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时代之变 赢发展之机

2024-05-21 14:26刘汉文洪子祎
中国电影市场 2024年5期
关键词:电影产业深化改革新形势

刘汉文 洪子祎

【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行业逐渐走出疫情阴霾,政策措施不断优化,电影产量大幅回升,投资信心逐步恢复,影院建设持续增长,电影市场全面复苏。但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着受众结构变更、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农村服务亟须升级、国际市场增长受限等发展形势,需要进一步从创作生产、企业活力、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化改革,助力电影强国、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电影产业 电影市场 深化改革 新形势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二十余年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行业格局,极大地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然而,近年来,中国和世界电影市场共同经历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此时,应对新形势、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以分线发行改革为契机,有必要对当前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格局和形势进行深入剖析,探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措施。

一、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基本格局

回望过去几年,中国电影产业在风雨中前行,呈现出坚韧与奋发的姿态。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鼓励电影企业发展,促进电影市场的快速复苏。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产量和票房逐步回升,观影人次快速恢复,电影新力量不断涌现,影院企业收益增长,呈现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所说,电影市场红红火火,展示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國[1]。

(一)电影产量大幅回升,投资信心逐步恢复

在创作生产层面,可以看到电影产量回升,投资信心恢复。从近年来国家电影局公布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数据来看(见表1),在2019年之前,每年全国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数都在3000个以上。疫情期间,这个数据下滑到3000个以下,而到了2023年,又回升到了3000个以上,达到3008个。与之相对应,故事片备案立项数据也有较大回升, 2023年达到2439个。

备案立项是电影创作生产的第一步,拿到公映许可证(“龙标”)才标志着电影项目可以进入市场和观众见面。从近年来的数据看,这一指标也有很大的起伏(见表2)。其中, 2023年全国各制片机构共生产获得公映许可证的各类影片971部,同比实现倍增。其中获得公映许可证的故事片792部,同比增长108%,电影创作总产量明显提升。

(二)影片供给缺口较大,国产影片主导市场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中国内地影院上映的影片总数有一定程度的起伏。以2023年为例,这一年上映的影片达到509部(见图1),同比增加 52. 4%。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内地与北美、英国、韩国等相比,上映的影片数量难以满足影院和观众的需求。如2023年韩国上映的影片数为1539部[4],远远多于中国市场上映的影片数。

从已上映的影片来看,进口片的数量下滑比较明显, 2023年虽然有一定的回升,达到83部,但与2019年之前的数量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国产片与进口片的共同努力下, 2023年,全国城市院线电影票房达549. 15亿元(见图2),同比增长82. 64%,接近2017年559. 11亿元的水平,恢复至2019年全国电影票房的85. 45%。城市电影院线共服务观众12. 99亿人次,与2022年的7. 12亿人次相比,涨幅巨大。

在中国电影总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 2019年至2023年上映的影片占据了显著比例,达到了9部,其中8部为国产电影(见表3)。国产电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凸显,中国观众对本土电影的认同度有很大的提升。

(三)院线数量基本稳定,影院建设出现回暖

近年来,我国电影院线数量基本稳定在50条左右。其中, 2023年,全国城市电影院线共49条(见表4),较2022年减少两条,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8]。不少院线公司继续拓展影院市场,其中万达院线新建影院超过80家,中影数字院线和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院线新建影院超过70家,均为行业领先水平[9]。

从影院数量和银幕数来看,近年来有明显放缓趋势。2023年,全国影院数共14395家(见表4),较2019年增加2942家。这一年新建影院857家[11],增速持续放缓。2023年,全国银幕总数达86310块,城市院线净增银幕2312块。2016年,我国城市院线的银幕数超越北美市场,成为世界上银幕最多的国家。五年后的2021年,电影银幕突破8万块,几乎是美国银幕数的两倍。此后,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影院建设的热情明显降低。不过从2024年年初的情况来看,影院建设有回暖迹象。根据拓普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 2024年累计新建影院370家,较2023年同期增加161家,疫情后影院建设持续回暖[12]。

