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校“两课”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2001-09-15 08:45徐毅鹏张兆华程喜田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1年1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徐毅鹏 张兆华 程喜田

吉林省高校“两课”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已进行了8年之久。8年中马列主义理论课和德育课七本系列教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程》先后出版。2000年7月编者又根据新的情况对这套教材作了新的补充和修订,由高教出版社出了第二版。在高教出版社再次出版使用这套教材之后,我们认为就吉林省高校“两课”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作以下说明,可能会对“两课”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所补益。

一、关于“两课”教学内容改革的酝酿和提出

吉林省高校“两课”改革是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开始酝酿的。在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总书记强调要结合时代特征,结合国内外的实际,向全党,包括向青年学生重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即要突出邓小平理论的地位。1994年,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更明确地指出“教育系统要编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材,作为学校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此后,岚清副总理和国家教委的领导同志,反复强调了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性。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教委领导同志的批示和讲话精神,我们对高校“两课”教学问题,特别是对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状况作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从调查中,我们感到“两课”教学,特别是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在1987年已作过重大的调整,即把原来的“老三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改为“新三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但是,随着国内外大的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新三门”的教学内容仍然显得很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其一,同世界历史进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不相适应。特别是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原苏中友协主席、苏联科学院主席团顾问、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汉学家齐赫文斯基认为:苏联的解体,从一个侧面上看,同苏联高校中的理论教育失误是有关系的。在苏联解体前,苏联高校中很混乱,有相当一些学校已不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了,有少数学校虽然坚持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但这些课程的内容又都很抽象、很教条,脱离实际。因此这种理论教育也不能真正起作用。苏联解体后,我们在“新三门”的教学中虽然力图结合实际去回答世界历史进程中学生需要正确了解的一些问题,但由于教学内容离现实较远,因而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其二,同国内全面展开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相适应。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横向上已在各个领域展开,从纵向上已经到了极为重要的攻坚阶段和大的转变的历史时期。我们理论教育的内容,若不能同这种深刻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就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

其三,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功绩,就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同时又把这个理论在中国的大地上推向前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了两次飞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两次飞跃特别是对于后一次飞跃,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向广大干部,包括向大学生讲授,我们的理论课就是没有抓住中心。

其四,同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同高等院校全面展开的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不相适应。1992年全国第四次高教会议以后,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改革迅速展开。这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在国际上知识经济正见端倪、高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是在知识积累迅速增加,我国实行5天工作制后教学时数相对减少情况下进行的。作为“两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就必须考虑少而精、避免重复等一些问题。

其五,同近年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入学年龄偏小,心理特征同以往不同,思想状况、信仰、意志、情趣、修养都同前些年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考虑教育对象的这些情况,也是很难发挥作用的。

考虑到上述一些情况,我们感到必须对“两课”教学内容进行积极而慎重的改革探索。经请示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教委社科司同意,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于1992年底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和国家教委社科司负责同志作为顾问的省“两课”改革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省高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会,组织了全省高校的力量,吉林工学院为试点单位(后来又扩大到白求恩医科大学等7所院校作为试点单位),积极慎重地对“两课”教学内容进行了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改革。

二、关于我省“两课”教学内容改革情况的回顾

从1993年开始,领导小组多次研究并经专家反复论证,形成了“两课”教学内容改革(实际上是涉及了课程设置)的基本方案和改革的基本原则。我们的改革原则共有5条:(1)要坚持邓小平同志讲的“老祖宗不能丢”的原则,教材中务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讲清楚,使学生掌握理论武器;(2)要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3)要充分体现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系统地完整地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所形成的理论观点;(4)要尽量避免与中学政治课内容和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5)要贴近现实,尽可能联系实际,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在教材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我们认为,德育课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解决如何联系实际的问题,理论课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如何达到使学生更好地受到系统地、深入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按照以上的目标和五条指导原则,我们认为,在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方案的设计上,必须体现突出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同时又体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者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必须体现对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这种思路出发,我们决定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中国革命史论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样四本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集中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中去讲授,毛泽东思想放在《中国革命史论纲》中去讲授,邓小平理论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与实践》中去讲授。这四本教材到1995年3月都正式出版使用。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中,比较集中地开始讲授邓小平理论。1995年以后,我们在省内普遍推广了这门课。

但是,在第一轮改革中,我们希望把《中国革命史论纲》开成毛泽东思想的想法没能很好地实现。第二轮改革从1996年着手,到1997年3月完成。这次按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修订再版后的理论课教材情况变化如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史论纲》改为《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教材名称未变。这轮改革的主要进步,就是《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的编写、出版与讲授。用“中国革命理论课”代替“中国革命史课”,是1996年8月国家教委在哈尔滨会议上决定的。我们认为这个思路比较符合中央关于理论教育的总的想法。吉林省以较快的进度、较好的质量出版了这样一本教材,并在全省普遍开设了这门课,使这门课成为独立讲授毛泽东思想的课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此外,又为文科学生编写出版了《新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概论》。第二轮改革的结果,使我省的理论课教学内容从结构上形成这样的格局: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中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两本书去的目的;实现了把毛泽东思想集中到《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去讲授和把邓小平理论集中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去讲授的目的。

