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

2024-05-10 23:00马菲郑寅辉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返乡创业联动机制乡村振兴

马菲 郑寅辉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为城乡融合开辟了新途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农民工返乡创业有着面对城市漂泊的被动选择和家庭责任的情感驱动。但联动机制建立的驱动力和保障力不足,农民工返乡趋势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创业固有难题等,则是阻碍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联动机制的主要制约因素。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联动机制需勾画发展愿景、优化发展环境、聚集发展资源、提升发展质量,确保农民工“愿意返”“回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乡村振兴;联动机制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外出务工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人口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河南等中西部省份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流动,导致农村“产业的空心化、家庭的空巢化和人口的老龄化”。看似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却是符合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迁移一般规律的。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较为特殊的存在。“在相对固化的全国劳动力市场下,相当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收入不足以支撑体面融入城市的开支。因此,强烈希望通过返乡创业来获取基于风险的高额利益回报。”如果不能在城市过上理想中的体面生活,其宁愿回到家乡过上和周围居民一样的生活,或返乡创业努力一把以获得体面和尊严。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重要风口。农民工返鄉创业将有效弥补当前乡村振兴参与主体的缺失问题,推动工业和城市资源向农业和农村聚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仅展现了农民工从“走出去”到“雁归来”的华丽转身,而且实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应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创业效应转变,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动者、城市文明的传播者、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在逻辑

农民工返乡创业并非偶发的场景,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正常现象。农民工进城务工一段时间后往往面临两大选择:一是向往城市生活,但面对城市的高房价和高物价无法体面融入,在城市漂泊;二是回到乡村故土,虽然工资水平较低,但是房价和物价水平也偏低,加之乡村发展日新月异,可以过上惬意体面的生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有着现实因素的影响,其实质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几年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比较强烈,主要是因为受世界经济低迷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城市就业岗位减少、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职业需求错位等导致农民工异地就业困难。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大多不愿选择和祖辈一样的生活方式,而是期望在城市有更多发展机遇。面对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获得全国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的现实困境,有些农民工就利用进城务工习得的知识技能、管理经验和财富积累,进入到风险比较高、不确定性比较大的创业行列,希望以此成为获得更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家庭伦理观念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情感驱动。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以亲情分离为代价的半工半耕家庭。这种状态虽然会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但要忍受亲情分离之苦。受传统家庭伦理观的影响,很多文化层次不高、年龄偏大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回乡就业谋生。而且大多数农民进城务工具有临时性打算,认为自己终究还是要回到家乡生产生活。这部分返乡农民工也就成为乡村创业的主力,希望在以“小本买卖”为主的经营中达到创业就业的目的。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联动的制约因素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质上是新企业与当地环境的一种耦合,“作为一个个体来说,农民工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社会关系、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承受能力以及自身的乡土情怀与情感认知,都将对其是否有返乡创业的意愿造成影响”。除与其他创业者面临的相同境遇外,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联动还面临着机制的驱动力和保障力不足、返乡趋势不确定等制约因素。

(一)联动机制建立的驱动力和保障力不足

无论是出于对家庭伦理的希冀还是对于乡愁的寄托,农民工大多愿意在家乡解决生计。可以说,他们选择外出打工其实是一种被动的谋生方式,有能力有财富支撑其在发达地区或城市落户安家的农民工还是少数。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实现致富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更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解决赡养双方父母、夫妻异地分居等现实问题,避免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出现。可以说,这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驱动力。农民工返乡创业更看重家乡的创业环境,包括优惠的扶持政策、便捷的融资渠道、良好的基础设施等,这些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保障。

根据课题组在河南西部、东部、南部的调研数据,80%以上的农民工囿于家乡的政策环境、对接平台等,对返乡创业持观望态度。如政策供给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实际需求不对称,乡村振兴项目覆盖面较窄无法有效对接农民工多元化的创业需求等。同时,对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认识不太清晰,对乡村振兴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不太了解,缺乏成就感、归属感等现实情况,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情。

(二)农民工返乡趋势出现不确定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近年来,受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的推力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拉力双重效应的影响,农民工人数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甚至在2020年出现了负增长(-1.8%)。很多专家认为农民工返乡潮已逐渐成为趋势,更多农民工愿意回到家乡就业谋生。但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21年农民工增长率创近年来新高,其绝对人数即使与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相比也有较大增幅。由此可以判断,即使是在疫情蔓延、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依然不够强。2023年,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恢复向好,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到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务工谋生,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则依旧以5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为主。

由此可见,农民工返乡创业趋势在经济形势、传统文化观念、家乡创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新生代农民工更偏向于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希望到外面闯一闯,发展得好就在城市过上稳定理想的体面生活,发展得不好宁愿在城市漂着也不愿回乡创业。因此,他们更多是“城愁”而不是“乡愁”。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创业固有难题依然突出

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大背景进行调查研究,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虽然农民工有着创业的内在驱动,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还是少数。河南省调查总队关于农民工监测调查的公开数据显示,河南省返乡农民工的创业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及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50%以上)、种养殖业(20%)、制造业(15%)和建筑业(7%),且大多处于初级水平,经营规模较小、营业时间较短,相较于家乡原有创业者并未显现出明显优势,创业固有难题依然突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减少创业失败给乡村振兴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必要的战略考量。农民工和在家乡创业的农民相比,积累的创业资金更多,得到的社会经验和工作技能更多,视野也相对宽广。但是“钱从哪里来”“人回哪里去”“业到哪里创”等乡村创业的固有问题在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依然突出。和传统的乡村创业相比,其所需的“动机、团队、资源、机会”等要素保障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困难,创业意愿较低、启动资金较少、融资贷款较难、创业项目选择困难、专业人才匮乏等,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联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为了冲破市场平均工资的枷锁,尽管返乡创业绩效回报不确定,却依旧无法磨灭进城务工农民想要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愿景。对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联动的机制需在当地政策、营商环境和发展资源上给予照顾倾斜,尽可能提高农民工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一)勾画发展愿景,让农民工“愿意返”