众所周知的是,虽然影院和银幕数不断增长,但电影院的收益情况近年来下滑得比较明显。好在这种情况从2023年开始得到一定的改变。根据拓普电影智库的数据,这一年,持续优质内容供给助力放映市场的显著恢复,放映场次突破1. 31亿场,同比增长28. 08%,总量达到历史高值。场均人次9. 90,同比增长41%。上座率达7. 9%,同比增长40%。2023年影院场均收益同比增长约42%[13]。各主要院线公司的业绩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除了整体票房水平提高外,院线总场次、观影人次、上座率和场均票房等经营绩效均有较好成绩(见表5)。

2023年,中国电影院线市场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即电影分线发行模式的积极探索。在10月26日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电影推介会暨第一届全国电影交易会上, 24部影片的制片方和发行方与合作意向的院线进行了签约,将采取分线发行的方式投放市场,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标志着电影产业正式启动了分线发行模式的尝试。这一模式在现有的统一发行、统一放映基础上,探索市场主导、灵活协商的新交易方式[15]。分线发行的市场化特征有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发行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激发院线和影院的活力,为创作者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心和选择余地。

二、电影行业面临的新形势

在电影产业逐步复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电影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在不断演变。文娱市场的全面开花、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农村市场需求崛起,以及国际市场增长受限等方面的现实挑战,都将深刻影响电影产业的走向。

(一)文娱市场全面开花,电影观众结构变更

2023年以来,整个文娱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随着线下实体消费场景逐步回归正轨,人们的消费欲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尤其是在文娱消费领域。在线下,旅游、演唱会、音乐节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大幅增加。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统计, 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 91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3. 61亿,同比增长93. 3% [16]。其中出游高峰时期为暑假期间、国庆中秋、五一假期以及春节,而这些时间与电影市场的高票房档期基本一致。2023年大型演唱会观演人次超2000万,票房收入近146亿元,创历史新高[17]。这些线下娱乐活动一定程度压缩了电影市场的空间。在线上,短视频、泛娱乐直播、网络微短剧等吸引大量流量。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 373. 9亿元,同比增长267. 65%,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18]。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电影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在电影受众结构方面,据灯塔实验室发布的购票用户年龄画像显示, 2019年至2023年间, 20-24岁观众比例逐年下降,分别为30%、28%、25%、21%和19%, 25-29岁观众比例稳定在26%至28%之间,而30岁以上观众比例持续增加(见图3)。总体趋势显示,中国电影主要受众年龄段从20至24岁向后转移至25至29岁,电影市场正在流失年轻一代的用户,而这部分流失的观众正是当前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年轻人。作为见证国家快速崛起的一代, Z世代生活在国家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他们更愿意接受新兴事物,倾向于探索新的娛乐方式,如流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这已成为他们主要的娱乐消费来源,进而导致了包括电影在内的传统媒体的严重分流。数字化娱乐形式的兴起改变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模式,他们更倾向于自主选择观影时间和内容,而不受电影院排片和放映时间的限制。与此同时,线下娱乐方式不断创新,呈现出潮流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以满足年轻人对新奇体验的追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吸引和留住对电影选择更加挑剔、观影偏好更加多样的Z世代观众,是电影行业在新阶段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电影产业边界扩展

2022年底,美国Open AI公司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 GPT,它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义信息从而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该工具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人们一方面期待它带来的技术拓展和发展机遇,一方面又对其可能代替某些人类工作而感到恐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的概念也因此兴起,即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具有一定创意和质量的内容,例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描述或样本, AIGC可以生成与之相匹配的文章、图像、音频、视频等。2024年2月, Open AI公司进一步推出了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可以根据用户的文本提示创建最长60秒的逼真视频,具备深度模拟真实物理世界的能力,从而生成包含多个角色和特定运动的复杂场景。

电影一直以来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人工智能必将“改变电影行业的每个角落”,同时也将推动电影产业边界的扩展和重定义。在电影制作生产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应用于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分镜绘制、虚拟场景搭建、特效制作等环节,甚至直接生成活动影像片段。2024年3月6日,由50位AI艺术家联合制作的电影《我们的终结者2重制版》在洛杉矶首映,是人工智能运用于电影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国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2023年12月,全球首部AI全流程大型动画电影《愚公移山》在北京开机。2024年2月,首部国产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尽管实际的呈现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该片依托AIGC技术,在同等预算下,制作周期缩短了一半,效率大幅提升,也可谓是AI技术应用于影视创作的一次重要突破。

