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为突破:“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2024-05-07 14:58梁福春
传媒 2024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梁福春

摘要:以课程思政为背景,在“思政育人”理念上建设“线上一流课程”实现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结合,赋予了线上教育新的特征,是拓宽课程思政渠道的创新环节,是提升育人价值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线上一流课程”建设的内生和外在动力,能优化传媒类课程体系的价值支撑,逐渐成为线上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课程思政 线上一流课程 微电影制作基础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探寻“课程思政+线上课程”协同建设机制和规律,是新时代传媒类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数智化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现实议题。广西艺术学院“微电影制作基础”课程202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评为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课程强调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必须将红色传承作为导演思维的主线,以红色经典案例分析、红色场景还原为数字化创新手段,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要求学生掌握导演思维、摄影技巧、灯光造型等专业知识内容,并对空间、时间、运动、声音等造型元素建立蒙太奇思维,着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与职业素养,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

一、课程思政融入线上一流课程建设的总目标

将思政融入线上一流课程,实现思政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探索新的应用模式,是以信息化联动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数字化教学生态,实现“思政赋能,线上应用”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以广西艺术学院“微电影制作基础”为例,通过针对性的开发线上授课内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充分吸收利用“思政+戏剧影视学科”多学科交叉和转化的学术理论,讨论思政元素对微电影创作形式、创作方法、审美异同的赋能并进行对比分析,较好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符合当今思政教育融合的特点。同时,线上课程的组织实施,调动了教学体系的变革,使原本独立的思政教育体系、方法、师资配置等教学资源发生了改变。

具体实践中,以“思政引领、价值先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活动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微电影创作知识点为传播中介,挖掘知识点背后的价值观念,通過线上课程的组织与建构,探寻影视作品在价值观传递、主流品质等精神层面的选择,多形式探讨如何实现社会价值等话题,增强了课程思政育人的参与性。同时课程还引入交互式教学理论,借助“沉浸式”VR虚拟技术丰富和活跃课堂教学。最后线上一流课程还是新文科、新理科大融通的平台,打通了高素质传媒人才显性技能培养与隐性素养培育相互促进的通道,促进了学生思政和传媒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线上学习、线下完成任务练习的热情,形成提高职业能力、争当高素质传媒人才的线上教育正循环。

二、建立同向同行的多维度育人机制

同向同行即授课内容中政治方向的一致性,以及课程实施中育人行为的一致性。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观念,“线上课程”是一种教育形式,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思政”促进“线上一流课程”建设,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并体现在线上与线下授课的全过程,避免了原有思政教育的弊端,无需增加额外的课时和师资。线上教学最理想的形态是具有情境性、互动性和沉浸特征,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恰当地融合思政元素,通过在育人功能、知识载体、实施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使育人行为从线下拓宽至线上,从言传身教到智慧教育的“三维立体”改变,并具体落实在教学内容、课程作业、讨论中,构建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体系,建立丰富的知识传授渠道,具有较高的前瞻性。

其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思政先行”协同提升的改革尝试。以“课程思政”为契机,通过整体规划、目标推进、思政元素设计、创新教学形态、资源库升级、示范课程建设、奖励机制等工作,持续助推课程思政全面提升。结合艺术类院校美育育人特点,通过改革育人目标、提炼课程内容、重塑知识结构、开发多样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以协同的角度去解析“思政育人”的社会核心需求,以“同向同行”的协同理念把四个自信、个人品行、职业素养等思政内容与传媒专业知识或艺术技能融合,超越以往重专业轻思政的局限性,以全新的手段推动育人的思路创新、教学方法立新、教学团队创优、新形式教材的开发、教与学环境重建的新形态。

最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沉浸理论的融合,“课程思政”概念的内涵拓展至人机交互、场景式学习层面。将线上时空场域作为思政内容的载体,拓宽了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的向度,是育人与育才的多维统一,全方位提升了思政育人、美育育人的渠道,丰富了线上一流课程教学的实施基础,创新了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教学发展和改革的要求。

三、落实“思政+线上”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课程思政”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课程建设成功与否,关键是如何使教学体系中的思政要素、育人功能、教学环境等与价值行为形成相互紧密的教学关系,最终实现课程的持续运行和推动教学成果的形成。

1.以“思政”引导和构建知识场域。强化思政的应用属性,改变原有的只以专业为研究核心的倾向,在理论层面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的重构,在实践层面,关注理论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策略方法。例如,“微电影制作基础”定位于方法课范畴,应探索学生线上学习主动性和价值观输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定位清晰、连接紧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解决传媒制作类相关课程思政教学强度不足、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缺乏同步的现象,完成课程专业知识搭建。

以思政教育为旗帜,提供个性化、终身化、自主化的线上教学资源,同时兼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形成新知识场域,让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微电影制作基本概念、视听语言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视听技巧和方法构建微电影世界,探索利用表演、镜头、剪辑节奏控制故事走向;依据知识逻辑,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与任务式教学设计,结合思政元素改革,以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为知识文本,以红色教育经验为价值门槛,以“导演品格”“作品立身之本”等为讨论话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习思维,激发线上课程的育人潜力,令课程具备价值灵魂,传递美育之声。

