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领跑者

2006-02-22 03:38
银行家 2006年2期
关键词:银行业客户金融

周 枞

采访秦尚民的过程一波三折,原定的时间一再延期。自从重新执掌IBM在大中华区的金融业务以来,秦尚民在北京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等中国各地奔走。在他的意识中,中国的金融事业正面临着重大的转型,这就像起飞前的飞机,它需要强大的引擎推动力,而IBM作为中国金融事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在助推中国金融事业转型方面自然责无旁贷。

商业领跑

10年来,IBM这个蓝色巨人以服务转型——电子商务——“随需应变”三个里程碑确立了在中国领跑的地位;同样是在这十年间,秦尚民以“五个统一”和“服务随需定,卓识助转型”等几大商业标杆确立了他在中国金融IT事业中的领跑者角色。也许2004年“十大杰出金融科技人物”颁奖典礼上给予秦尚民的颁奖词最能概括这个领跑者的贡献——“以优质的硬件、软件产品、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和领先的服务、咨询等,始终走在当代信息产业的最前沿。”

今天,当秦尚民谈起自己和中国金融事业一同成长的十年时,还是像他当初刚进入这一领域时一样,激情满怀:“我总觉得,任何一个市场,只要它是从封闭环境走向开放,就一定会有很多机遇。”

秦尚民在十年前就对中国的金融业市场充满了憧憬,并对这个市场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源于他对中国金融业90年代所面临的第二次扩张敏锐而中肯的判断。在他看来,中国金融业在这一时期的扩张来自两股动力:其一,银行大力发展个人储蓄业务,并且再次发动网点扩张的引擎;其二,中国证券市场开张,大量投资者拥入股市,不仅创造了一个个财富神话,也促使中国的证券市场领先国际同行,一开始就建立了数字化的电子交易平台。

有了这样一种判断,秦尚民到了大陆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所谓的“空中飞人”的生活之中。那一段时间他的足迹基本上遍布了中国大陆,常常是刚刚去了成都还没回京,可能就又要去东北了,而下一站他自己也说不准是南部的深圳还是北边的沈阳。有一年他竟在外面跑了289天。那一段时间,自称回家的秦尚民在为事业奔波的路途中感到了无尽的兴奋和刺激。

“奔命”式工作,使秦尚民很快就发现了中国的银行在技术方面的核心问题,即中国的银行技术系统不是集中式的。“1994年我到国内来,如果回顾一下当时国内的环境,首先当然是国内整个通讯环境还不是非常周严,当时同一个银行在全国各地基本是分散式的数据中心,对一个总行的领导,他没有办法全盘掌握该银行在全国的经营和绩效,比如说,黑龙江分行或四川分行,虽然是中国银行的分行,但它是一个独立的运行体系,这样,每个银行的领导就没有办法非常清楚地掌握前一天的整个经营管理情报信息。因为没有办法掌握,就会有很多的经营管理风险,会有很多弊端。”

“第二,因为这样,在全国各地他都需要作重复性投资,在每个地方都有系统、都有机器设备,每个省都要有IT的专业人员,同一个银行内,在各个地方用的硬件和软件平台都不一样。这样就产生了虽然是一个银行,但实际上是在全国有几十个不同的银行的情况。”……“每个分行都是一个信息孤岛,总行的领导如何来控制经营的风险呢?”

1995年,IBM金融事业部在秦尚民的领导下开始宣扬领导力,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思想来引导市场,这就是“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开发、统一推广、统一采购”。

说起这“五个统一”,秦尚民的言辞之中不无几分自得,“这是IBM在中国金融事业领域内的第一个具有领导力的策略。我觉得中国的银行一定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概念,研究怎样提高银行的效率,怎样加强管理,怎样增加管理信息。一定要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开发、统一推广、统一采购,这样,才能够有效管理。”

