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教育之魂

2002-04-27 08:33姚清江任国平
人民教育 2002年12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精神素质

姚清江 任国平

也曾为师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也当过教师。1958年年底,我们上海几百名知识青年到安徽,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第一年的确当农民,后来大部分人奉调到芜湖钢厂当工人去了,但留了一些比较“坚定的”在农村当民办教师,我也在其中。当然我们也闹了点情绪——因为要一辈子留在农村当教师了。当时生活很苦,早晨喝一碗稀饭,然后就开始上课,把一天所有的课都上完,再喝一碗稀饭,怕消耗体力,躺下就不敢动了。那时我才十五六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1960年我就回上海了。原因是跟我同宿舍的那位老师患肺结核,身体本来就挺虚弱的我很快也染上了这病,一直到吐血,不得不回上海治病。

这样满打满算做了两年民办教师,对这一段经历的记忆还是比较深刻的。我记得我还作为县文教群英会代表,印了个人材料,到芜湖参加了地区语文教育工作会议,到现在我还留着当时的奖状,这是我一生中得的第一个奖状。

农村的孩子淳朴、好学、懂礼貌。他们上学较晚,尤其是女孩子,读到五六年级,有的年龄比我这个当“老师”的还大。她们见了我,远远地就向我鞠躬,我满脸通红……这些女生来上学时,就从家里给我带一碗饭,上面搁点儿咸菜,放点几辣椒,这就是我的中午饭。有时候,她们还帮我洗衣服。第二年,我就从山沟沟里的复式学校调到了乡中心小学,教的是一年级的语文。那一段生活真是非常温馨、非常深刻。

当时我就教一些拼音字母啦、识字啦、五六年级的历史地理啦,什么教育理论,我们根本就不懂,毕竟才十几岁。

教师素质与教学生做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面貌已今非昔比,教育更加被人们关注。現在中国所有家长最关心的大概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尤其是四五十岁这一代人,经历比较坎坷,很多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孩子的教育自然重视。另外,这也与中国社会的重教传统有关系。

这些年,国家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投入比以前大为提高,教师的生活也比较好了。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国家重视对当代干部的教育、选拔,因为这决定着当下中国的面貌,决定着当代亿万老百姓的生活,而教师则是培养中国未来人才的人,是决定着中国未来面貌,决定中国老百姓未来生活的。我觉得,要搞好中国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硬件不足,相对来说比较好办。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关键还在于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没有教师素质的真正提高,素质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大中城市以外的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这个问题更应重视。

我觉得素质教育是很微妙的,不像考试那样有个硬指标。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重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开拓性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不是唱唱歌、跳跳舞,搞几个课外兴趣小组就能解决的事情。

提高教师素质要痛下功夫,要像给老师盖宿舍一样,像搞“希望工程”一样,要下那么大的功夫来培训教师,切切实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做人的整体水平。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师社会地位很高,待遇也好,但教师的“入口”很严格,这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做的一系列工作还很多,只有把教师素质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只有教师素质真正提高了,才有可能改变下一代人、下两代人的面貌。现在真正能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立思维、有开拓精神、有自己的研究习惯人才的教师,真正能跟得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教师,我觉得还很不够。

举个例子说,我的孩子曾经就读的学校是市重点学校,而且他们率先搞了中学少儿班。这些14岁的少儿班的孩子和应届高中生同时参加高考,全部被名牌大学录取,后来大多数人又出了国。这些孩子的父母后来想编一本书,想说说怎么样培养了这些神童”,还想让我做主编,我一直拒绝做这个事情,因为我不认为能把孩子“送”进大学、“送”到国外就是成才了。我理解成才应该是全方位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当时这些孩子的教育中缺少很多——他们的思想、志向、人格、思维方式等到底如何?出了多少成果?不能说一出国就算是教育的成果了。

为什么这些孩子还不能说是成功呢?我觉得他们做人”不成功,几乎没有人立长志,要为国家、为民族、为科学做出一番成就来。他们小学四年级升入中学,读了四年中学就被大学录取了,他们中有的人读了两三年大学后就又被一些大科学家挑选到美国学习物理去了,但这些孩子后来全部都搞了工商。我不是反对读工商,但这个班的学生,凡是去美国的,都改了行,到了美国想的就是挣钱,养活自己,面对国家、对民族的了解却差很多,他们在人文精神方面、在对社会的了解方面,在对历史的责任感方面差距很不小,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开拓新的领域呀、做创新性的研究呀等,也都很不够。他们对中国社会究竟怎么搞,中国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缺少一种整体感,不能不说这是教育的一个失败,最起码在某一方面,应该说是失败的,或者说是欠缺的。当然,我的孩子离开中学也已经七八年了。我对当前中学教育的情况已经很不了解了。我相信,学校教育的发展变化应该说很大很快,许多方面肯定已经有了长足的改善。

