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孤独一人

2008-01-28 07:40
祝你幸福·知心 2008年2期
关键词:性暴力求助者家暴

赵 真

去年秋天,香港关注家庭暴力受害人法权会主席、香港特区政府妇女政策顾问吴惠贞女士,对济南市反家暴维权岗的社工进行了“反对家庭暴力热线社工培训”,所有的听课者受益匪浅。

吴惠贞女士看上去娇小纤弱,长长的披肩卷发塞在耳后,细黑框眼镜后的眼神清明专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一类的女人:知性,执着,因而显得坚定而强硬。

家人把我当成情绪“垃圾筒”

吴惠贞女士非常幽默,说自己从小目睹“家庭暴力”,爸妈动不动为一些琐事吵架。也许因为她特别懂事,于是常常充当“调解人”的角色。“长大自然当社工了,有基础啊。”

吴惠贞做社工已经16年,工作十分繁重,经常每天辅导三四个求助者,每人一般需要两三个小时。回到家,已经累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还要打起精神来做笔记,写调查报告……“你问我烦不烦?我当然也会烦啊。连一句话也不想说了,老妈还会对我絮絮叨叨诉说烦恼。我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这也是我做所有事情的基本原则。我的意见仅供参考,我不会代替你做决定。”

在接访家暴案子时,吴惠贞从不摆出救世主的样子,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求助者。她懂得,施暴者和受害者是一家人,他们往往是感情还在,所以痛苦,所以不知所措,这种时候社工尤其要尊重当事人自己的选择。

吴惠贞在接访家暴求助者时,一定先和对方充分沟通,配合受害人的情绪,用开放性的话题来引导对方。她坚持认为,社工不要提封闭性的话题,那样只能得到你想要的设定答案,却忽略了事件的本质、核心。吴惠贞一般会面带同情地询问求助者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肯定夫妇间确实会存在问题,劝解说,这很常见,不要有心理负担。她还会说:发生家暴,家里人人都是输家。因为咨询者往往很自卑,情绪沮丧,所以吴惠贞会运用经验不断强化咨询者正面的动机,帮助她树立自信,萌生积极的改变期望。

合格的社工一定要学会危机公关

吴惠贞说:“如果一个社工连自己的权益都保护不了,怎么可能会保护好求助者的权益呢?要学会借助、联合专业人士,比如说警察、医生、消防员……”

吴惠贞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个案:有一位老公公打电话叫她快过去,说媳妇(曾因家暴咨询过她)要开煤气自杀。“情绪激动的人什么事都可能做出来,我绝不能草率过去。为什么?因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也是对别人的生命不负责,正确的做法是马上报警,让警察戒严这个街区,快速疏散全楼居民,然后再和那个女子谈判。经过我对她的心理疏导,最后危机解除了。”

合格的社工一定要学会危机公关。能够防微杜渐自然好,但如何识别危险是需要技巧的。吴惠贞通常会问受害人下面几个问题:对你的身体虐待是否比以前更多或者更严重?是否对子女施暴?是否在外人面前也打你?是否嫉妒心很重?是否对你有强迫性行为……

当出现无法防范的最坏结果时,比如:求助者自杀了,这是对社工最大的打击,也是吴惠贞最心痛的时刻。她说:这时候一定要学会放下。因为社工不是万能的,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痛苦、可怕甚至恐怖的生活现实。这也告诉人们,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素养,并且有坚强的心灵。

“风雨兰”是香港第一家

和唯一一家性暴力危机中心

2000年吴惠贞在香港创办了性暴力危机中心“风雨兰”,连她一共有4名注册社工。“风雨兰”是全港第一家和唯一一家性暴力危机中心,专门为性暴力的受害人提供服务,当受害人报案后,之后进行的采证、避孕和社工辅导等过程中均会安排义工贴身陪同。

吴惠贞创立“风雨兰一站式”危机支持服务的目的是:降低受害人向外界求助时可能遭受的创伤,特别是为了减少受害人重复讲述其痛苦经历的次数,并尽可能将不同部门要做的工作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以避免受害人四处奔走,减低告诉的成本。

你想,一个刚刚遭受强暴的女性,身心几近崩溃,却要强打精神,在短时间之内奔波求告,面对陌生的程序及环境,重复讲述自己的痛苦经历,对于她来说是何等的煎熬。很多受害人就是因为不堪忍受羞辱甚至不去报案。

像35岁的Sandra,小时候曾经持续被表哥性侵犯,很自卑,对异性非常排斥。Sandra不断寻求不同服务机构的辅导服务,但始终没从性侵犯的创伤中恢复,她的状态严重影响到她与家人、朋友以至异性的关系。

2003年,Sandra再次被性侵犯。她很愤怒:为什么如此不公平的事会一再发生在自己身上?当时整个人都崩溃了。

Sandra很担心会被感染性病,于是到私家医院检查,检查结果需要妇科治疗跟进。这个结果就像一把盐洒在Sandra没有愈合的伤口上。她被迫停止工作,她本人又根本没有能力负担医疗开支。在医护人员的关怀下,Sandra讲出被强奸的经历,通过医护人员的介绍,接受了“风雨兰”的服务。

