要研究网络焦点事件。对于这些事件,学生往往都比较关注,以此入手,整合各类思政资源,更容易找到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快速拉近距离,更好地进行思想引领。其次,要了解新媒体平台上的流行趋势。青年学生有较强的趋同性,对于流行元素,常常喜好共通。了解流行趋势,分析其受追捧的大概原因,并在日常的思政工作中将其有机融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同感,进而提升教育效果。最后,要学习理论。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学生的最新特点,分享交流成功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育人的过程中做到“微言大义”“细致入微”,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老师,辅导员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教材,对学生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因此,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真正做到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

2.依托好微媒介,提升思政质量

“微时代”下,辅导员的工作也应从“微”入手,用好“微”媒介,理好“微”时间,做好“微”工作。第一,要将思想引领带入到学生碎片化时间。无论从教育的规律角度还是工作内容角度来看,辅导员不可能也没办法去时时刻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动态。这就要求辅导员用好学生干部,加强学生干部责任意识与担当的能力培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即时进行解决,提高“微思政”的时效性。第二,要用好各类新媒体“微”媒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利用好各类新媒体,发布吸引学生的原创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平等的思想交流。关注学生舆论动态,尤其是各类“表白墙”上的负面言论,及时发现,及时联系,尽早查清原因,尽快处理解决。这既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又能避免更大的舆情发酵。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成才,立德为先,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微思政”正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要借助“微媒介”,用好“微方法”,做好“微思政”,不断更新教育方式,持续落实立德树人,“微思政”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微时代媒介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