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赋能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的价值 困境及对策

2024-04-26 14:33谢体美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信息化学校发展

谢体美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以前人数较多(100 人以上规模)的学校逐步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人数不足100 人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1]。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义务教育的短板和弱项。2023 年8 月16 日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并指出着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同时保障必要的上下学交通条件,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可见乡村小规模学校“存”与“亡”事关义务教育质量发展,小规模学校办学是满足偏远乡村地区学生“有学上”的底线需求。同时让学生“上好学”应是信息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创新发展的追求[2]。

1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价值

1.1 国家层面:保障乡村小学受教育的权利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主要有保障“走不掉一代”的受教育权利和推动教育公平实现的价值。一是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能够实现“走不掉一代”学生“有学上”的基本要求。受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城区学校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质量等方面等都优于乡村学校,导致乡村大批生源流失。留下群体多为留守儿童、特困儿童以及一部分的单亲和离异家庭的儿童,这部分学生受客观环境、社会文化和家庭经济的影响被迫留在乡村,成为了“走不掉一代”乡村学生群体。若地方政府简单机械地将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合并或毫不作为等它自然消亡,不仅会毁掉这部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而且会导致乡村文明衰落以及加剧乡村社会空心化,形成“城挤”“村空”的局面。撤并小规模学校其实是对这部分儿童教育权利的损害和剥夺[3]。因此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发展是国家对“出不去”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二是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能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国家从未因乡村小规模学校“小”和“弱”而放弃建设办学,相反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指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这类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并且从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和强化经费保障等几方面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校,尽可能缩短城乡学校的办学差距,让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1.2 社会层面:促进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与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繁荣共生[4]。乡村兴,则乡村教育兴;乡村教育兴,则乡村兴。但乡村要振兴,教育需先行。欠发达地区的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学校的“后进生”符合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因此,乡村小规模学校兴,则乡村教育兴,乡村教育兴,则乡村兴。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助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培养乡土人才和鼓励学生“反哺”家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乡村文明自信,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仍有意愿回村建设家乡。除此以外,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关键[5]。学校教育还可以通过提高人才的素质,为乡村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6]。学校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面向广大农民科普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使用,使广大农民通过农业加科技实现农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劳动效率和生产率,推动农业发展。今天的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乡村社会的富裕,更是乡村文明的振兴[7]。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整个乡村文明的中心,除了具备教书育人的功能之外,在传播和塑造乡风文明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重中之重,承担着乡村振兴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必须要重视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1.3 个人层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这类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也成为了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8]。小规模学校对于乡村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因这类学校小且分布比较散,办学会对乡村的发展建设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但同时这类学校的优势也不应该被忽略,与大规模的学校相比,这些学校因学生少,班额小,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师生关系上,小班额比大班额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兼顾每一位学生,能够与班级每位学生产生深入互动交流[3]。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形成差异化的教学,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开展针对性的评价。学校和教师应该利用小班额的优势努力办成小而优、小而美和小而特的学校,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同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还可以依托网络平台,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2 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的现实困境

2.1 基础设施不完善,使用率低。虽然大多数学校的校舍和教学楼等建筑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待改进,如有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运动场地小,缺乏标准化的运动跑道。配备基本的教学设施设备是学校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活动、保障学生高效学习的必要条件[9]。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虽然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育设施不断的得到了补充和更新,但仍有学校教学信息设备数量短缺以及原有设备破损老化。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10]。这些硬件设施对于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和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有些欠发达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和功能教室仍还配备不齐全,或又因为学生数量少和教师结构性失衡使得一些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导致设备老化和破损。

2.2 办学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少,且年龄较大,这些教师多数思想僵化,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接受度较低,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较少有接触新的教学和管理理念的机会。他们对于自己学校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当地特色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因此较难结合时代发展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因分工不明确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因学生少,教育经费有限,无力雇佣其他专职人员承担学校管理工作,因此,教师不仅要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承担学生管理和安保等工作,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往往都是一个人身兼数职,教师们便会出现“各行其是”的现象,阻碍学校发展。

