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4-04-30 20:51江苏新沂市教师发展中心221400何书锋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7期
关键词:古诗文中华教材

江苏新沂市教师发展中心(221400) 何书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文化自信”居于核心素养四大内容之首,这体现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重视。如何基于文化自信,开展小学古诗文教学呢?

一、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重教学目标,轻文化感悟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讲解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为主。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来学习古诗文,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深入挖掘古诗文蕴含的传统文化,故未能有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对古诗文背后的人文价值、历史思维等,没有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课堂上,学生只是沉溺在各类词句中,无法感受、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无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二)重机械分析,轻文体逻辑

目前,一些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停留在逐字逐句的翻译上。每一篇文本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文体不同逻辑就不同,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但是,一些教师只注重背诵以及解析,而忽视古诗文言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杨氏之子》一文,杨氏子用和对方一样的逻辑,不但指出了对方的逻辑错误,还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把杨梅的杨和杨氏扯上关系。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针对孔君平的逻辑错误,杨氏子用否定的方式进行回答。

古诗文蕴含的思维价值十分丰富。正如《杨氏之子》一文,杨氏子利用智慧和幽默,通过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方式来批驳对方的观点,具有丰富的思维价值,值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的探究,让学生意识到古人的智慧,从而愿意去感受、理解、阅读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三)重考试技巧,轻思维发展

《枫桥夜泊》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愁情的立体空间。教学时,一些教师没有深挖这些意象的含义,而是要求学生背诵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由于没有真正明白这些意象的含义,学生无法理解它们为什么会表达这样的情感,无法展开形象思维,从而觉得古诗文学习是无趣与枯燥的。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无法产生文化认同感,何谈文化自信?

二、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模块化主题,提取文化自信要素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文的内容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挖掘,让学生感受古诗文蕴含的文化元素。

1.智育:思维价值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古今文化串联起来,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教学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利用资源;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教师教学时可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习王戎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这样,将古今生活适当串联,将诗文背后的情感、思想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跟作者产生共情,理解古诗文蕴含的文化内涵。

2.德育,情感熏陶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赠刘景文》一诗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朋友的劝勉——艰难困苦都只是暂时的,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又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懂得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这两篇小古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蕴含的君子自强不息、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通过模块化主题教学的方式,将同一文化元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和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美育,诗词积累

在古诗文学习中,学生除了能与古人进行思想的交流,还能学习语法、修辞、表达方式等,并运用于写作之中,获得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山居秋暝》一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描绘了山村秋夜的景象,通过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竹林、浣女、渔舟等意象,将山村夜晚的幽静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诗,不仅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而且动静结合,以静衬动,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并积累、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能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上世纪由法国兴起的装饰艺术运动,极大的丰富了家具的奢华度,而这种设计从来都不是为大众服务的,展现了家具工匠的高超手工艺,直到现在这种家具仍在许多富人家里出现。日本提倡装饰极简主义与大师米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不谋而合,以现在风靡一时的无印良品为例。无印良品的家具设计简单,多以原木为主,其家纺方面也是很简单的素色棉质,桌子棱角、椅子扶手等进行过圆滑处理,极大提高了家具的舒适度,不仅满足了人们眼球的舒适度,更满足了使用时的舒适度,就此来看,无印良品的设计可以称为好的设计。

(二)多元化拓展,树立文化自信

古诗文中的文化具有内隐性,虽然不突出,但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去感受万千世界,去感受诗人笔下的壮丽河山。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文化类电视节目,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1.创设情境,树立文化自信

情境体验,让学生间接体验文化的魅力。登山活动,能让学生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在文化类节目中,杜甫生活时代的画面,能让学生感受诗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情怀。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表达中,学生与古人进行思想沟通、情感碰撞,对古人产生敬佩之情,树立了文化自信。

2.了解习俗,吸收文化营养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一首描绘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还要让学生懂得关爱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重阳节的敬老文化,教师就要采取新颖、生动、多样的方式,将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就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去感受、体验文化的魅力。当学生真正发掘到传统文化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时,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1)组织酿酒活动。古时在重阳节有宴饮祈祷的习俗,宴饮的酒是菊花酒,也称“吉祥酒”,寓意吉祥如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酿菊花酒,把酿好的酒分给学校教师、社区的老人品尝,同时把活动的过程、体会、感受写下来。

(2)了解植物“茱萸”。据《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记载,茱萸可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教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药用植物园、药材市场,找茱萸,写茱萸,画茱萸;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其他与茱萸有关的诗文,共同分享、交流。

这样,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的丰富内涵,而且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形成了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多学科融合,多角度传承传统文化

要想让学生真正树立文化自信,在古诗文教学中就要采取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感受到古诗文的意象和蕴含的文化精神。例如,根据古诗文内容进行剪纸、黏土制作、拼贴画、配插图等。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会大大提高,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1)在古诗文教学中探讨人际交往。例如,《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用幽默巧妙化解尴尬的场景,塑造了一个思维敏捷的男孩子形象。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尴尬例子,让学生试着运用语言进行化解。这样,学生既能够学习到生活中的交往技巧,又能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与人交往的礼节,体悟到文言文中蕴含的智慧。

(2)在古诗文学习中体会劳动生活。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选编了《悯农(其二)》一诗,向学生展示古代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教学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其思想的教育:一是感受到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二是劝诫学生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农村或社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以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最后,在班内进行分享与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劳动感受。这样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学生更能体会到古诗的丰富内涵。

(3)为古诗文插图配文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伯牙鼓琴》一课,叙述了伯牙和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图中伯牙在弹琴,锺子期在认真听。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想象一个人弹琴、一个人倾听的画面,并为插图配上300 字左右的文字。这样将语文与美术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2.多媒体创设情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媒体将文字、画面、声音融为一体,具有色彩鲜艳、形象直观、声情并茂等特点,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沉入古诗描绘的意境中。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望天门山》一诗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舟行江中顺流向东,白帆红日织就的画面。这样,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内涵,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再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其他描绘月亮的古诗,使学生理解月亮在古代的象征意义。在古诗文中,月亮不仅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个文学形象。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借月亮来表示团圆,借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借月亮的皎洁隐喻自己的高洁。月亮在古诗文中是一个富含多种意义的意象,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人赋予月亮不同的含义。这样的课堂,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具有人文气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对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都有重要作用。古诗文历经千年,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历史思维等。古诗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几千年来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体验中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古诗文中华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