发展愿景是指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设定一个看得到的期望值,包括创业者自我实现的价值需要、社会影响力及市场前景等。良好的政策宣传是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联动机制的重要抓手,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勾画美好的发展愿景,在政策加持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将会不断提高。

以乡村振兴为统领,要结合发展县域经济等有利契机,不断提高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创业扶持政策,建立有效信息共享机制,大力宣传返乡创业成功典型。“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就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典型特征,在此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农民工的季节性回流现象。”基层干部需抓住农忙时节、节假日探亲的时间窗口,主动对接意愿人群,将返乡创业成功的榜样当作先进典型来宣传。认真给农民工讲解相关部门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和农民工创业意向规划相关创业路径。不能只是“画大饼”,还要加强规划引导,注意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引导返乡创业人员主动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市场需求度高、产品覆盖面小的行业。承接好城市发达地区向城乡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二)优化发展环境,让农民工“回得去”

“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来看,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行动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情境关联意识的支配和影响,在动态结构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意识冲突等问题。”这些环境因素除了经济和制度等结构性因素外,更多的是在已经习惯了现代工业城市的处事逻辑下,能否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如人脉关系、家族血缘、地缘结构等,这对创业思维意识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较好的人居环境、营商环境,特别是比较清明的政商关系。“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大的企业也是从小微企业开始做的。创业的成功不但需要个人才能、经济实力与人脉关系,还要考虑与发展环境、创业环境的契合度。

国家提倡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希望利用农民工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带回的资金和技术能进一步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繁荣当地市场,改善城乡结构、实现产业迁移。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环境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要积极建设返乡创业孵化园等软硬件基础设施,消除农民工返乡创业后水电气暖、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开设土地、金融、工商、环保等方面的“绿色通道”。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创业企业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引导创业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优化配置,不断营造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聚集发展资源,让农民工“留得住”

创业资源主要包括创业人才、创业资本、创业机会、创业技术、创业管理以及创业政策等,是新创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需要的特定的资产,也是新创企业创立和运营的必要条件。当地政府要围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聚集发展资源,不断完善商事制度改革、财政奖补、贷款融资、降费减税等政策体系,争取吸引资本下乡参与乡村振兴;重点探索土地经营权和农民工创业保障政策等问题,对于创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债务纠纷以及创业失败后的社会保障等问题,要建立更完善的解决机制。

创业的有效资源是农民工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一是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政策支持。完善銀行小微贷款的抵押担保方式,加大微贷技术推广力度,设计开发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新型返乡创业金融产品,缓解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难、金融支持政策不明晰等问题。二是重视产业转移、技术迁移等机会窗口,提供必要的产业集聚支持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资本市场运行的普遍规律,要积极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市场消费需求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生产的互通。三是做好创业主体的培训与服务工作,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效能。开发推广“互联网+”“合作社+”等创业技能培训模式,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放宽经营许可范围,降低创业门槛,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四是提供人员聘用的政策支持,实现企业用工和就业民生的双赢。农民工返乡创业虽然有股份制、合作社等模式,但大多依旧属于低成本的家庭作坊,以夫妻档和代际合作为主,相关部门应设法帮助其在本土实现劳务用工,助力中小微企业扩展市场关系网络、凝聚内部发展动力。

(四)提升发展质量,让农民工“干得好”

企业产品的质量不仅关系企业效益,还关乎农民工创办企业的存活时间、生产绩效、社会影响力以及能否带动更多人创新创业,更好地促进当地民生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初始的创业网络规模偏小、网络类型趋同性强、网络紧密度高、异质性低、网络资源含量低,通过网络获取资源能力较弱,尤其是在人力资源获取和交易资源获取上困难较大,制约了农民工创业企业的成长。”在调研中发现,中西部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多与其在城市打工时从事的职业相关,地方资源、社会文化特色等比较优势利用不够,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竞争力普遍偏弱。

客观上讲,产业集群化程度高则能提高区位竞争优势,培育自主品牌的“专、精、特、新”产品更能打开市场。沿海发达地区不少乡镇已成为著名的电商集聚点,“淘宝村”“淘宝镇”发展迅速,且呈现进一步向中西部县城转移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直播带货、特别是特色农产品销售的行列。除了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外,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也进一步显现。中西部地区要加大对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引导,利用产业规划引导、主动补齐产业链短板、强化创新能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版“万人助万企”等提升发展质量的措施,力促返乡农民工“干得好”。推进县区、城乡接合部等产业集聚和特色发展,努力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返乡创业格局。严把质量关,持续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最终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和乡村振兴双向互促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贺雪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逻辑与风险[J].求索,2020(2):4-10.

[2]王辉,朱健.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79-89.

[3]赵德昭.农民工返乡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学家,2016(7):84-91.

[4]肖翔尹,郭星华.意识的冲突:返乡农民工创业困境研究[J].中州学刊,2022(8):79-85.

[5]张秀娥,金兰,王西.网络能力对返乡农民工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J].学习与实践,2016(10):45-49.

[责任编辑:朱松琳]

猜你喜欢
返乡创业联动机制乡村振兴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多规合一”联动机制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综述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返乡创业障碍性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强“三组一部”联动机制 克集体企业重组整合难题
“返乡创业”,北京迈出扎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