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曹旭《诗品研究》

2000-06-13 23:42徐志啸
文学评论 2000年4期
关键词:诗品诗学日本

徐志啸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品研究》,是曹旭继《诗品集注》之后推出的又一部《诗品》研究专著,它是曹旭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加工修改的成果。连同即将问世的《日本学者诗品研究译文集》和《诗品研究论文选》,曹旭建构了校、注、研、译、选五大板块"立体式"、"全方位"《诗品》研究体式,为20世纪《诗品》研究提供了集大成的研究成果,实堪令人欣喜。

相比《集注》、《译文集》、《论文选》,《诗品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无疑最能代表曹旭研究《诗品》的功力与水平,它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精辟见解、宏观视野、创新方法与扎实功力,是迄今为止《诗品》研究领域难得的一部"竭泽而渔"式的研究专著。

综观《研究》全书,我们发现,该书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广搜博采,材料翔实这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诗品》版本的广泛搜罗和对版本源流的考证梳理,一是对《诗品》作者钟嵘身世的详尽考证。其中前者毫无疑问乃与《集注》同步进行,两者可谓一脉相贯,相辅相成---《研究》系《集注》基础上的概括总结。

曹旭之所以会下决心广搜博采第一手基本材料,其动力得之于他的博士生导师王运熙先生的指导,王先生希望他能仿效杨明照先生《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的研究方法,努力从材料中寻找观点,不蹈袭前人旧辙,发前人之所未发。在王先生教诲的启发下,曹旭开始尽一切可能广泛搜罗第一手资料,包括流传于港台与海外的各种《诗品》版本,以及大量的诗话类书及前人著录中涉及《诗品》的材料。辛勤努力的结果,使曹旭获得了空前的丰收:他搜罗到了海内外历代版本五十种,其数量大大超过了之前任何一部校注本,这使他的研究有了扎实的基础。从元刊《山堂群书考索》本,明退翁书院钞本,到中华民国《万有文库》本,曹旭在"《诗品》版本叙录"部分-一作了详尽的介绍评述。五十种版本的搜罗汇总,为曹旭校勘考异评注《诗品》原文,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正由于版本搜罗多而广,曹旭对版本的源流沿革了如指掌,可以清晰地排列其来龙去脉,清楚地比较其异同优劣---书中详尽的图表即是最好的说明。也正是对版本源流作了精心排比,曹旭看到了民国迄今《诗品》注释中的一大失误:许多《诗品》校注本均以《历代诗话》本为底本,而《历代诗话》本恰恰文字与序言形式都被作了臆改,与钟嵘原意大异。这一指误,无疑对现时及今后的《诗品》研究均甚有裨益。

值得重视的是,曹旭对钟嵘身世的考证,提出了属于他自己个人的独特见解,这是前无此例的创造性发现,也是曹旭研究《诗品》从"知人论世"角度作解剖的重要基石。对此,周振甫先生有这样的评语:"现在译注《诗品》,考究钟嵘的身世,校订《诗品》的原文,有赖于曹旭博士的考校。"(《诗品译注》"前言",中华书局版)这个评语,是对曹旭研究成果的高度评价。确实,曹旭在考究钟嵘身世方面不惜化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他北上南下,行程万里,甚至足迹深入中州腹地---河南省长葛县(古颖川长社),终于发现了《钟氏家谱》,从而为钟嵘身世问题的解决,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可靠依据。在比照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后,曹旭指出,《钟氏家谱》比《宰相世系表》更详细,更具可信性,由此,在参照《后汉书》《三国志·魏志》《梁书》《南史》等史料基础上,他得出了钟嵘出身士族而非寒族,且其家族地位稳定的结论,这个结论,对准确了解钟嵘并进而把握理解《诗品》,无疑极有助益。

其二,宏观视野,中日比较曹旭的《诗品》研究,不光立足于中国本土,且将视野扩大至国际,在国际汉学研究的宏阔背景下,探讨这一中国"百代诗话之祖",这就大大拓宽了研究领域。曹旭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信息的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精神财富都在迅速世界化","故当今之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把视为国粹的古典文学研究,放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进行。""吸取国际学者的新成果,借他山之石攻玉。"为此,曹旭着重作了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广泛联系,建立国际协作"信息网",这使他先后获得了日本、韩国、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的《诗品》研究成果,其中尤其是日本学者高松亨明的《诗品详解》,韩国学者李徽教的《诗品汇注》,车柱环的《钟嵘诗品校证》、《钟嵘诗品校证补》,法国学者陈庆浩的《钟嵘诗品集校》,对他的研究起了启发帮助作用,使他从中汲取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专对《诗品》东渐日本影响日本诗歌(和歌)理论及其创作的情况作深入探讨,从中寻求文学研究跨国界影响与接受的客观规律(这属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范畴)。

