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

2002-04-27 08:33徐慧娟赖配根
人民教育 2002年12期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老师

徐慧娟 赖配根

本期座谈专家: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召集人,全国“十五”教育科学国家重点课题“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分课题负责人。)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倡导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

记:本刊前几期已经分别就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做了深入的访谈。您能否在此基础上谈谈,学习方式究竟指什么?

余:我们认为,学习方式較之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手段等方法、技术层面的外在表现,而且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品质等智慧、性格层面的内在品质。在这里,我们更强调内在的品质,强调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这些东西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记:有专家说,学习方式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那么,“转变”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余:我们现在提的学习方式转变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学习方式转变绝不是意味着用一种方式靠法)代替另一种方式(方法):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而是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台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另一个方面是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不同学习方式不可比,但同一种学习方式有优劣。学习方式转变意味着完善每一种学习方式,提升每一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品质。比如,听的时候,边听边思考,边质疑,很专注地听,而不是机械地听,不假思索,被动地接受,老师讲什么记什么。探究也不是随意的、走马观花的,而是一种仔细的观察,从不同角度旁敲侧击,深入思考。也就是说,探究的时候就像真正在探究,不在多而在于精;合作的时候是真正在交锋,在生成,在互动;自主的时候就是自己在独立地思考,像数学家一样在阅读数学,思考数学。总之,要着眼于提升每一种学习的品质。

记:那么在多样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为什么突显自主、合作、探究?

余:原因之一(针对性):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学的自主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学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基于此,新课程提倡和强调自主学习。在学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机制,从而造成了同学之间的隔阂、排斥,形成了利己损人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影响了学习本身,而且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基于此,新课程提倡和强调合作学习。在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基于此,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

原因之二(时代性):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有助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宄学习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质和素质。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倡导和凸显自主、合作、探宄。

记:您作为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召集人,也曾多次到实验区听课、指导和调研。在您看来,实验区实践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效果如何?

余:应该说,实验区在积极实践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比如,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个性化;课堂上,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来了;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学生探宄,独立思考,等等。这些都令人感受到了学习方式变化所带来的清新气息。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更多地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理解为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等外在表现上了。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老师在讲台上讲,这并不是说,学生就没有在独立地思考。学生自己在看书,也并不等于学生就真正在自主学习了。有的时候,内在的实质和外在的表现并不一致。

再比如,有小学老师问,一个班70个学生,怎么开展合作学习呢?

我个人认为,合作学习不分组.照样可以进行。比如我是老师,我请你起来回答问题,你回答得特别精彩,特别棒,这同时也是在培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欣赏你,接纳你,发现你回答问题的闪光点,从面向你学习 (观察学习),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学习(相互学习),是最本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学会助人,有与人交往交流、合作的愿望,这是核心的、根本的。有了这种理念,即便在大班教学中也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当然,为了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在实践中,老师可能会觉得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比如,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学生的交往会更丰富,交流的面更广,表达的机会更多,对学生的促进也就会更大。这个时候,四人小组就会成为很好的合作的方式了。如果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把握以及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硬性规定要四人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就未必有什么效果。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道理也一样。

总之,今天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一方面要作为一个精神、一种品质加以大力弘扬,太力提倡;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步骤,有一种方式,有一种造径给教师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一旦对教育理念理解不深不透,就会出现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新课程的课我至少也听了上百节,没有一个老师用讲授法很精彩地分析某一个片段。当然我们不是提倡要用讲授法,而是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理解为,在新课程的课里只能用自主、合作、探究,至少在公开课的时候是这样的。这就绝对化了。

记:那么,一套教育理论,如何理解才能到位?

余:我有一次和一位老师聊。那个老师教诗词。他说,古诗词非常美,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整体感悟,而不像以前教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地给学生解读,这样解读的话就把它给肢解了,它的整个意境就没了。我就利用这个“案例”来开导老师:学教育理论也是这样的,教育理论整体一篇文章看过去,有一种美感,一种精神,一种气质在里面。但是,你把教育理论模式化、简单化、机械化,认为自主学习就是一、二、三,合作学习就是四个人在一起怎么样怎么样,探究学习就是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第三步干什么。那么,理论的精神和意境也就没有了。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我们都要理解它背后的精神实质和理念追求。

“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作用大,还是博导作用大”

记:有人说,倡导了自主、合作、探宄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就被淡化了。如何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

余:这是很普遍的看法。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敢讲,以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老师就应当尽量“退居二线”。上次我们谈自主学习时谈到,作为一种方式和方法,都是要从原始的起点开始的。理念要高,但切入点要低,使精神有一个落脚点。我要培养你自主学习,我就要培养你读书呀,书是怎么读懂的,谁也没有天生就会,所以必须要老师来教。但是老师在教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意识,我是在培养他学会读书。这就不一样。什么是探究,为什么课本上的这个问题值得探宄?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定论,只是作者或者数学家的一种看法和见解。这些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合作学习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想的和你想的不一样,原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个性,所以这种交流就显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所以这些都是由原始起步的。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当然,我们不能泛泛地来談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的作用在不同的阶段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从量上来讲,在起始阶段老师的指导总是多一些的,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指导的量是在不断减少的。无论是老师的指导、讲授,老师跟学生的互动,从质的角度来讲都不能削弱。

记: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精神,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呢?

余:就比如自主学习,为什么教师的作用不能减呢?因为自主学习是没有上限的,同时在不同的领域是有程度差异的。你在小学能自主学习,到初中就一定能自主学习吗?你在语文学习方面自主了,你在数学学习方面就一定自主了吗?博士生还要老师指导,还要听老师讲课,你想想看。所以,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自主、合作、探究。从教学本身来说,没有一个阶段是可以完全脱离老师的教,教的引导,教的帮助。

我们现在对“教”有个定义,我觉得非常好,就是“促进者”,虽然你在教,甚至你在手把手地教,但是你的着眼点、立足点是促进学生学,而不是控制他——你只能按照老师讲的学,你只能学老师教的这些东西,老师教的东西都是没错的。这种控制就会使他丧失了智慧和能力。他虽然一次从你手中获得一条鱼,但是他丧失了捕鱼的能力。现在是促进,虽然我现在是手把手地教你,但我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手把手地教你,在这个方面,你下次可以自己解决,甚至可以根据老师的方法举一反三。博士在更高的领域里可能还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一下。所以,这是一个很辩证的过程。我觉得新课程提的这一点非常好,“促进者”,一切立足于促进。

“促进”包括讲授,包括指导,促进者包含很多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教师仍在一样地教学生,学生一步也不能离开老师,这实际上就不是一个促进者,而是一个控制者,虽然你也在启发,但从内在的角度来看,却是一种控制。传统中,很多优质课表面上都是启发,实际上却是控制。我们现在是要从“控制者”变成“促进者”,同样是在讲授,但立意不同。

对于教师的作用,不能机械地理解。我想,任何时候,不管哪个国家、哪个阶段的教育、哪一次的课程改革,教师的作用都不是削弱的,而是加强的,只是从什么维度来加强的问题。以前,教师备课的时候,是在琢磨我怎么讲,能讲得漂亮,讲得到位,学生能听得懂:现在要琢磨的是,学生是怎么学的,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乐学,我该做什么?着眼点不一样。以前立足于教,现在立足于学。教师从一个讲授者、精神的控制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不一样,但绝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下降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作用大,还是博导作用大?没有小学一年级的 “质”,哪有博士时候的“质”?教师的作用要朝着促进学生发展、学会学习的方向转变。

猜你喜欢
新课程探究老师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设问引导探究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