十年后,当秦尚民回顾“五个统一”理念在大陆的执行情形时甚感欣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五个统一的思想在过去十年中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力:2004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完成了全国的系统集中,在上海建立了数据中心;2005年9月,中国建设银行也完成了全国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现在有两个数据中心,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今天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行领导来讲,他们每天都能非常及时地看到前一天全国各个省市分行的经营情况。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因为任何一个经营和管理,要作决策和判断,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有非常及时的情报和经营管理资料。这就是一个大集中的概念,就是把全国很多的信息孤岛整合起来,变成真正的一个bank——一个经营管理资料中心。”

在秦尚民主持IBM金融服务事业部工作3年多之后,他因工作需要被调离了一段时间。在那一段时间他一直关注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也为自己的同事们在服务中国银行业所做出的贡献倍感自豪。在中国正式加入了WTO之后,当他看到自己的同事拿出《IBM公司针对中国银行业加入WTO竞争与变化的白皮书》时,他对同事们所做出的判断——中国银行业入世之后,尽管短期之内会遇到全球化、网络化和监管体制放松所带来的一些冲击,但长期会在金融监管体制放松之后获胜——深有同感。

也就是这种眷念使秦尚民觉得这些年他虽然不在大陆,但是仍然和中国的金融事业有着割舍不断的关联。所以,当他2003年重返大陆、重新执掌IBM金融事业部时,他对中国金融事业的熟悉程度和信心仍然一如既往。

当然,秦尚民也充分意识到,这次中国金融业所碰到的挑战跟过去十年或五六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这是需要IBM认真分析和总结的。所以,在秦尚民重返金融事业部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关注的重点已不再是金融IT技术的变化,而是整个中国金融市场下一步的战略动向。秦尚民将这一阶段称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的金融环境和市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银行业来说,主要存在着三方面的挑战。

第一个就是入世。因为中国加入了WTO,整个游戏规则就必须要符合国际性的标准。2006年底,中国的金融市场将会依照WTO协议全面开放,将会有很多新的竞争者进入中国的市场。对于中国的银行业而言,开放就会带来竞争,因为带来竞争,整体经营挑战就会非常大,这就要求中国银行业采有一些非常好的应变措施,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创造出新的竞争性手段,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就是IPO。中国政府非常支持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这个体制改革对银行来讲,就是所有的国有银行怎样通过体制改革进而通过IPO上市,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因为上市以后中国的银行必须对市场负责,最主要的是对股东负责,必须要符合全球的股票市场运作规则。因此,整个信息披露必须非常及时,管理体制也必须非常严谨。这对于中国的银行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是外部监管措施的加强。在过去几年我们看到银监会的成立、保监会的成立和证监会的成立,这表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银行业在与国际先进银行的竞争中亟待提高财务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与合规性,优化管理结构和控制系统,提高操作效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尚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IBM该如何定位自己,怎样配合中国银行应对这三个外在挑战以实现顺利的转型。

2005年 9月18日至21日,在“2005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上,IBM特别提出了“服务随需定,卓识助转型”和“科技随需动,携手共双赢”两大核心主题,希望助中国的银行业一臂之力,在转型之路上更加稳健成熟,并实现新的突破。在这次金融展上,我们看到了秦尚民在又一次的领跑中所提出崭新理念——“服务随需定,卓识助转型”。

服务哲学

这些年,IBM大中华区金融事业部一路走来风光无限,而作为IBM大中华区金融事业领跑者的秦尚民在服务中国金融事业的同时也多有崭获——包括“十大金融科技人物”在内的一系列头衔,但是就是这个领跑者在描述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时却频繁地使用“战战兢兢”这一词汇,这让记者很是惊讶。

关于IBM自身以及其所处的经营环境,秦尚民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大家都知道,IBM是一个全球企业,它在全球的范围内和各行各业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银行业,IBM在全球范围内跟各国银行都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累积了很多经验,也有很多非常好的专业团队,包括咨询顾问团队,还有帮助银行作系统开发的团队。这些都是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资源。但是,要想将这些资源化为优势,需要很好的执行力,因此,IBM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作为一个全球性企业,当我们进入中国市场必须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IBM在国外成功的经验不一定保证在中国也能够成功,IBM过去的成功并不能保证我们在未来的成功;IBM能否做到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IBM能否应对中国市场所发生的非常特殊的变化?”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IBM采取了一系列本土化战略,这也是IBM能够在中国成就卓越、铸造辉煌的重要原因所在。秦尚民认为,“首先,IBM一直关注中国大环境以及银行业的变化。透过整个竞争环境的变化,我们才能准确了解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中国客户需要的战略。所以,我们在中国成立了IBV(商业价值研究院),我们真的是有一个团队,我们有中国实验室,有很多专家,他们的工作就是帮我们作研究,研究中国的经济情况以及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大量深入的市场调研,出版白皮书。这些白皮书为IBM的决策提供智力的支持,它能保证IBM的决策和中国的经济保持同步,保证IBM的措施和客户保持同一个方向。”

