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2024-05-10 04:14牛书霞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习作生活化作文

牛书霞

在习作教学中,叙事是记叙文当中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害怕的学习内容之一。如何消除学生对习作的厌烦或恐惧心理,让习作“走下神坛”,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是当前习作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从叙述角度上讲,都是思维的一种呈现形式,也是一种语言表達能力的输出,更是学生个体对生活的描述及感受。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就是联结学生和习作之间最大的能量场。习作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叙事作文教学这一活动置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习作知识及能力有更清晰的把握和理解。

叙事作文主要是借对某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有感而发,或有悟而写,才能突出文章的灵魂。俗话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叙事作文教学是慢工出细活,需要先引学生上路,再引学生“上道”。在叙事这一层面,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出来不难,但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就需要教师有两把刷子。一方面,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习作教学时,先关注学生表达中的生活因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传播正能量。比如当今世界某些地区战争还在持续,看到战争给妇女和儿童带来的灾难,我们也会感到着急、无奈。教师可以根据这个事情开一场讨论会: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发动战争?对以上内容又有哪些自己的思考?我们的老师通过身边事、自然事、世界事来告诉学生,关心世界的变化,就是关心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这对学生形成“小视角,大世界”的生活观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当广阔的生活来到课堂上,教师的天地才能开阔,学生的生活世界也才会变得开阔、震撼、有力量。另一方面,“时时处处皆生活”,还需要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乐于探索的精神。很多学生在学习之余,把更多的兴趣放在游戏及视频等虚拟世界,对真实的生活缺乏基本的参与和关心,这很容易对生活熟视无睹。在习作时,也会过分依赖教师的引导和提示,没有自己的个性思考,写出来的东西也常常容易脱离真实生活,陷入模仿和套作的怪圈中。

一、教学思想生活化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在提醒我们,没有生活的叙事习作课堂也是死的课堂。习作教学思想生活化是改善习作教学低效化、学生习作低能化的根本措施,树立“生活化”这一教学思想,是叙事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有了这一前提,才能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及学生把握“生活语文”的宗旨,从生活这个大背景出发,进行叙事作文教学的引导及实践。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看图画,写作文”中,学生面对图画中的场景,很难有鲜活的现场感悟,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图画中。可以结合图片上的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个事件环境: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夏日午后,三年级一班和二班在体育老师方方的指挥下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同时,提供具体人物:赛场上比拼的活泼外向的小桃、沉稳镇定的小冰。然后郭老师在课件上出示了学生写作时要注意的事项: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接下来是以场景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班级讨论:这场比赛发生的环境是怎样的?人物是谁?动作如何?可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要写,可以写什么?怎么写?在不断的引导中,带领学生走入教师设置的生活情境,并回忆或构想可能发生的情景。

教学思想生活化就是要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一个生活框架,以场景为载体讨论和学习写作。先把学生引入到生活化的情境中,再根据情境进行构思,学生的写作就可以有据可依,避免空中楼阁式的空想。

二、习作过程生活化

在进行叙事习作内容选择时,教师可以提前选择好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示范与指引,将习作过程生活化。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积极挖掘生活素材。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感受生活、理解生活、深入生活的机会。写作本身就需要创造力、想象力,而大部分作家的写作动力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根据这一原则,创造生活的空间,激发学生的灵感。

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漫画的启示”中,有一幅作品是漫画家华君武的《假文盲》,如果只关注提示的文字,学生的感悟还没有那么深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去思考。比如草坪上立着“禁止践踏”的牌子,但总有人上去踩;有人在等车的时候不排队,随意插队等。通过联系生活事例让学生写自己的想法,是将漫画与学生感受融合到一起的关键。围绕漫画内容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有同样的现象,把漫画的启示放在生活中去引导,遵循生活经验来启发,从而奠定基本的写作思路。

三、习作指导生活化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于习作教学而言,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共鸣,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叙事习作指导的生活化尤其需要关注“情境”二字,可以选用现实中的生活情境进行指导,也可以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比如活动式情境、游戏式情境,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把生活搬入课堂,让学生置身其中,关注学生的体验,牵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在这种真实情境指导下的习作,才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比如围绕学生所见所闻展开话题的讨论,利用模拟习作的主题场景互动把生活的源泉引入习作中,创设生活情境,强化情感体验。当习作内容不再遥不可及,习作场景真实可现,学生的畏难情绪就会大大化解。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四年级习作课《红花献给谁》,要求学生写一位爱劳动的同学。于老师首先精心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带来了两朵手折的纸花,说是要奖励给班上最爱劳动的两位同学,并且让学生来担当评委,选出最爱劳动的同学。

