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油菜中油杂501 高密高产高油技术模式的集成与应用

2024-04-26 14:33王美春赵永刚王天尧刘署艳龚德平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油中油荆州市

王美春 赵永刚 王天尧 刘署艳 龚德平

(荆州农业科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00)

油菜作为世界主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1]。据统计,中国是油菜生产面积最大且产量最高的国家,年均油菜种植面积高达737万hm2。其中,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的油菜种植面积较大。然而,尽管我国的油菜生产面积大,但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仍不足,对外依赖度较高[2]。因此,如何提升油菜产量,提高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油菜生产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3 年中央1 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将统筹推进油菜综合性扶持政策,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冬闲田种植油菜。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我国油菜生产的重点在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机械种植等方面。其中,江汉平原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油菜主产地。荆州市作为江汉平原的重要城市,2022 年的油菜种植面积为319.1万亩,总产量为54.7 万t,分别占全国油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3.1%和3.9%,为全国第一。江汉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降水充沛,冬季气候温润,冻害发生较轻,适宜半冬性油菜的生长[3]。同时该地区土地平整,适合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益高。然而,我国油菜生产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品种改良的进程较慢,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度较高。其次,我国油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仍不高,导致生产效率较低。最后,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如何保证油菜生产的稳定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江汉平原地区的油菜生产存在许多优势,如优越的自然条件、大规模的生产基地等。然而,也面临一些制约瓶颈,如气候变化、病虫害等风险,以及产量与品质的平衡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大力推广优质油菜高密高产高油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保障油料供给安全。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油菜种植的绿色化、机械化,以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总的来说,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有望实现油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在这个过程中,以荆州市为代表的油菜主产区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荆州市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将为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1 优质油菜高密高产高油生产技术模式与应用

该生产技术模式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油菜办公室和荆州农业科学院联手共同研发的,其核心是利用耐密植、高含油量、高产、“双低”油菜新品种,结合先进的农业设备如联合播种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获机等进行全程机械化生产,进一步优化种植密度,施用全营养缓释肥料,并引进新型菌核病防控技术。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可以显著提升作业效率,大大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为示范该技术模式,选用的油菜品种为中油杂501,结合该油菜品种特性,按照300 kg/亩的产量目标要求,荆州市农业科学院在湖北省油菜办公室部署与指导下,与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陵县农业农村局和江陵县马家寨乡农技服务中心合作,在江陵县马家寨乡青安村、郭家台村办了2 个百亩油菜高密高产高油技术模式应用示范片。2 个示范点地理位置优越、地力均匀、肥力较好、排灌方便、四周无阴蔽,为我们的示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1.1 品种选择。品种是决定油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我们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上一年度品种的综合表现,选择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最新选育的耐密高产高油新品种中油杂501。该品种是根据油菜密植增产的育种理论,培育和选择耐密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该品种特征特性为:苗期生长习性半直立,叶片中等绿色,长度中,宽度中,有裂片,裂片数量6.70,叶柄长度中;主茎蜡粉少,花青甙显色弱;开花期中;果身长度中,角果姿态上举;籽粒褐色。其优势具体为,株型紧凑,分枝角度小,互相不阴蔽,抗倒性强,适宜在高密度下种植,一般油菜品种种植密度为1.5 万株/亩,“中油杂501”种植密度可以达到3 万株/亩左右;区试(种植密度2 万株/亩以内)平均亩产213.11 kg,比对照增产12.66%;区试含油量高达50.38%,亩产油量107.35 kg,比对照增加26.93%,连续2 年排名第一;区试硫苷含量23.18 μmol/g(饼)、芥酸含量0.02%,品质优于国家双低标准;除抗倒性强外,还具有抗旱、抗寒、抗菌核病等特点,花期集中,成熟期一致性好,有利于机械化生产。

1.2 适期播种,确保密度。播种时间的把握和种植密度的控制,也是影响油菜产量的关键环节。为此,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于9 月25 日~10 月15 日采用中轩、华磊等联合播种机进行种肥同播,用种量300 ~400 g/亩,种植密度3 万株/亩左右,以保证油菜的生长空间和充足的养分供应。2 个示范片均于10 月3日采用机直播方式进行播种,用种量350 g/亩,出苗后对有缺行、断垄的地块进行人工移栽补苗,确保成苗密度在3.0 万株/亩左右,开好厢沟、中沟和围沟,确保“三沟”通畅,全生育期田间无渍水。

1.3 配方施肥。配方施肥技术能够充分满足油菜的营养需求,提高其生长效率和产量。施油菜专用肥(N∶P2O5∶K2O 为25∶7∶8,含硼砂0.2%)30 ~50 kg/ 亩侧深施。在播种前进行深耕整地,打破厚土层,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同时进行基肥的深施,以确保油菜的早期生长和营养需求[4]。

