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亟需的能力素质构成及培养对策

1997-03-17 09:09任昌荣郝新生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5期
关键词:五力大学生能力

任昌荣 郝新生

一、问题的提出

自10年前我国首次发生了用人单位退回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现象后,大学内外愈来愈关注起大学生能力培养问题。10年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又有了什么新的特点?为深入了解,笔者曾就吉林省2个城市16个单位的129名工作了一年的理工科与师范毕业大学生能力状况做了调查。通过对毕业大学生的自我分析、相关问卷及座谈反映,得出一个很不乐观的百分比数字。

社会的反映与大学生的种种心态,迫使人们冷静思索:大学教育应当如何深化改革?应该教给大学生什么?当前大学生们更需要的是什么?这几年,笔者通过调查、咨询。以至尝试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渐清晰了这么一个认识:必须强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加强和扩充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亟需的能力素质构成分析

(一)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一种充满主观能动性的保存生命、善待生命、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心理学概念。包括了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立自强能力及个人自我保护能力等,比人们通常提出的适应能力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在能力素质培养中,也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学会生存就是要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要学会正确处理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关系,包括保护和提高作为自然物质的个人躯体与生命;人作为社会的人,要懂得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并遵照社会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有利于保障、改善和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

1.必须正确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不是每个大学生都理解的。比如,春夏秋冬是自然。一些大学生并没有体味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带给人类的情趣,并积极适应春夏秋冬的变化,利用春夏秋冬的特点来锻炼自己健康的身心。再比如。自己的身体也是自然,它有生命节律。有现象和本质。有盛衰强弱,有量变和质变。有生有死。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生活,善待自己这个由生命基因独特构成的躯体,许多大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好多大学生不注意饮食卫生。或挑食,或节食,或一饱三饥;不注意睡眠卫生。保证不了必要的睡眠时间;不注意防病治病,让小疾演变成重患。一些大学生以吸烟、喝酒表示成熟和深沉.成了“瘾君子”,坑害了自己。还有的大学生为寻求某种刺激,常用各种方法自贱自伤其身,有的甚至因为受点委曲和挫折而自戕。

2.学会生存还表现为以社会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对社会负责。对集体负责,对他人负责.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可是,实际上一些大学生并不懂得这个问题。他们过分地强调实现自我。只要自由忽视纪律,只要民主不喜欢集中,自私自利,怀疑社会,怀疑他人。对别人存有一种防范心理,却感慨得不到谅解、得不到友谊,产生了这样或那样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一种根据一定目的而独立地创造出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强化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

去年,笔者曾结合心理学教学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在5个班级200名大学生中,有68%的人关心创造能力的问题。所谓创造能力,应当指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完成课业及创造有价值产品的能力,而不是庸俗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肤浅、偏颇的社会意识能力。当前,一些大学生片面地强调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增强社会适应性,而放弃钻研学业。去从事各种各样的以获取经济报酬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诸如传销、去餐饮服务业打工、做家教、倒卖商品、商品咨询等。有些大学生自诩是“社会油子”,“很有能力”。其实。这只能算作是学会了一些庸俗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浅层次的社会活动能力。对这些浅层次的社会活动能力的满足,会严重地阻碍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我们认为,创造能力首先应当是专业知识领域中的创造能力。我国经济发展最紧迫的、也是最有危机感的,不是缺少普通的交易商,不是缺少只会付出体力的打工仔,而是具有专门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质量的、有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

(三)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种在正确的审美观点指导下,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综合。美是客观事物属性与主观心理感受的和谐统一,它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之中。以社会生活为基本特征的人类,主要是感受、鉴赏、创造社会美。在一定意义上说。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都受社会美的制约和作用。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审美能力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社会美是指按照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和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社会事物的美及其创造者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美,包括生产劳动的美、社会政治活动的美、科学实验的美,以及在这些社会实践中的人物、事件、场景、人际关系、文化遗产、优良传统和劳动产品的美。当前,大学生审美欲望不断提高,审美范围不断扩大,审美活动和方式不断变化。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审美能力的聚焦点和释放点。健康的、有益的、积极的审美追求同学业、理想、事业、生活和谐地联系在一起。使许多大学生体味到了生命的充实。

可是。大学生中灰暗的、消沉的、腐朽的社会审美追求还有很大的市场,甚至还有所蔓延。有些人追求衣着、修饰上的富有及至怪异离奇;有些人以追逐低级生活情趣为快乐,寻求感官的生物性需要的刺激;有些人不讲文明,不讲社会公德。缺乏人类的同情心。缺乏伦理道德感,缺乏社会责任感。所以,近年来,许多高教界的人士谈及高校深化教改时,都特别提到加强高校审美能力教育问题,强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绝不能忽略了美育;不能用德育、智育、体育、生产劳动教育代替美育,但又不能忘记在德育、智育、体育、生产劳动教育中开展美育。