“思政”价值的融入,使课程育人逻辑严密、知识渐进得当、进程目标清晰,学生能够用真情实感、用主流价值传播时代之声,能从电影学、传播学的视角反思并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认知社会责任、增长理想抱负、锤炼品格意志等,经过6个教学周期的实践,授课团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与形式研讨,通过问卷调查和学期座谈会的方式开展教学反思,学生表示课程思政的融入,令他们对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等事业充满了职业敬畏和崇高的向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使命感,有助于学业的完成。

2.以“价值先行”推动教学过程。课程思政是在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素养”元素,其中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即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是强化课程建设的问题意识和结果导向问题的体系。因此,实施“价值先行”教学过程,是提高课程思想高度,教育观念正确,保证线上一流课程立场不走偏,专业坐标不迷失的先决条件。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寻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价值观要点;课中开展沉浸式教学,引导和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正确的辩证思维,有机融合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课后开展感悟式教育,总结思政与创作、作品与精神、职业规划关系等,激发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能力。

通过联合思政教师共同制定思政内容,实现协同育人目的,教学主线保持“微电影制作基础”专业知识体系,而教学设计与课程实践,需主动对应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将微电影制作内容与思政要点相结合,以社会主流价值作为课程背景,利用思政元素的教学要点具体化微电影制作的实践步骤,筑牢思政育人的根基。提炼电影人的理想信念、弘扬时代精神、遵纪守法、工匠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形态等6个思政要点融入在线课程,培养艺术发散意识、美育教育意识与社会价值思维等育人目标,找准影视教育的突破口,以经典案例出发,通过恰当和自然的内容导入,让学生融入课堂,引领学生通过课程讨论,探寻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现实价值,以及专业知识在社会应用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实践能力等应用,在思辨中完成个人价值观念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践中,课程内容涉及导演思维、剧本创作、摄影技巧、影调设计、调度设计、表演策略等知识模块,教师应通过开课前预习,引出要融入线上课程的思政要点,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创作中需要注意的价值引领、社会责任、主流意识等导向问题。在课中沉浸式教学中,教师对微电影制作环节中的技能行为,结合案例进行指导,突出以专业领域典型成就,传播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奋斗精神,以行业代表人物事迹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其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培养学生以美育感化心灵等意识及团队合作、敬业务实等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串讲、思政元素任务式互动、课堂交互,还包含价值观、职业素养等线上知识测评、智能互动答疑,为学生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互动性、趣味性。打破传统课程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形式落后、互动性不强等问题,随后通过习题、视频、微课件及文本资源的开发,将线上线下形成一个灵活的学习闭环,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课后的感悟式教学是在课程结束后,让同学们线上留言讨论创新能力、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感悟,学生通过启发、感悟、分享,体验到思政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性,最后形成“熟技能、得规律、巧运用”的微电影制作行为,培养学生德艺双馨的职业品质,令课程思政兼具较强的针对性、较深的理论厚度、较强的时代特性,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具体落实。

3.“红色传承”数字资源库建设。从教学理念到课堂措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课程案例,如红色影视作品、剧本、获奖案例、赛课资源等一大批数字影音资料,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丰富的内容储备。与此同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又会形成系列的教学成果,由于本课程是传媒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每年都会产生大量课程作业数据,平均达到百余部作品,自发或有组织将优秀作品上传至课程数据库,使作品或案例持续更新,就能形成资源共享、交流、借鉴、相互讨论的学习平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以资源库为依托,借助数据推送、资源共享以及知识图谱等手段,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反哺线上一流课程的发展,用信息服务信息、用红色资源服务课程思政,进而形成课程思政内容矩阵,可开发和探讨更深层次的科研课题,重新构建影视制作类学科的教学形态,推动数据资源与思政教育、线上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的水平。

最后,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辐射范围广的特点,继续开展“导演创作学习小组”“编剧学习小组”两个线上谈论群,拓宽学生间交流渠道,鼓励开展广泛的各课程间、跨专业的创作交流,并服务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拓展数字资源库的服务范围,增强课程影响力。同时,所有教学渠道都要强调思政内容和经典案例选择,凝练思政知识点,形成“要点式”线上融合教学模式,服务于线上授课,以及其他授课形式,例如在混合式授课中,可将线下遇到的疑难问题带入线上课程进行剖析,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使思政元素与课程融合得更加紧密。

四、结语

建立“价值先行、同向同行”的线上一流课程改革,是解决线上课程授课时,思政元素缺失或不合理的策略和技巧,有效促进课程目标与育人目标达成一致。由于线上课程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渐进、创新的过程,必须紧跟国家意识、教育政策,因此采取如下方法,可形成有效的建设模式:一是以“课程思政”作为理念切入点,做好线上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二是以线上教学的新场域思维,改革思政教学的创新和课程的实施;三是以价值观作为触发点,增强专业认同和责任感;四是以数字资源库作为量变点,建立长效性和持续性的机制,实现全过程育人目的的质变效应;五是通过培养“德艺双馨”的传媒人才,完善全过程主动学习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立足数智时代我国线上课程实际,应突破原有教育技术手段,完善和发展线上教育理论与实践系统,取得线上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把线上课程变成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泛在学习方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自我超越。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3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广西影视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3BXW005)、2023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教育数字化创新的《影视短片创作》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编号:JGY202325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巩茹敏,霍跃.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的新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4]邓艳君.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02).

[5]朱春俐.職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价值及路径[J].职教论坛,2020(10).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