“其次,IBM在中国建立了十分本土化的团队,从销售团队、技术团队,到专家咨询团队,这样的团队保证了IBM不只是把国外的东西照本宣科搬过来,而是能够成功解决中国银行业的人文差异、中国特色以及与原有系统过渡等等问题,成功扮演好帮助银行进行引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服务者角色。”

这也许是IBM服务哲学思考的逻辑原点,那就是IBM想成为中国银行客户的真正合作伙伴,IBM从不认为今天卖给银行客户很多的硬件和软件就满足了,而是要让客户感觉到IBM天天和他想的是一个方向。

说起IBM服务哲学,秦尚民曾给记者画过一个金三角。

“我常常告诉我的团队,要记住这个金三角,也就是三件事情。这三件事情可以用三个字母来代表。第一个字母是C,就是客户(client),第二个字母是I,也就是IBM,第三字母是S,也就是我们自己(self)。我的理念是,我们应该创造出的应该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客户要赢、公司要赢,同时,我们个人通过这样的创造也能够实现成功。”

“在IBM的服务哲学中,客户永远是这个金三角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要对客户有一个很好的分析,这就是客户的三‘C。第一个C就是competition,即银行怎样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银行业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第二个C就是客户怎样管理成本(cost),如何有一个非常有弹性的成本结构,并通过寻求一个恰当的成长模式,保证其成本的最小化;第三个C就是客户如何管理非常复杂的IT环境(complexity)。特别是第三点是我们要着重分析的。IT界变化非常快,新产品出台快速,办公环境快速变化,总的来说,科技正变得日益复杂。任何一个经营者、一个CIO,怎样把握住科技的进步,把它引入到公司内部,变成一个策略性的武器,这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每个IBM的成员的脑子中都要能想到客户CEO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提高竞争力,要想到怎样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结构,怎样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这是IBM服务客户的价值所在。”

“在第二个字I中,也有三个I。第一个是创新(innovation),第二是整合的能力(integration),第三是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首先,我们有很多的创新,我们提出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商业价值研究院,我们在不断做行业的思考和探讨;其次,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整合团队,例如把SUN的产品整合到银行的系统中,我们不像微软只提供单一产品,IBM有非常好的硬件、软件平台,有非常好的整合能力,这是IBM最大的优势。基础设施是IBM的传统优势就自不待言了。”

“在第三个字S(self)中,也包括3个S,即个人能力(skill)、解决方案(solution)和激情(spirit)。对于IBM的员工而言,技术是其基本的技能。而在解决方案之中,我们要求的是员工的团队精神,英文的表达就是‘Areyoupartofsolution?,也就是要求员工成为解决方案中的一员,能提供最好的价值。第三就是激情,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激情,这样你的工作才有创造性。”

“在这个金三角中,客户始终是最重要的,IBM的目的就是成为客户的战略合作者,分析客户的需求和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秦尚民在长篇的宏论之后不忘再次强调IBM服务哲学的要义所在。

从“电子商务”到“On Demand(随需应变)”,从“创新”到“整合”,IBM每隔几年都推出一个令这个业界品味的近乎哲学性质的服务理念,业界也常常在揣测IBM所推出的每一个理念怎么会都能在业界达成共识。听了秦尚民的一番宏论之后,记者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也正是从这一番的论述与总结中,读出了秦尚民作为中国金融IT事业领跑者的从容和优雅。

猜你喜欢
银行业客户金融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机会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请问您怎么称呼
23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