教孩子做人很重要。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他们反感参加社会活动。这固然是他们自身的素质问题。但我发现,学校管得也很少。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不少家长有这么个说法,应该由着孩子咱由发展”,让他们自由成长。对孩子当然不能采取压制的做法。特别是大学教育当然是应该自由开放的,但咱由开放”并不等于撒手不管。你说市场经济社会里有多大的诱惑?又有多少‘陷阱”在人生的路上等着这些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自由发展”,是放弃责任的做法。应该多关注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关注民族,怎么关注国家,怎么关注老百姓,等等。没有这些做基础,你将来怎么做学问?怎么做事业?没有了动力,没有了目标,剩下的就是给自己挣钱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疑就更显得突出了。

让孩子关心社会,这一课应该上好。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提倡把孩于赶到农村去,一辈子劳动,但我们也不能培养只关心自己的人,不为工人农民着想的人。一个孩子的成长,非智力因素很重要,比如要有毅力,促使他努力地学习下去。一个学生学一天、学一个学期可以,学几年可以,但你要让他将来一辈子努力去钻研学问、去努力地做好一件事情,非智力因素、人格的因素很重要,那么这个基础什么时候打?我认为要在中小学阶段就要打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固、充实,非常重要。怎么样让他们把眼睛盯在中国——包括他们怎么对待社会,怎么对待中国,中国需要你做什么?在中学阶段就要立好这个“根”。有了这个“根”,要比你多得几个一百分更重要。要上好社会课,要告诉他们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中国社会跟西方社会不一样,且不论制度问题,有一点是肯定的,西方社会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规范下来了,是稳定的、规范的,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中国社会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可能好几代人都要在这种环境下生活。那么处于这样的特定历史阶段,教育就应该给几代人应付这种变化做一定的准备,这也是比较重要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而且应该给得很深很多才对,不能仅仅专注于书本知识。如果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很差,很难想像这一代人能够走得很远。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的激烈性要求加强非智力因紊的教育,以何种方式给他们这方面的教育,我还讲不好,但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知识性的东西都好办,一个稍微称职的教师都可以做到,而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素质,却需要国家总的教育方针来高度强调,因为现在社会形形色色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严重情况很多。我不知道学校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个共识——学校应该了解青少年心理上、精神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语文、人文精神与人生态度

我再说几句有关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的话。今年高考之后,新浪网站有人给我打过电话,问我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看法。我后来上网浏览了一下,有些作家说应该取消高考命题作文考试。我觉得这种倡议有些偏激。应试教育有弊病,我们应该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以我们当前的情况,能取消考试吗?语文教育不能死扣在工具性上,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人来说,语文的工具性又是很重要的。矫枉必须过正,但是矫枉只有过正的话,也有问题,这种苦头我们已经吃过不少了。真正高水平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不断开发学生的心智,牢固奠定他的人文精神基础,培养他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和表达这种感受的能力。因为人与人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感受和表达也不一样,这样,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对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高水平教育。但这需要教师有多高的素质和水平啊!我们的教师——就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里的教师,是不是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了呢?恐怕还得努力。所以我主张语文教学应该立足工具性,加强人文性,这是比较现实可行的路子。如果读都读不懂,写都写不顺,怎么去谈人文性。

我觉得,真正的人文精神,还应该放在叭应该怎么生活”这个问题上。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触和建设人文精神最好的课堂——人文精神的重建,民族精神的重建,民族性格的重建,語文课、语文教育都是最好的场所。中国人应该是怎么样的?中国民族精神应该是怎么样的?在语文课里就可以选择一批作品,通过研宄作品、探讨社会、探索人生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语文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它可以细微地进入人的心灵,可以对人的精神的各个部位进行充实,可以补社会课、政治课的不足。所以我觉得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应该把人文精神教育作为一大目标,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渗透。一个人如果有充实的心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有一个好的追求,他就会以一种充分的情感去对待自己的未来——他当文学家有一个好的基础,他不做文学家而干其他工作有一个好的人生态度。所以,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可偏废,要立足工具性,加强人文性。当然,这还需要一套非常好的语文教材和一批好的语文教师。

人文精神的养成,新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的养成,要从孩子一接触教育就开始抓起,教育要有这样一种人文意识——要让他们学会尊重人,爱护人,要去感受人,要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如此,坚持几代人,可以相信,就会有一种新的精神养成,我想,社会也会因此而更加规范,更加合理。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精神素质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