《研究》的下编部分,曹旭专列了二章内容("《诗品》东渐及对日本和歌的影响"、"日本的《诗品》学"),详细阐述了《诗品》东渐日本的时间,《诗品序》与《古今和歌集序》的关系,和歌受《诗品》影响的原因,以及日本的《诗品》研究概况等。这当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曹旭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认为,中日两国民族之所以会发生文化上的影响交流,乃出于内在主体需要和外在客观条件许可基础上的双向交流与双向选择,而不是输出方单向行为的结果。这个看法,无疑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也体现了曹旭科学辩证的眼光。从中日比较角度看,书中对《诗品序》影响《古今和歌集序》的集中阐述,证明了中国文化(文学)对日本文化(文学)的影响渗透,显示了鲜明的诗学理论色彩。《古今和歌集》是日本诗坛一部有重大影响的和歌总集,其中由纪贯之撰写的二篇序言,集中代表了日本和歌的创作理论与批评理论,奠定了日本和歌美学的基础。曹旭指出,《古今和歌集序》在写作动机、诗学观念(诗歌本质论、诗歌发生论、诗歌社会功用论)、诗歌发展兴衰阶段,乃至章法结构与语言修辞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师法承袭《诗品》之处,书中他以大量确凿的论据,雄辩地证明了这点。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曹旭认为,这是因为《诗品》的诗歌美学与日本民族审美情绪及诗学精神之间有着相契合之处,《诗品》提倡的"四季感荡说"、"人际托怨说"、吟咏情性的诗歌主张、以悲为美的文学思想,与日本民族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绪及诗学精神相一致---这即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曹旭的这一见解,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它应验了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当着它们内在主体需要,且两者之间又有着可相契合的共同之处时,这两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必然会产生文化(文学)的交互影响,这是个必然规律。毫无疑问,曹旭的上述研究,跨出了国界,走向了国际,为中日两国的文学(文化)交流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也因此受到了日本学者的高度赞扬。

其三,体例完备,精见多现作为对一部古代诗学文献作历史的综合研究,曹旭的这部《研究》可谓体例完备:既有作者身世考证,又有版本源流推溯;既有诗学理论探讨,又有批评方法阐述;既有本土历代(包括现当代)《诗品》流传与研究之评述,又有东邻日本受影响之比照分析;书末还附有钟嵘年表---一可以说,全书点线面结合,纵横向交错,为本世纪《诗品》研究立下了一块独具一格的碑石。

细读全书,我们发现,作者在总结前人及时贤成果基础上,不时地阐发了属于他个人研究的独到心得见解。除前已述及的钟嵘士族出身和版本源流系统外,其它如《诗品》称名问题,《诗品》"序"位置问题,《诗品》评及的人数及其与"易数"的关系等,无不为个人的独立见解,绝不人云亦云。值得一提的是,对钟嵘《诗品》"序"中述及的诗人排列原则问题,曹旭通过参照互比,分析辨疑,提出了自己的合乎客观实际的看法,从而纠正了"序"中所谓"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的偏颇。他指出,所谓"不以优劣为诠次"只是某种掩饰,实际上是以优劣为诠次的,只是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手段罢了。为此,文章不惜篇幅,列出详表予以说明。结论是:三品诗人中,上品诗人,基本上以优劣为诠次,中下品诗人,未按世代排列,也不以优劣为诠次。为什么?曹旭认为,理由很简单:这是钟嵘为了贯彻自己的文学理念及诗学理想,以此在品评中勾勒出魏晋齐梁时代诗歌发展史,突出每一阶段中轴心诗人的地位。对《诗品》这样一部诗学理论著作,曹旭特别注意到了它的诗学理论价值,对它涉及的文学观念与诗学理想,作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同时又针对它运用的批评方法,作了概括性的展示---比较法,历史法,摘句法,本事法,知人论世法,形象喻示法。这部分论述,虽然称不上完全独创,却也体现了作者对古代诗学及批评理论的谙熟把握,论述中时可见真知灼见。

其四,世纪存疑,指点迷津这是《研究》一书别出心裁的突出特点,也是它与其它同类著作全然不同之处。一般来说,一部学术著作,作者总是正面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而对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暂付阙如,或一笔带过,语焉不详,留待日后解决。而曹旭此著不然,虽然也是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却用了专门一章,予以详尽阐述,题之为:"《诗品》所存疑难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包括:钟嵘身世疑点,《诗品》中的注文,诗人职衔称谓和误文,以及未品诗人等。在说明这些问题时,曹旭-一摆出了自己手头己经掌握的证据和材料,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体现了一位正直的学者对学术孜孜以求、实事求是的精神,其认真的态度令人敬佩。本书的结尾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尽管五大板块的《诗品》研究在曹旭手里差不多已形成了"曹氏《诗品》学",但是,《诗品研究》最后一章却向我们显示了只能俟之于下一世纪解决的疑难问题。曹旭的这种研究方法和态度,在文学研究中具有新的创意,开创了一种新的范式:即在你的研究结束之际,你有责任把你研究的误区,把有疑问的地方也提出来,为接力一般的研究者提供新一轮的起点。

本书的疵瑕,如"附录"的"主要参考书目",姜亮夫先生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误为《历代名人里碑传总表》,韩国学者许世旭,误为徐世旭,其他类似的错误还有一些,也许是电脑打印的缘故,希望再版时予以纠正。

总而言之,新一辈的学人,用新的研究方法,在本世纪研究出无愧于前人的新成果,曹旭对《诗品》的研究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诗品集注》和《诗品研究》合璧,是他本人学问的定鼎之作,也是本世纪古代文论研究中的重要收获。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责任编辑:李超本刊稿约一、来稿请寄编辑部,切勿寄给私人。来稿一律不退,也不要附寄邮票。

三个月内未得到采用通知,即可自行处理。

二、来稿要求字迹清楚,引文、注释务必核对无误,注释依序附于全文之后。数字、标点等用法请严格按有关规定书写。

三、来稿请附内容提要,不超过300字。

四、对采用稿本刊有权删改,不同意删改者务请特别注明。五、切勿一稿两投。

猜你喜欢
诗品诗学日本
艾青诗歌的隐喻魅力及其诗学功能
背诗学写话
探寻日本
《二十四诗品》21世纪研究述评
观人诗学:中国古典诗学和人学互融的文论体系研究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高古
日本神社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