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青年教师成长日志

2024-05-10 10:20江书琴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张老师公开课老师

江书琴

“我不会蔑视平凡,因为我是平凡中的一员。”2019年9月的一个下午,作为刚入职的新教师,我怀着一腔踌躇之志,在学校教师大会上朗诵着《平凡的魅力》。彼时彼刻,眼里浮现的是初次踏入校园时那优雅的红墙绿树,那一张张活泼纯真的笑脸。我对未来的生活满是憧憬,每天和可爱的孩子们打交道,和他们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是我一直向往的纯粹、有爱的工作。

站稳讲台的“兵荒马乱”

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学年,我接手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两个班的语文基础在年级里都是“吊车尾”,这让我深感重任在肩。第一次走上讲台,我笑容满面地和孩子们打招呼,并播放了精心准备的快闪介绍视频。这么有趣、有才的老师,他们一定会喜欢上我吧!下课后,孩子们围在我的办公桌前给我送上了各种花式赞美,职业的幸福感扑面而来。然而真正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了,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我,在备课时犯了难。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该怎么安排呢?生字是不是让学生读一遍就过关了?教学目标该怎么达成呢?一个接着一个的疑惑还在脑子里打转的时候,我就这样拿着语文课本走进了教室。我一边摸索一边上课,想要把书上所有的值得挖掘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胡子眉毛一把抓。此外,还犯了一个大忌,上课被课件牵着走,对着课件照本宣科。

可能是因为第一节见面课,光顾着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却没有树立作为老师的威严。当我站在讲台上努力输出时,底下的学生除了听课的,还有一部分在忙着各自的事情,有折纸飞机的,有和同桌开“茶话会”的,还有不知何时偷偷在地上爬行的……

于是,我改变了与学生相处的模式,开始板起脸来。上课第一周还是满面春风、温柔大方的新老师,第二周便已速成了进教室之后一秒切换的两项绝招——犀利的眼神、冷峻的神情。之后,学生看向我的目光中带着一丝紧张,上课坐得十分端正。但我从课堂问答和日常的作业中明白他们并没有沉浸在课堂中,只是害怕老师生气罢了。挫败感油然而生,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在我的身后一直有一个身影默默关注着我。她看着初出茅庐的我在教学中做着各种尝试,却并不干预阻拦。看我开始犯难、怀疑自己的时候,她邀请我走进她的课堂。即使没有精美的课件,学生的眼神也总是满含期待,注意力被老师紧紧抓住,一本语文书,一支粉笔,一位幽默风趣、博学的老师,足矣。她是我的师父——廖老师。廖老师时常告诉我,不要把课文讲得太细、太碎,要想着学生能学到什么,怎么调动学生的兴趣。

后来我书桌的墙壁上一直粘贴着这样一句话:要教育学生服从真理,而不是怕某个人。

公开课的“苦与乐”

我开始在备课上花更多的时间,摸不清楚头绪时,就反复看教参中的文本解读,看优秀课例,揣摩每个教学步骤的设计意图,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学情,进行修改,让那些巧妙的教学构思也走进我的课堂。当我沉浸在做一名勤奋的“搬运工”,琢磨着怎么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时,廖老师开始在我的耳畔不断鼓励我抓住每一次能上公开课的机会,让自己在磨课的磕磕绊绊中成长。

记得最特殊的经历是一次临时接到通知,有来自新疆的老师们来校听课学习,让我承担上一节研讨课的任务,只有四天的准备时间。结束了白天繁忙的教学任务后,终于有时间集中精力备课,可不巧的是,整个街道因为电力故障突然停电了,到凌晨才能抢修好。内心焦灼的我只能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和笔记本电脑,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继续完成备课。一束微弱的光,一个埋头备课的身影。每次我加完班离开学校,走在路上,吹着舒服、柔和的风,仿佛也洗去了一身的疲惫。

工作的第二个学期,在准备《巨人的花园》公开课时,我写的每一版教学设计几乎都被全盘否定,每磨一次课,都要大改一次教学设计。每次被否定,我内心都遭受着一次磨炼,但同时又会因为听到大家给出的好建议而获得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在准备的过程中也逐渐学到了一些让课堂更生动灵活的小妙招。

磨课的煎熬还未散去,我又和“做板贴”开始了交锋。晚上11点多的办公室依旧亮着灯,改完课件和教案,我才开始笨拙地制作板贴,我不禁生出疑惑:语文课一定要用这些精美的板贴来锦上添花吗?而今,我做板贴的效率越来越高,跟着美术老师一起学习之后,还能做出立体折叠的,翻页变换的,应用到心理班会、综合实践等课程中,确实添彩不少。

《巨人的花园》这堂公开课的呈现效果并没有我预期的那样理想。学生第一次被那么多老师围观上课,心里紧张极了,而我这个新手老师也缺乏足够的教育机智。我的心里被挫败感填满了,但是校领导和同事们却用包容、发展的眼光鼓励我发掘我自身的閃光点。

后来,我代表学校执教区里的直播课。磨课的地点从教室变成了直播间,课程的内容和时长都要做精简化处理,还要增加趣味性。我在课堂中融入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情包游戏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助力学生的课堂生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随后我又执教了科组内的直播示范课,制作了多个课时的区级微课资源包。因为一段特殊的经历,我解锁了当“知识主播”的技能。结合线上授课的经验和课例,我撰写的命题设计和教学论文分别获得了区一等奖和二等奖,也是一段意外的收获。