1.4 苗期管理。油菜播种后次日,亩用50%乙草胺乳油100 ml 进行封闭除草;苗期防治菜青虫、蚜虫2次;于5 ~7 片叶时追施尿素10 kg/亩左右;降温前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 g 兑水50 kg 喷施控旺防冻。

1.5 “一促四防”。在油菜生长过程中,采取“一促四防”的技术策略,即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防高温逼熟,增加角果数和粒重。具体操作是初花期每亩喷施50 ml 氟唑菌酰羟胺(夏甜)+15 g 沃农硼混合液(亩兑水量1 L),盛花期每亩再喷施50 ml 氟唑菌酰羟胺(夏甜)+15 g 沃农硼混合液(亩兑水量1L),实施“一促四防”。

1.6 分段机收。根据油菜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段收割。具体操作在5 月上中旬,80%油菜植株从绿色转为黄色、主花序中部角果转色时,采用分段收割机割晒5~7 d 后进行捡拾脱粒。收获后油菜籽粒晾晒除杂,水杂低于12%时入库储藏,以确保油菜种子的质量。

2 应用示范效果

2.1 气候概况。在2022 ~2023 油菜种植年度,遭遇到了不利的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秋冬季的持续高温和干旱。为了应对高温干旱天气,示范田块在播种后的10 月15 ~18 日进行了灌水处理,然而出苗情况仍然不理想。随后在11 月18 日采取了移苗补缺的方式,从而尽可能地保证田间密度。苗期降水稀少且温度偏高,油菜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在11 月30 日~12 月2 日的低温寒潮中,最低气温达-2 ℃,连续霜冻导致少数旺长的叶片受到一定程度的冻害,但恢复较快。整个12 月份的气温一直持续偏低,使得油菜的生长速度有所放缓。冬季的干旱状况持续到元月底,这对油菜肥料的吸收以及冬季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立春后雨水较为充足,有效地缓解了前期干旱对油菜的影响,油菜在2 月下旬~3 月初陆续进入初花期。开花期间,在3 月15 日之后气候开始转阴冷且多雨,这对油菜的结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终花期延后。4 月3 日和21 日的大风雨造成部分品种的油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倒伏现象,示范品种中油杂501 未出现倒伏现象,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倒性。

2.2 示范田块田间表现。在田间种植过程中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中油杂501 在苗期的生长状态较为旺盛,其补偿能力也比较强,能有效地弥补由于天气干旱造成的缺苗现象。在冬季低温状况下,中油杂501 的生长仍然保持在良好状态,抗冻能力较强。此外,该品种的生育期适中,开花结实正常。3 月下旬出现的低温阴雨对该品种的影响相对较小,没有出现明显的分段结实现象,这充分展示了其较强的耐低温能力。同时,中油杂501 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角果数较多,结角一致,且具有较强的抗倒性,菌核病的发生轻微,产量水平可达到300 kg/亩。这些特点充分展现了高密高产高油技术模式集成示范的效果。

2.3 示范田现场测产结果。2023 年4 月21 日,由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对耐密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进行了现场测产。专家组由华中农业大学、青海大学、长江大学、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他们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马家寨乡青安村进行了测产。按照《全国油料高产创建验收办法(试行)》的规定,专家组进行了理论测产。测产结果令人振奋,示范片中的中油杂501 的平均收获密度17648 株/亩,单株有效角果数达到了269.5 个,每角粒数为23.8 粒,千粒重为4.03 g(按照国家中游区试数据计算),理论产量达到361.2 kg/亩(8 折后)。专家们实地考察后一致认同,中油杂501 在全程机械化生产中表现出丰产性好、田间病害发生轻、抗倒性强的特点,因此他们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3 讨论与总结

本文基于“中油杂501”这一品种的油菜高密高产高油生产技术模式的种植示范,从气候概况,示范田块田间表现,以及现场测产结果等3 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评估。本讨论将对这些方面的信息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以期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对于推动高密高产高油的油菜种植技术模式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未来的研究中,考虑到种植成本、市场需求等多个因素,以期找到最佳的种植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油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总的来说,优质油菜高密高产高油技术模式的示范应用表明,该模式在选用中油杂501 品种的情况下,能充分发挥该品种良好的生产性能,获得稳定的产量和优质的食用油,为推动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高油中油荆州市
荆风楚韵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
——碗灯舞
荆州市关工委走访慰问全市“五老”代表
高油抗冻花生新品种阜花3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中油交通,“气”势如虹
捉迷藏比赛
高油大豆高产高效栽培要点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中油13 号”油桃引种表现及设施栽培技术
“中油平台”正式上线旨在打造联动生活平台
改性煤矸石对污水中油的吸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