2.3 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质量偏低。由于地处偏远乡村以及教学环境差,导致教师“下不去”也“留不住”,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质量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学历、职称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一方面大多数村小以及教学点里有部分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情况,他们虽具备奉献精神,但由于学历以及自身知识更新速度慢,导致教学理念落后,无法与时俱进,往往只能传授给学生一些“死”知识。另一方面,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由于对于自身缺乏正确定位和合理规划,投身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方法落后,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受限。

2.4 教师队伍不健全且不稳定。教师队伍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结构性失衡、性别失衡和年龄呈现两级分化。由于教师结构性失衡导致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存在“开不齐”“开不足”和“难开好”的问题,教师多注重语数外等主科的教学,音体美等课程开设往往流于形式。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多数会出现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部分教师因婚恋而选择离开学校。虽然近些年在国家“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等政策的支持下,这些小规模学校的师资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教师待遇、教学环境以及离家距离等原因,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服务年限满后便离开学校,也因此导致教师在年龄结构方面呈现两个极端:偏年轻化或偏老年化,年轻教师即使“下得去”最终也“留不住”,留在学校的都是部分居住在学校附近的年老教师,这些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教师队伍不稳定。

2.5 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学习力较薄弱。由于受进城务工、易地搬迁和城乡教育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大量生源流失,乡村生源质量较差,留下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或者其他特殊困难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看管照料,爷爷奶奶只管学生的吃穿住,在学习辅导方面无暇顾及,学业方面无人辅导管教,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普遍较差,以及受家境经济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影响,他们也很难有机会享受到家庭供给的优质学习资源,导致他们在社会认知能力普遍较弱,因此,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弱,也经常让学校教师“头疼”。

2.6 学生信息素养普遍较低。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信息素养较低。城区学校因为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优于乡村学校,往往能够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多接触网络资源的机会,加上家长比较重视子女教学辅导,因此城区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都普遍偏高。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缺少家长管教,以及地处偏远地区,环境相对封闭,较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学校老师,乡村教师质量是决定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力量,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偏大,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也无法开展,导致学生整体信息素养偏低,对一些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不太熟练。

3 信息技术赋能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信息化教学环境短板。在互联网+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要想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信息技术是关键,而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信息化环境的物质基础。乡村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类硬件设施设备能否配备到位会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11]。因此加强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不仅能够改进个体知识发展所需的外部条件,而且能够增强教师持续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12]。对于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育经费在这方面的投入,尽可能做到专款专用。二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确保网络通畅,真正的实现5G 网络进课堂,为教师网络研修和远程同步课堂的发展提供良好网络环境。三是信息化设施的配备,尽可能补齐补足网络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如希沃白板、多媒体教室、功能教室和移动终端设备等。

3.2 打造教师网络研修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性发展。我国要实现现代化,乡村教育是关键,而发展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关键[13]。乡村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便是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信息化时代,促进教师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除了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和拨款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师资队伍质量。首先是需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提升信息素养。教师培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抓手[14]。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挖掘优秀信息技术培训视频,提升教师在信息化设备上的操作动手能力,为信息化教学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国家建设的信息化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好“三个课堂”、“一师一优课”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这些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师身处偏远乡村也能像名师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最后建立城乡学校联盟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相对于网络优质教学资源来说,这种校际线上线下联盟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成长,这种校际线上线下对口联系机制有助于乡村教师获取适切的资源[15]。

3.3 构建城乡远程联体课堂,助力乡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虽然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因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暂无法与城市学生一样享有优质教学资源,但大数据、数字化和互联网等资源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势必会给这类学校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他们有机会和城区学校学生一样共享优质信息资源。基于信息化的优质教学资源供给是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6]。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城乡互动小课堂”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享受和城区学校一样的全科教学,名师授课。除了城乡远程课堂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使得学生获得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因人工智能能够追踪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也能够精准获取并利用,因此信息技术加教育,给乡村小规模学生带来了发展机会。

猜你喜欢
信息化学校发展
月“睹”教育信息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信息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