(四)语言表达能力

大学生经过了近20年的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呢?答案是:不理想,也不乐观,问题比较突出和明显。许多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弱,尤其是一些理工大学的学生,口语能力、文字能力、表情语言能力都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大学生经常写错字、认错字,不会拼音,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会写常用的应用文,不会用精练准确的文字语言和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学业成果。笔者在一所师范院校中看到,几乎有2/3的大学生惧怕发言、讲演,怕讲不好,怕别人笑话;在几届学生读书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翻来覆去地死啃教材,不懂也不习惯看参考教材,课外读物也仅限于通俗杂志和几本流行言情小说。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宽泛的能力。口头语

言是有声的传播,文字语言和表情动作语言是有形的传播。中华民族的语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不认真努力学习是很难得到提高的。所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在社会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努力才能掌握。

(五)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在科学预见的参与下、按照自己的意图或计划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独立阅读能力、使用工具书能力、利用多方位信息能力、自我设计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它是一种综合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在自学能力的发展上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习惯于听、习惯于问,满足于记笔记、背结论.复习老师圈囿的考试范围;只追求标准答案和成绩单的分数,能混个毕业证书就心安理得了。特别是在当今信息量剧增,人类知识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灵活运转,我国的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心理准备不够,认识不清,体会不深,仍旧囿于完成考试与考查的课程里面,严重地阻碍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在10年左右。每年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在500万篇以上,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在30万件以上。所以,应当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只是最基础的知识,一定要活学活用这些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同时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自学能力从心理动机上分析,是一种强烈的意识到了的自我需要,是从过去的父母、老师和社会“要我学”,转化成为没有任何外界指令的“我要学”。一个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达到了“我要学”的状态,学习便不再是一件苦事,而是一件有意义的乐事了。

三、强化“五力”培养的主要对策

强化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从观念转变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的更新都要一起协调行动。

(一)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是首要的问题

教育观念是来自以往经验的思维定势。当前。大学里陈旧的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强调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以完成书面教学计划为目的,用各种制度规范学生苦读知识、老实听话,学会用集中思维和常规思维处理问题。这种教育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系统,有较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强等。但是,这种教育观念的消极作用也一直存在着。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上述教育观念的消极作用日益突出和增大,表现为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教师和学生的活力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僵化的制度上。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广阔性和敏捷性很差,不习惯求异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创造能力低下,生存能力不强,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所以,上述的陈旧教育观念必须转变。学校要真正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把人的发展、特别是潜能的开发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要变大学生的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在国家宏观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增加基础课和选修课,设置综合化课程

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要争取占总课时量的85%,选修课要体现实用性、及时性、灵活性和鲜活性,要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信息。理工科的大学要开设占总课时20%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文科大学也应开设占总课时的15%左右的自然科学课程。大学应当开展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开发大学生的右脑,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增长。当今世界,设置综合化课程已成为潮流,如“文化与交流”、“环境与人类”等课程。我国的大学也应当根据学校的各自特点,设置一些世界科学前沿的综合化课程。大学还应把社会实践和讨论作为一种课程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提高师生对社会实践与讨论课的重视。

(三)为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铺平道路

我国的教育学提出的教学方法多达十几种,如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等,都是培养大学生“五力”的很好方法。而且,一些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在研究东西方教育经验后,又提出了许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高校教学工作的有益的教法组合。现在的情况是,不是一些高校找不到培养学生“五力”的好方法,而是苦于不能很好地贯彻和执行这些好方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惰性,也有学生的习惯,但主要的是学校管理人员的教育观念没有很好的转变,大学的课程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教学成果的考核评定没有体现在检验大学生“五力”的培养与提高上。

一些教改好的高校,采用学分制让学生选课,采用教师挂牌制让学生选教师,甚至开展校际联合,学生可以跨校听课。选修学分;在教学上.提倡学生以自学为主、讨论为主,强化实践动手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调整考试内容和方式,减低考试对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等等。这些都是很值得推广的有利于大学生“五力”培养的办法和措施。

(四)教育途径要围绕“五力”的培养协调行动

在教育途径上,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应关注大学生“五力”的培养,辅导员也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五力”培养上,各种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都要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五力”培养上找题目、做文章,使学校生活、校园环境具有隐性教育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所以,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全面认真地抓好学校生活、校园环境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有益于“五力”培养的氛围。

第一作者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

(长春130022)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五力大学生能力
优秀的教师应有“五力”
大学生就业趋势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基层干部要着力提高“五力”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彰显“五力”,提升课题研究质量
以“五力”提升强基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