“风雨兰”辅导员接到医院的报告后,15分钟就到达现场为Sandra提供情绪支持。当她的情绪平稳后,辅导员便与Sandra共同面对有关的程序,包括考虑是否报警,安排医疗跟进。Sandra为免精神压力过大选择放弃举报,辅导员也尊重她的决定,之后陪同她接受医疗服务。后来,辅导员以信任及尊重的态度与她多次交谈、沟通,协助她重新调理了与家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改变了她的人生。

如今,Sandra已经重建新生活。她不再对异性恐惧,与亲友的关系也改善了,并且加入义工的工作,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她彻底摆脱了性暴力的阴影,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这是吴惠贞和同事们感到最欣慰的事情了。多年来,“风雨兰”与不同专业合作,促进了很多反性暴力措施的实施。她认为,评估性暴力所带来的问题,除了评估事件对个人的严重影响,不可忽视其“传染性”。事实上,受到性暴力伤害的不单是受害者一人,她的家人、朋友往往亦要面对很大的心理及社会压力;当受害者身心出现问题时,亲友便要负起照顾的责任。

我是一个笨小孩

吴惠贞说:“我这个人很笨的。我请老师教我普通话,学了3年,平时对话还可以,但讲课就不行了。因为我思维太快,语速也快,有时候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说,词不达意,又变回粤语了。”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她一直没有间断普通话的学习,这一切源自于她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006年5月,香港商业电台的《架势堂》节目策划了“我最想非礼的香港女艺人”活动,列出20位香港当红女艺人的名单,供听众选择并在网上投票。

吴惠贞非常愤怒,“这是公然侮辱女性和鼓吹侵犯女性的行为”。她挺身而出,通过媒体发表她的观点,一个早上她的邮箱就收到了200多封谩骂邮件……

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发表声明坚决支持吴惠贞,并要求电台就此事件道歉,并要求特区政府广播事务管理局干预。

吴惠贞和她的朋友们取得了胜利。香港商业电台发表了道歉声明,将活动更名为“我觉得最性感的香港女艺人”,承诺日后在选择节目内容时“会加倍审慎”。并且,决定《架势堂》停播两个月;该节目的监制和主持人被停薪留职两个月。

吴惠贞相信:只要你持之以恒地关注维护弱势群体,并为之呼喊、奔走,总会取得成效。她说时代在进步,向警方举报或者向社工求助的女性越来越多,反映出社会的救援环境改善了,受害人有勇气并且有渠道提出求助;其次,社会也不再容忍家庭暴力,不再把家庭暴力看做是夫妻之间的私事,家暴的后遗症也减少了。

吴惠贞说话直爽而风趣。她说自己这样也许会得罪人,但有益于对方的成长。她讲到曾经被无理取闹的人气到要脱鞋子打人;也因为不懂青少年的用语,无法与他们谈话而出糗;搞户外活动,她次次会发生各种意外,只好专做计划和督导……就像人们说的那样:会调侃自己的人,心态是乐观、健康的。

创造奇迹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不是吗?

小贴士

(给各级妇联权益部的姐妹以及社会上有志于投身此项事业的人们)

吴惠贞处理家庭暴力个案的技巧:

1.接访时最好要身体前倾,大约80度;

2.面部表情不需要太多,显示关心就可以;

3.眼神要平视对方,语调平稳,不需要太主动热情;

4.性暴力受害人一般有恐惧心理,未经同意不要与她有肢体接触;但一般家庭暴力受害者需要鼓励,可以有鼓励举动,比如拥抱、握手等;

5.与家暴受害人交谈时,要鼓励当事人的主动性,奖励她的自主性反应或者行动,赞赏她正面的改变;

6.社工处理个案时一定要低调。因为受害者多半有创伤后遗症,敏感退缩,所以接访的态度要平和、冷静,氛围要宽松。

社工介入家庭暴力的原则:

1.中立原则:家庭暴力本身带有复杂的情感和情绪因素,因此社工要保持情感和道德上的中立,不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任何情感纠纷,不做任何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到信任和支持。

2.自决原则:要尊重案主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

3.积极赋义原则:要帮助家庭成员换位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改变他们沟通的技巧。

4.保密原则:社工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获得的信息和秘密。

5.订立契约的原则。社会工作契约是社工与案主之间的服务协议,订立的前提是双方或一方有主动或被动改变现状的愿望,内容必须得到双方的充分理解和认同。

zhaozhen1996@sina.com

(编辑:赵真)

吴惠贞社会服务背景

香港第十五届优秀社工(2006)—香港社会工作者协会

关注家庭暴力受害人法权会主席(2007)

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纪律委员会成员(1998至今)

群福妇女权益会顾问(1997至今)

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创办人之一

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总干事(2001-2007)

香港社会署辖下“凝聚家庭 齐抗暴力”工作小组成员(2001-1/2007)

香港社会署辖下“关注暴力工作小组”成员 (2001-1/2007)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辖下“家庭暴力及性暴力工作小组”召集人(2003-1/2007)

猜你喜欢
性暴力求助者家暴
反对家暴
需要立法保护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
拒绝的正确方式
超三成在校大学生曾遭性暴力或性骚扰
“荡妇”游行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
“性暴力”入法究竟难在哪儿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心理案例论文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