在此后的工作旅程中,我一如既往地积极争取每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校内公开课、外校送教课、区青训营视导课以及各类录像课比赛等,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获得一点一点的进步和荣誉。

天资不甚聪颖的我曾一度因“新教师五年内需要崭露头角”的说法焦虑不已,想着自己即将要满五年的教龄,深感岁月匆匆。我是否在努力成长呢?偶然间想起了考研时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在激流勇进的浪潮中,我希望自己始终坚定着那份初心,把握自己的节奏,沉浸在如何上好语文课的探索之路上,享受每一次获取知识、方法、理念的过程,享受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见证学生成长的快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长路漫漫,且行且歌。

携手同行的印迹

2021年秋,龙华区名师课程工作坊启动招募,借此机缘,我加入了“张玉栋名师工作室”。早在这之前,因为要录制区里的微课《落花生》,我通过网络资源学习了张老师于2010年执教的《落花生》一课,颇为钦佩。当时只知张老师是在甘肃任教,没想到张老师已来到了深圳,而我竟能有幸加入张老师的工作室。

进入工作室后,我又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是一个年轻、好学的团队,敢于追逐,勇于尝试,也有着对语文教学的孜孜以求。工作室的一些伙伴,我们早在区里组织的培训和各类比赛中就相识了,有些虽然并不相识,但也早有耳闻。我们相聚在“张玉栋名师工作室”,共同研讨,相互倾谈,携手成长。

工作室一成立,张老师就带着我们设计并开展了《中国人 中国节》传统节日系列课程,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们以节日起源、故事、饮食、习俗、诗词等为支点,在传统节日到来的那一周,依托龙华区云校直播平台,为全区学生带来视听盛宴。我们每人负责设计一个传统节日的课程,查找大量文献资料,融合语文、美术、劳动等多个学科,开展跨学科教学。每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大家齐聚云端,共同研讨、磨课,反复修改课程设计。

我负责的节日课程是七夕节,当时正值暑假,但是大家并没有因为在假期而有所懈怠。即使分散在天南海北,我们依旧在线上开展了磨课和研讨。张老师反复向我们强调课程内容的准确性,和节日相关的所有文化知识都要考究来源,不能有模糊不清的说辞。为此,在准备七夕节课程之前,我查阅了大量和七夕节有关的文献资料,力求向学生呈现、还原七夕节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智慧。从每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到每句话的措辞,大家都在线上陪伴着我一起打磨。最后,我的直播课作为暑期特色课程在龙华区云校平台正式上线,带着学生了解、体验情意绵绵、祈福许愿的美好节日——七夕节。

直播课结束后,张老师结合时下的短视频热潮又提议:何不将我们的课程制作成短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亲近我们的传统节日呢?于是,由我打头阵,距离七夕节还有三天的时间,要赶在七夕节前制作出短视频,并于节日当天发布。视频发布以后,看着评论区网友的评价,以及学生家长向我私信的反馈,大家纷纷感叹着原来七夕节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习俗、故事。我再次感受到,我们做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为了带领我们这一群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张老师组织我们在暑期开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共读研讨活动,开启每日阅读分享打卡。每天晚上,张老师还会对我们的分享做出点评,并抛出问题引发我们对课标理念的深入思考。每天精雕细琢自己的阅读收获,看着大家思维碰撞的火花,我也在一步步深化对课标理念的理解。在新学期的备课中,我在设计学习活动时会融入自己对课标的理解。恰逢区里组织教学基本功团队赛,要围绕课标理念做大单元教学设计,我作为学校参赛团队队长,带领大家一起研读、学习关于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最终,我们初次实践完成的作品虽然仅获得了二等奖,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但是探索、学习的收获将会应用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

阅读是教师的成长基石,能助力我们的专业成长。工作室制订了阅读计划,鼓励我们广泛阅读专业书籍、专业期刊。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相聚在一起,互相分享阅读的感受,分享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每一次教研活动都在扎扎实实地探讨、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阐述点点滴滴的思考与收获。

张老师鼓励大家多读多写,也常常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2022年冬,在张老师的引荐下,我参与撰写的低段跨学科学习案例《我想加入少先队》被收录在由教育部主编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指导》教材用书中。写作过程中又逢疫情刚放开的时期,新冠首阳与案例写作相逢,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我既恢复了健康,也完成了一份倾尽心思的作品。这是一段特殊的回忆,也是成长路上的重要节点,给予了我坚持多读多写的信心。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我常常会因为深陷学校各类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而失去沉下心来研读思考的动力,迷失了成长的方向。而工作室的存在会把我从中抽离出来,寻一方僻静之处,汲取向上生长的养分。

教师生涯的第一个五年即将结束,我还在不断重塑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心中愈发清晰的是,我喜欢并享受我的课堂,启发引导学生的过程也让我收获了做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在真实而琐碎的生活中,我坚守着一份平凡而朴素的梦想。于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于时光流转中,引导、见證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华区同胜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张老师公开课老师
张老师喝茶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