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

2024-04-26 14:33乔振刚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疮痂染病侵染

乔振刚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辽宁 阜新 123121)

花生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南北各地,是我国一种重要油料作物,也是我国大宗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花生疮痂病属真菌侵染病害,20 世纪90 年代,国内的花生疮痂病仅在南方局部省份发生,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发病范围逐年扩大,发病趋势愈发严重。花生疮痂病能够造成花生长势弱,病叶皱缩扭曲,叶片穿孔甚至提早落叶,乃至造成茎叶腐烂死亡,对花生的产量、品质影响较大,已成为花生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子。因此,掌握花生疮痂病的发生规律,科学做好防治工作,对保障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花生疮痂病的发展历史与流行分布情况

1940 年花生疮痂病在巴西首次被发现,1979 年日本发现田间有花生疮痂病危害,1985 年阿根廷发现花生疮痂病。国内的花生疮痂病在20 世纪70 年代首次在位于广东翁源县的华南农学院试验田发现,1992年开始在广东、江苏等地局部大暴发,1999 年开始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大面积发病危害,2003 年开始在山东省临沂等地的部分花生产区流行发生,2011 年在辽宁全省各地普遍流行发生。目前,国内主要花生种植区域都有花生疮痂病的危害发生,有些年份出现普遍性严重发生,对花生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2 病原菌及侵染循环

2.1 病原菌。花生疮痂病为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称作落花生痂圆孢菌,生物学分类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菌目痂圆孢属。花生感染疮痂病后染病部位会长出数量较多的分生孢子盘,为真菌子实体。孢子盘发育后会突破植株的表皮,呈褐色乃至黑褐色。孢子梗一般聚集在一起,形成栅栏状。孢子为透明状,没有颜色,单胞,偶而会出现一个分隔。花生疮痂病病原菌一般在染病植株茎叶残体或荚果中越冬生存。

2.2 侵染循环。花生疮痂病的病原菌丝体形成子座,残留在田间地块上的病体根、茎、叶残体上越冬生存,春季如果环境条件适合,在子座上就会分生出大量分生孢子,作为初次侵染原侵染危害;腐烂后的带菌病残体会以厚垣孢子形态长期在土壤中潜伏存活,也会成为潜在的侵染源;染病植株生产的荚果也会带有大量病菌,作为种子会在调运和销售环节把病菌远距离传播,成为花生疮痂病传播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春播花生出苗后,外界环境条件适合时,田间就会出现零星的染病植株,产生分生孢子后,在风雨媒介下传播扩散。

3 发病症状

3.1 叶片染病症状。一般嫩叶会最先受到病菌侵染而发病,染病后的嫩叶会出现畸形褶皱而变形,发病初期叶片、叶柄表面出现数量较多的褪绿小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病情发展后,叶片的病斑扩大,变为淡褐色,病斑的边缘隆起而中部下陷或坏死,在主脉旁一般会出现多个病斑融合成1 个大病斑,病部组织坏死,造成叶片穿孔。

3.2 叶柄、子房柄染病症状。叶柄染病后,出现的病斑呈卵圆或短梭型状,与叶片病斑相比稍大,为褐色,中间部位出现下陷,病斑边缘出现突出隆起,整个病斑为类似火山口形的开裂状态;子房柄染病部位明显肿大,出现变形,明显影响荚果生长发育。

3.3 茎秆染病症状。茎部染病后,病斑形状同叶柄部位类似,发病严重时,会出现多个病斑扩展合并,最后疮痂状的病斑布满整个茎秆,植株整体为焦煳状态,植株严重变矮,茎秆扭曲为“S”形状,弯曲生长,茎秆的输送养分水分作用受到严重影响。

4 影响发病的各种因素分析

4.1 种子携菌传播。染病植株生产的种子会携带病菌,果壳和籽仁会带菌传染,通过种子的调运可造成病菌的远距离传播扩散,这是花生疮痂病染病区域不断扩展的最重要因素。

4.2 气温高、空气湿度大的气候条件叠加影响。气温达到20 ℃以上时,出现较大的空气湿度时,就会引起花生疮痂病广泛扩散。阜新地区2011 年夏季高温、高湿天气在6 月末开始出现,花生疮痂病在7 月初出现田间症状,由于连续降雨时间持续较短,7 月末病情症状减轻;2012 年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较早出现,持续出现连续降雨,6 月下旬发病情况非常严重,一直到8 月中下旬气温下降后发病情况才缓解。

4.3 各品种的抗病能力有差异。经过田间调查发现,阜新地区目前种植的花生,所有品种抗花生疮痂病的能力均较差,但小粒花生品种抗病性稍好。

4.4 重茬更易引发严重发病。大部分重茬种植的地块更易发病,如果连续重茬种植,发病会更加严重。

4.5 徒长植株抗病能力较差。花生植株徒长,会引起严重发病,叶柄和茎秆上的溃疡疮痂状况更加严重。

5 防治措施

5.1 做好花生疮痂病的预测预报工作。各级农作物植物保护机构要及时准确地对花生疮痂病做好预测预报,结合气温和降雨情况,根据病情发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并把用药时间、施药方法等详细措施及时发布告知农户,做到家喻户晓,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农民做好病害防治。

5.2 种子选择、处理。购买花生种子时,拒绝购买发病区域生产的种子,尽量选择抗病较好的品种。种子购买后要进行筛选,剔除变质和不饱满的种子。去壳后,播前要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减少种子带菌造成的病害传播。

5.3 做好田间排水工作。加强田间排水管理,提前疏通排水沟渠,降雨后及时排水以降低土壤湿度,尽量做到田间无积水残留。

5.4 地膜覆盖栽培。花生采取地膜覆盖栽培,不仅可提高土壤温度、保水保肥性能、花生产量和品质,还可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侵染,减轻花生疮痂病的危害。

5.5 合理轮作倒茬。在农业耕种时,各种作物进行轮作倒茬是合理用地的一种有效措施。轮作对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和减轻病、虫、草害的危害有着积极作用,还可以明显改善耕层土壤的各种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对农作物产出的贡献率。花生种植地块,通过与禾本科农作物3 年以上的轮作倒茬,效果较好。

5.6 清洁田园,深翻深松。花生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田间存留的杂草和花生茎叶残体,以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残留。通过深翻深松,增加耕层土壤深度,改善花生根系生长发育条件,可抗病、增产。

5.7 科学施肥。增施农家肥、商品有机肥,提高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控制氮肥施用量的同时增施磷、钾肥,可达到植株健壮、抑制徒长、增强植株抗病、丰产丰收的目的。

5.8 加强田间管理。出苗后完成查苗补苗,生长期间控制杂草、中耕松土,植株旺盛生长期可化学控旺,抑制植株徒长,防止旺长倒秧,能够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创造一个不利于花生疮痂病发病的气候条件。

5.9 药剂防治。实时掌握气温和降雨变化情况,深入田间细致观察田间病害发生动态。根据花生疮痂病发病特点,在病害初发期开始用药效果较好,可以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 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000 倍液、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 ~1000 倍液,或每亩地使用50~65ml 的200g/L 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等药剂交替喷雾,采用全株喷雾的施药方法,用药间隔5 ~7 d。气温低于20℃、空气湿度明显降低时可停止施药。

猜你喜欢
疮痂染病侵染
偶感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不同药剂配方对马铃薯疮痂病的影响
我国学者揭示马铃薯疮痂病发病新机制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爱 情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美国欲选育抗疮痂病的核桃新品种
美国欲选育抗疮痂病的山核桃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