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食物观的坚实基础、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

2024-05-10 23:00生忠军何盛洲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粮食安全

生忠军 何盛洲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从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食物观,对于破解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食物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粮食以及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统一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树立大食物观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新时代,要坚持系统思维,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开发和利用食物资源,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要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走国际合作道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大食物观;粮食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要求开阔思路,合理开发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不断优化食物结构,扩大食物供给。树立大食物观将更好地推进我国粮食安全和永续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多元食物消费的需要,对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食物观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食物观是大食物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回应新时代食物问题的挑战是大食物观形成的现实指向。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食物观为大食物观的生成提供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食物生产,将食物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强调了粮食生产力的提升为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可能。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为了“创造历史”和“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与人的生产劳动紧密相关,而在人的生产实践中,为了满足自我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处于基础性地位。从消费的意义看,在人的消费中,生活资料的消费是最为基础和根本的。因此,食物的供给和消费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社会劳动分工看,马克思指出:“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用在农业上的全部劳动必须足以为整个社会,从而也为非农业劳动者生产必要的食物;也就是使从事农业的人和从事工业的人有实行这种巨大分工的可能。”这表明,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进步,需要以粮食生产的不断扩大为基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本质的真正复归,使人自身占有自己的劳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的生命与健康,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食物观为践行大食物观提供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并因时制宜地采取不同的食物策略,带领人民走过了“养活中国”壮美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 竹等的供给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食物充足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我国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和发展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中国共产党对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邓小平同志提出:“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江泽民同志认为,食物“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安危”。胡锦涛同志强调:“如果人民群众吃饭问题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推进大食物观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指导。

二、新时代大食物观的重大意义

树立大食物观是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在确保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好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一)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大动能

助力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大食物观提倡利用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管理方法,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着力推进生物育种技术、耕作技术、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应用,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大食物观倡导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和谐统一,通过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化发展方式,保护好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切實保障食品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高效运行。大食物观强调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纳入考虑范畴。通过建立合理的食品供应链,减少食物浪费、降低食品运输成本等,提高食品供应链的效率。二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大食物观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农业强国的重要性,采取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等措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二)着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大食物观顺应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物需求。一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大食物观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这一思想丰富了生命伦理学的深刻内涵,在实践中为世界粮食安全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大食物观体现在百姓餐桌上,就是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品质更有保障。树立大食物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健康。二是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食品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树立大食物观顺应了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让广大人民群众餐桌上的美味品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品质更有保障,守护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幸福,不断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物消费需求。

将有助于国家安全的维护。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作为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安全的维护发挥着关键作用。大食物观是中国共产党粮食安全观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的进一步彰显,它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树立大食物观保障国家在端稳饭碗上持续发力,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三、新时代践行大食物观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践行大食物观要着眼于实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和总体食物供给安全可控的目标前提下,丰富粮食供给的种类。这就是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全方位地开发食物资源,多途径地拓展食物来源,多层次地完善食物结构,维护粮食安全。

(一)统筹推进好农业现代化生产与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平衡发展

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与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平衡发展,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关键所在。一是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科技创新是落实大食物观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平衡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着力推进种子培育、微生物科技以及其他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在全社会树立食物消费新观念,推动居民膳食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全社会范围,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鼓励减量、营养、健康、绿色消费,反对浪费食物。要在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底线,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础上,引领农业现代化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优化粮食供给结构,不断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大力开发食物资源,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的食物需求。

(二)系统推进自然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

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是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系统间的有机统一,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二是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大食物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出发,推动粮食生产体系从以高产目标主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转变,依靠绿色技术缓解农业水土资源紧缺、降低农业环境污染压力,实现粮食绿色低碳生产。我国国土资源广阔,资源类型丰富,保障食物安全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向设施农业要产出,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

(三)着力推进国际合作

大食物观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不断拓展国内国际资源,保障食物供给,加强国际食物贸易合作。粮食安全关系全球稳定,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在践行大食物观方面,我国充分利用世界农业现代化技術推进农业生产。同时,积极参与世界减贫和保障粮食安全工作,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提供粮食援助。积极推动粮食安全合作,拓展我国粮食供给,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各国要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领域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形成坚强合力。要着力加强各国在育种、耕作、贸易上的相互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维护好生物多样性。我国积极担当作为,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多边平台,积极分享粮食体系创新转型的经验,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

总而言之,新时代大食物观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应然之举,是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内在要求,将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维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88.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6.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9.

[7]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9.

[8]新华社.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00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3.

[10]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年终国际经济观察[N].经济日报,2023-12-23(00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3.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总体国家安全观粮食安全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基本特征分析
“新安全观”下高校国防教育新形式探索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关于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