伴随着AIGC在文字、图像、视频领域的更多技术性突破,未来更多原本不属于影视产业圈层的业余创作者,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影像创作,甚至在质量上不弱于传统影视拍摄制作的作品。除此之外,在电影发行营销领域,人工智能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预测观众的喜好和行为,用智能算法来个性化推送电影内容,提高用户的观影体验,为电影的市场定位和推广提供有力支持。面对人工智能的力量,电影从业者需要深入思考关于电影本体性、生产结构以及未来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的问题。

(三)农村服务水平较低,国际市场增长受限

从国内来看,当前全面乡村振兴正在大力推进,但电影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乡村全面振兴与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新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有城镇人口93267万人,乡村人口47700万人。当前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还有近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3. 8%[20]。农村人口群体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旧占比庞大。乡村振兴战略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创作素材、产业动力、放映空间和消费平台,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的发展,能够从乡土文化中提炼优秀的文化本质,能够与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21]。但当前城乡电影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不协调、不均衡现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电影政策不配套、资源不均衡,农村题材影片的创作不受重视,农村观众的电影消费需求被低估,农村群众对于新影片、好影片的实际需求也难以满足,城乡电影融合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从国外来看,国际电影市场竞争激烈,而且受到国际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相对有限。从票房上看,近年来国内票房红火的几部影片,如《你好,李焕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这些影片的海外票房约为726万元、107万元、4309万元[22]。此外,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发行渠道仍不畅通、营销力度不够,尚难对广泛观众形成观影影响,无法充分调动观众观影兴趣,并且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尚且局限在华人圈,难以真正打开国际市场,也对中国文化输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构成了制约。

三、电影行业深化改革的路径选择

电影强国不仅在于银幕有多少、票房有多高,更在于艺术创新的能力、市场拓展的能力、科技运用的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电影作品的影响力和电影文化的软实力[23]。面对新形势,电影行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合力,向电影强国的目标迈进。

(一)以创作为基石,电影要始终与观众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24]。中国拥有14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潜在观众市场巨大。目前,中国的电影银幕数量和影院数量居世界领先地位且持续增长,但电影的上座率却在低位徘徊,并且面对年轻观众流失的情况,电影行业必须致力于提升电影的创作品质,以更多优质作品将观众“请”回来。一是,要借鉴当年设立“影视互济资金”[25]的经验,由行业协会出面,协调主要视频网站,探索设立“视频网站支持电影发展资金”,用于鼓励青年电影创作和优质电影创作。二是,要在审查、审批等流程环节上进一步做减法,鼓励企业启用更多青年电影人,推动优秀电影项目的孵化和制作。三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更多中小成本电影的创作,丰富电影市场的多样性。四是,要支持传统文化题材影片的创作,通过这类影片的创作,更好地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

(二)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激发企业活力与动力

電影企业和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电影企业作为电影市场的参与主体,其生产的电影作品直接面向市场获取利润和资源,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也直接影响电影企业的盈利和发展。近几年,受市场环境影响,投资风险较高,更多企业以联合制片、发行的保守策略分摊风险,导致热门影片题材扎堆、同质化倾向,并集中选择在热门档期上映,导致档期冷热不均问题严重。中国电影的深化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一是,以优惠政策、补贴为牵引,为投资市场重新建立信心,重新吸引外部资金进入电影行业。针对近年来上市的影视企业较少的情况,鼓励有条件的影视企业积极为上市做准备。二是,为影院市场提供更多的电影产品。鼓励好的网络电影、剧集、综艺节目等进入影院放映,为影院增加客流。三是,为境外电影的上映创造更好的条件。增加进口影片的数量,鼓励企业更好地营销推广进口影片,通过进口影片进一步激活国产影片的创作。四是,鼓励院线影院探索经营新模式,支持分区域发行、分阶段发行、预约放映等新模式,探索差异化经营,形成特色优势,打造品牌形象。

