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伤害过学生吗

2002-04-27 08:33夏祖瑞陈科澜
人民教育 2002年12期
关键词:全班案例同学

夏祖瑞 陈科澜

案例1:

那次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老师让同学们按顺序读课文。当轮到我时,我很激动。可老师却没有叫我,而是让全班同学齐读。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我知道,不就是因为我上次朗读时卡壳了么?你看不起我不让我读,我还不想读呢。从那以后,我对朗读非常反感,有一种抵触情绪,连语文课也不愿意上了。

案例2:

一次自习课上,老师随堂辅导,我先举手问问题,隔我一排的学生××后举手。老师的眼光滑过我,却背转过身朝××走去。我感到非常失望,也很自卑,原来老师的眼睛里没有我。后来上课即使我有了问题,总是不敢问,慢慢地也就不愿问了。

案例3:

一次上 《五彩池》一课时,老师让我们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我主动站起来读。当读完“明明是清水……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成簇的珊瑚”之后,教师让其他同学对我的朗读进行评价。许多同学都说我的声音响亮,但把一些字读错了。这时,老师表扬了他们:“你们听得真仔细!”接着老师叉讓其他学生读自己喜爱的句子。看着老师表扬他们,对我不闻不问,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刚才那股高兴劲没有了。

案例4:

在上《加了一句话》一课时,老师问:“中午,老妇人在街头乞讨什么也没得到,晚上过往行人纷纷给她铜币。这么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我看到全班举手发言的同学不多,于是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想我的回答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时,老师微微地看了我一眼,说:“还有哪位同学比他说得更好些?”我一听,顿时泄气了,这不是明摆着不承认我的回答吗?

以上四个案例来自学生们的倾诉。我们发现,这些情况总是不经意地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可以看出,在一些最寻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意中的一言一行,已经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伤害。这种伤害教师可能毫无察觉,但我们的的确确伤害了学生,甚至后果是比较严重的。“你的冷眼下有瓦特,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它不仅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影响。

任何时候,不论哪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无论做什么,总是急于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于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而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随意的教学行为,未加思考的语言以及随便处理的方式,都可能造成无意伤害。案例1中如果教师在要求全班齐读前加上一句:“下面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让我们一起来读”,很可能会消除学生的错误想法,避免无谓的心理伤害。再如,教师经常会遇到几个学生同时提问的情况,当老师选择一个学生时,只要对另外学生微笑,点头示意,学生自然会感到老师的关切之情,体谅到老师的安排,也会心平气和地等待指导,而不会让如案例2中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消极放弃的行为;案例3中如果教师在学生们指出了另一位学生读书的错误后,还让他再读一遍,再加以表扬,那么学生也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学习情绪会更加高涨;课堂上,当我们需要更多的学生来参与回答问题时,常常不经意地说出:“还有谁回答得比他更好”这样的话来。这种出自老师之口的同学之间的比较,无疑挫伤了像案例4中积极发言的学生的积极性。

这些或速或那的错误,与其说是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带来的,不如说是狭隘的教育观念所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更确切地说,是全部学生的心理感受。如果眼里有了全部学生,我们会小心翼翼地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洞悉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呵护每个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全部学生的创造欲望。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实现人的充分自由地发展为价值取向,要求建立全新的学生观。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意识,眼里要有全部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爰的阳光下。

猜你喜欢
全班案例同学
原因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两个人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