实践证明,上述两轮改革,较好地体现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基本精神,教学效果普遍提高,成绩是明显的。但是,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迅速推进和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深化与全面展开,特别是由于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又有了许多新的丰富和发展,在理论方面也有重大的突破,从而也对“两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我们于1997年10月组织全省的力量,对上述七门课程的名称、体例和内容均做了相应的调整、充实和修改,以期使教材的观点、内容能更好地体现和反映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同志政治报告和有关文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观点。1998年4月,我们接到了经中共中央批准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依据这个文件我们又对教材原稿作了些修改。其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名称未动,《法律基础概论》改为《法律基础教程》,《新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概论》改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通过上述的调整与修订,不仅可以更加明确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系统教育,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当代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未来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998年7月,这套教材正式出版使用,2000年7月又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谈话和中央一系列文献精神以及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修订再版。从1992年开始,8年之间,我们对“两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了有系统地改革探索。这些探索主要特点是:

1.方向对。从1992年酝酿到1995年上半年的第一轮改革探索,迄今已经进行了第四轮改革。这些改革我们认为总的方向是对头的,是符合中央和教育部关于“两课”改革的总的精神的。特别是十五大以后的这两轮改革探索,应当说对十五大的精神体现得是比较充分的。

2.进展快。在第一轮改革探索中,我们六本教材从拟定方案到教材出版使用,用了近两年左右的时间;第二轮七本教材(增加了一本文科教材)用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从修改到出版、使用);第三轮用了五个月左右的时间;第四轮改革也用了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应当说,我们的进展是很快的。

3.力度大。我省进行的“两课”改革探索力度是比较大的。主要表现在我们不是只抓一门课的改革,而是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比较注意教育部社科司一再强调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其中最为困难、力度最大的是《邓小平理论概论》和《毛泽东思想概论》这两门课程教材的编写。

4.效果好。经过8年4轮的改革探索,我们感到这些探索的效果是很好的。

三、关于我省“两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启示

第一,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的有关文献,特别是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凶重要讲话,是不断推进“两课”教学改革的前提。党的十五大以后,我们经过一个多月对文件的学习,从1997年11月开始组织按十五大精神对7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到1998年4月,七门课程教材的书稿都已修订完成,进展是较快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较为注意全面、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江泽民同志许多重要的报告和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概论》这门课的教材编写为例,1993年开始我们把教材的名称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据我们所知,当时全国高校中还没有公开出版过一本这样的教材。这本教材究竟以什么为根据来编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原著外,我们主要是认真系统地学习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文献,特别是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的两份极为重要的报告。一份是他在1991年6月底纪念中国共产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份是他在党的十四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通过学习党的文献和总书记的两份极为重要的报告,同时也参考、借鉴了当时理论界的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全书的内容、体例和观点都是以江泽民同志十四大的报告为根据。第二版时,我们又根据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70周年讲话中强调的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不同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单独设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三章。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正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提了出来,这样,在第三版教材的修订调整过程中,就显得较为顺利。要编好“两课”教材,讲好课,认真学习领会和研究中央的精神,特别是总书记的一些重要讲话是至为重要的。

第二,省委、省政府、教育部领导同志以及理论界、出版界各方面同志的关心支持、指导是最重要的。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一直关心和支持“两课”教学改革,经常过问和指导这方面的工作。教育部的领导同志,特别是社科司和思政司的同志,都给了我们许多的帮助和指导。1996年3月,还安排我们在全国“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大会发言,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我们受到很大的鼓舞,在具体工作上也给予了很有价值的指导和帮助。理论界和出版界的许多专家也给予了很大支持。

第三,组织和建设一支素质高的“两课”教师队伍是推进“两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我省在8年来的改革探索中,组织和团结了一批“两课”骨干教师投身到教改中来。没有一批骨干教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是无从谈起的。为了很好地培训和提高年轻教师,近几年我们采取了5方面的措施。一是以吉林工学院为点,建立了全省青年教师培训基地。同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开办了和“两课”教师提高有关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委托吉林大学办了若干期同样性质的进修班。二是成立了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会、德育研究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三是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从1995年开始,在寒署假期间,请每门课程教材的主编召集相关教师集体讲课和备课。四是参照教育部的做法,从省内“两课”骨于教师中遴选了一批专家,成立了省“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了对“两课”教学的调查、评价和指导。五是对“两课”教师采取了“三倾斜”的政策(评职称倾斜、学位工作倾斜、评优秀教学成果倾斜)。同时每年省里都拿出一笔经费,作为教师提高和开展备课、教研活动的经费。

第一作者系吉林省高教学会会长、研究员(长春130022)

责任编辑:海文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