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与对策

2002-04-27 08:33陈树君
人民教育 2002年12期
关键词:网吧青少年心理

陈树君

按:当前中小学生的上网热,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明,高速运转的互联网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和负面效应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作者从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的角度,调查、分析、探讨了这个问题,并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来寻找解决的办法和对策,值得一读。

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可能带来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当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开始步入信息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社会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更关注的是信息时代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大象征——互联网,已经逐渐走入普通百姓家庭,网民数量急速增长。据调查,网民中20~30岁的青年上网率最高,其次是12—19岁的青少年。不仅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年龄变得越来越小,而且一些地方中小学生上网热也正在形成。这一现象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小学生上网热的背后还是有让人担忧的一面。

1.中小学生上网缺乏正确的引导。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上网缺乏正确的引导。家长和学校要么不准学生上网,要么放任不管:而网吧以营利为目的,却在放纵中小学生上网。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都尚未成熟,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网络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就显得尤为突出。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经济信息、娱乐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往往同时并存。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青少年在难辨是非真伪或受不良信息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受到身心侵害。

前不久,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的“黑网吧”害人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学生上网被网友劫财骗色,某少年连续上网猝死在电脑椅子中……一段时间以来,全国不少媒体刊登了关于上网吧使孩子荒废学业、夜不归宿、偷窃钱财的案例。山东省青岛市一名十几岁的中学生王某因沉溺于网吧,遭到父母的呵斥打骂,竟举起仿真手枪自杀,经医院抢救脱离危险。王某从小学三年级时就迷上了网络,为了上网他撒谎说学校要收各种费用,从家里要钱来泡网吧。三四年中,他泡网吧竟花去了数千元,最终导致了上述悲剧的发生。

2.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響。

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到底有哪些心理影响?通过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行的阃卷调查,我们发现超过60%的学生在回答“互联网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时,选择“无所谓”;而超过20%的学生在回答“你是否沉溺于电脑娱乐和网络游戏”时,选择“是”;将近25%的学生对于“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截取他人信息或非法破坏他人网络”持“无所谓”的态度;接近10%学生觉得“络黑客“有高超技术,令人佩服”;将近10%的学生上网遇到过不健康的网络信息……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的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经常出现阻碍与困惑。另外,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多不很融洽。这就导致他们长时间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苦恼期,需要一条途径加以宣泄。上网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较为理想的途径。况且,中小学生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和交友对他们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社会上的不法之徒便有机可乘,利用虚拟的伪装把他们引入歧途。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性教育滞后,青少年性生理发育提前,但性心理却极为不成熟,对性普遍存在神秘感。他们常常抱着好奇心理去看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极易受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的诱惑而不能自拔。

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网络时代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改变,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了,人与人的交流可以靠手指敲击键盘来完成。那些长期沉溺于网络的人,将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甚至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形成孤僻怪异的性格,而中小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尤为明显,

首先,他们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都将受到影响,还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分裂,不利于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

其次,迷恋网络还可能使他们产生精神上瘾。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水平升高,这种类似于肾上腺素的物质短时间内会令人高度兴奋,但其后则令人更加颓废、消沉。导致人一旦离开网络,便会产生精神阻碍和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是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怪异。

再次,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大量的未经筛选的信息往往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甚至在网络上迷失方向。中小学生一旦掉进信息的海洋,将会变得思想不集中、缺乏观察力,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事物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另外,由于人们多是以不真实的身份上网聊天、交友,使网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小学生受到了不良道德的影响。久而久之,有可能使他们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告诉别人一些虚假的东西并无错处,从而使他们缺乏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重视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的基础上,正确引导中小学生上网。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关注信息时代中的青少年教育问题。

二、纠正网络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1.家庭的沟通引导。

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目前很多家长对孩子上网仅仅是简单的限制、禁止,而不能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淘通,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要知道,有多少孩子在呼唤“理解万岁”,孩子们需要家长去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关怀、理解与安慰,否则,他们只能寻求另外的途径去宣泄。作为家长可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于的认知。比如孩子喜欢玩电脑和上网,父母不必一味地限制孩子使用,反而可以参与他们玩电脑、上网的活动,从中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2.学校的正面教育和监控。

学校要全力营造德育的网络环境,这不仅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趋势。目前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管理已经在众多中小学普及,一些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的校园网,利用网络来进行德育工作何乐而不为呢?既然学生喜欢上网,何不在网上建立起德育基地,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我校在网上建立的“心灵驿站”(http://jh136.yeah.net)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是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目前访问人次达到了两万多,学生非常喜欢网站的内容。在“心夏驿站”上,学生看到的是与周围生活相近、与自身体会有关的东西,他们也愿意将自己的心声在网上告诉不露面的老师。我们通过“心灵驿站”可以及早地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校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在信息课上应注重德育因素的渗透,正确引导学生上网。许多学生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始接触电脑、接触网络的,所以信息技术课教师在课上要专门给学生传授一些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有益地上网。

同时,学校还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比如让对电脑和网络感兴趣的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使他们既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中学到电脑知识,又能在校园里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教师还可从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有益的夏令营,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加强对各种信息的分辨力和自控力。

3.开展正常的性知识教育。

家长和老师可通过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一些性知识的教育。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生理现象和性困惑,切不可园觉得不便谈而敷衍了事。在性教育方面,学校应及时开设正式的性知识教育课,以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性苦闷,并对性有初步正确的认识。

4.社会的管理和监督。

整个社会应建立健全与网络管理政策相应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禁止网吧对未成年人开放,加强对公共网吧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傳播,净化网络环境。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大力宣传与电脑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检举并监督网上犯罪。

最后一个问题,作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都能灵活地应用计算机,是否都能深入地了解互联网?如果身为父母、师长的我们自己根本不会用电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那么我们要正确引导中小学生使用网络又谈何容易呢?所以,学校加强对教师计算机技能和网络应用的培训,学习网上的教育方法,是刻不容缓的。而为父做母者也应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尽快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才能和孩子沟通交流,取得教育的主动权。

猜你喜欢
网吧青少年心理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心理小测试
网吧之死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个体网吧末日临近
更牛的贺岁攻略 新网吧宝曲(中)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