于老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作文训练,是于老师“言语交际作文训练”的核心。案例中,于老师把献花作为情感激励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他的“重情趣”。把整个写作过程变身为自荐与他荐的现场,激发学生围绕中心获取一手的写作材料,从“无处可写”到“真实展现”习作内容,于老师整个过程都在进行及时与機智的指导,既放松了学生在竞争时的紧张情绪,也打消了彼此的顾虑。

四、习作素材生活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习作内容,积攒习作素材,做好习作前的资料准备工作。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够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往往具有阅历浅、经验少的特点,更是需要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回到生活中去。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和阅读生活中的细节,积累生活中的创意点和灵感点,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产生兴趣,并积极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也要形成稳固的阅读习惯,从阅读积累和摘抄中汲取作文的能量,形成丰富的素材库。比如每天固定阅读30分钟并做摘抄,每周布置1~2篇主题小练笔等,引领学生积累感受,丰富习作的素材。

张祖庆老师在教学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时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课前谈话。张老师分享自己的“我的心跳时光轴”:

11岁:运动会

14岁:当众拍照

19岁:第一次公开课

25岁:市教学比赛

31岁:全国比赛

39岁:特级教师评比

46岁:夜行新加坡

然后小结:心儿怦怦跳,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兴奋、紧张、担忧、害怕、激动、恐惧……都会让我们心儿怦怦跳。紧接着围绕三个环节让学生回顾心跳经历,梳理“心电图”,即四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一下哪一年、哪一件事让你的心跳特别快,分享给你的小伙伴。然后讨论交流,范文引路,学生梳理出属于自己的“心电图”,制作“心电图”,学写“怦怦跳”。随后张老师出示写作攻略——事情过程展开写,并将心理和身体变化写出来。师生在习作片段的练习中展开讨论,加以修正完善。

通过让学生盘点生活中“心电图”时刻发现写作的种子,通过制作“心电图”环节梳理其中的过程,并让学生把事情的过程展开写,分步写,写清楚。每一部分都来自学生的真实体验,并构成学生写作的重要元素,最后再加上自己的心理变化,一件刻骨铭心的事就在课堂上还原出来了。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事是一项基本功。练好了这个功夫,就为以后叙述更多的事打好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情说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事呢?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去提取元素,先打好习作的底子。第一,引导学生留意校园生活。校园是学生的根据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师一友,都可以掌握大量鲜活的素材。第二,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家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帮助父母进行家务劳动,观察家里的衣食住行,并把这些素材及时搬到习作的素材库。第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社会是个大学校,它具有广阔的空间有待我们挖掘,实事热点、乡土文化、美食特产等都可以是学生亲身体验和描绘的真实场景。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时,教师可以先出示成长照片,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讨论在哪一个时刻、哪一件事让自己突然觉得长大了。学生畅所欲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作文内容和生活经历紧密联结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教材所给的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明白“长大”是一种独有的感受,思想的变化、认识的提高等都是“长大”的表现。并以这三个事例为契机,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那些让自己突然感到“长大”的事,选定写作素材,所选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有这样的生活元素做组合,学生就不会再愁无米下锅了。

五、习作评价生活化

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辛苦耕耘的结果,教师的反馈与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待习作的态度。从评价意义上讲,评价既是一种反馈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适当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生习作的水平。一方面,习作评价应该多元化和生活化,激发学生习作的动力,评语尽量避免过于学术化和重复化,使用生活气息浓厚的评价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要擅长先发现学生作品的优点,再指出其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作文的优劣之处并及时调整。针对高年级或以上学生,教师还可以改变以往生写师改的传统模式,采用同桌对批、小组共批等方式,让学生的作文得到更多的读者,获得更多的建议,使学生的作品在同伴间修改与完善。当然评语并不是唯一的反馈方式,教师还要善于把严肃专业的书面评价迁移到活泼可视化的线下评价,比如把优秀作品放在展示栏上供大家学习观摩、进行优秀作品的合集汇编、推荐投稿等,都可以实现习作的二次评价,让习作从书本上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肯定学生习作的自我价值,从而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

通过对学生习作片段的欣赏、评价和矫正,把着力点放在生活化的语言评价本身,通过充分关注习作的生活化和情境化,激励和培养学生基于生活修改作文的意识,以评促改,并且在点评的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历中的要素,给出方法,给出点子,引导学生在点评的基础上丰富写作的角度和感受。全程仅仅围绕“习作评价生活化”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去发现习作中的好与坏,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感受”的表达与修改,把点评与修改落到实处。

总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事情很常见但很有教育意义,有些事情很少见但也发人深省,把这些记录下来的过程就是习作。而要实现条理化、具体化的习作,还应该紧紧把握生活的脉络。教师和学生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习作回归生活的道路上找到打开习作教学大门的钥匙。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习作生活化作文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