(三)以技术为引擎,打造电影产业新质生产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26]。目前,中国电影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美国等电影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本土高概念大片的产量也十分有限。因此,要打造电影产业新质生产力:一是,派遣电影科技人员到美国Open AI公司等企业交流学习,追踪高新技术发展动向,逐步加强电影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努力在某些方面取得有效突破。二是,加快信息技术与电影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不断尝试利用4K/8K、高帧率、高动态范围、虚拟制作等高新技术,拓宽电影的表达空间,给观众创造新的视听体验与感受。三是,要补足在核心技术上的短板,统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和并行化系统设计策略,加快构建完善电影智能化创作生产技术体系[27]。

(四)以开放为动力,拓展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

中国电影市场要以开放为动力,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扩大内需,向外拓展。在对内开拓农村市场方面:一是,要推动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创作,鼓励电影制作公司和主创团队前往农村深入调研,创作反映农村生活、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二是,可以针对不同农村地区制作定制化的区域电影,突出当地文化特色和民生关切,提升观众对农村电影的兴趣和认同。三是,鼓励基层影院拿出部分时段为农村群众放映电影,由政府补贴推出低价票,资助部分优秀影片在基层影院为农村务工人员免费放映。

在对外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一是,要完善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评价体系,从而客观评估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和影响力,优化海外传播策略,把握传播主动权。二是,要加强国际影视文化交流,吸引更多国际影片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主动寻找和促成国际合作项目,互惠互利,利用技术、人才、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声量。三是,要拓展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的网络渠道,当前国内短视频、网络微短剧等在海外影响力与日俱增,电影“出海”需要更加注重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讨论、口碑引导,推动影片在海外传播中形成长尾效应。

察时代之变,赢发展之机。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和全球电影竞争新态势,电影行业要牢牢把握当前的基本盘,在创作生产、市场拓展、院线影院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友好环境,鼓励创新创造,努力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壮大市场主体,构建高水平电影市场体系,走质量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为实现电影强国夯实基础。

注释

[1]新华社,《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 2023年12月31日电。

[2]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电影局网站数据整理。

[3]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电影局网站数据整理。

[4]彭侃:《回升、转型与重构: 2023年的全球电影产业》,《电影艺术》2024年第2期,第52页。

[5]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APP。

[6]数据来源:国家电影局。

[7]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APP。

[8]姬政鹏:《2023中国电影院线影院发展备忘》,《中国电影报》2024年1月17日。

[9]姬政鹏:《2023中国电影院线影院发展备忘》,《中国电影报》2024年1月17日。

[10]数据来源:国家电影局。

[11]姬政鹏:《2023中国电影院线影院发展备忘》,《中国电影报》2024年1月17日。

[12]北京拓普世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4 年 2 月中国电影市场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市场》2024年第4期,第57页。

[13]数据来源:拓普研究院《2023年中国电影产业年报———涅槃重生》, 2024年1月1日。

[14]数据来源:拓普电影智库。经作者统计整理。票房、票价和场均票房含服务费。

[15]新华网:《探索灵活协商的交易新方式 电影市场启动分线发行》, 2023年11月8日。

[16]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国内旅游数据情况》, 2024年2月9日。

[17]数据来源:灯塔实验室《跨越山海,共赴热爱———2023演出市场大型演唱会年度洞察》

[18]数据来源: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 2024年3月21日。

[19]数据来源:灯塔实验室《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20]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2月29日。

[21]张树锋:《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重维度》,《电影文学》2022年第9期,第12-17页。

[22]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APP。

[23]毛羽:《第六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讲话》,《当代电影》2023年第 11期,第4-7页。

[24]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2021年12月14日。

[25]影视互济资金,全称“影视互济电影精品专项资金”,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去资助电影創作。

[26]新华社:《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3月12日。

[27]刘达:《智能科技引领电影产业提质升级:思考、策略与前瞻》,《现代电影技术》2023年第11期,第9页。

猜你喜欢
电影产业深化改革新形势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思维对电影内容的影响张才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论电影产业中明星构建的心理及文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