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父”“慈母”该怎么当

2008-01-28 07:40冯晓春
祝你幸福·知心 2008年2期
关键词:严父慈爱管教

冯晓春

要成为这样的父母,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包括人格的不断成长。

这是一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夫妻,丈夫纪山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戏曲编剧,妻子茉莉是一家报社的记者。看起来非常般配的两个人,却因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到了要分手的地步。

纪山:我们是15年前自由恋爱结婚的,有个13岁的儿子。谁家的父母不爱孩子?可我们俩对孩子的爱,就像背道而驰的两套车,越来越走不到一块。不用说,我妻子肯定是爱孩子的,但她的很多做法我就是看不惯。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妻子每次出差回来,大包小包全是买给儿子的,吃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有些还没有打开包装,孩子已经长大了,只好送给亲戚朋友。前些日子,她去了一趟香港,光名牌旅游鞋就给儿子买了4双。我一看见儿子满身的名牌,就担心,就生气。

男孩子总归有些调皮,和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也是常有的事,按说当家长的用不着太较真儿。可是,我儿子每次和小朋友发生了摩擦,妻子不是牵着儿子去找老师,就是牵着儿子去找家长,每一次都闹得轰轰烈烈。有一次,孩子们在体育课上抢篮球,我儿子起跳后扑了个空,摔断了前臂,被老师和同学送到了医院。我俩前后脚赶到医院,她抱着儿子就是一顿大哭,质问老师是否有执教资格,质问校长为什么没有相应的救护措施,甚至扬言要在报纸上给学校曝光。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每次我管教孩子,她总是站在一旁,当儿子的保护伞,我批评儿子一句,她就数落我两句。你不知道,她说我的时候,眼里都泛着绿光,好像我不是儿子的父亲,而是一个魔鬼。

孩子嘛,就得严格管教。我小的时候,就是被父亲打出来的,要不也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虽然当时非常痛苦,但今天想起来,他们真的是为我好,我还是很感谢他们。所以,我怎么能放手不管呢?

最近几年,我经常出差,我妻子和儿子处得更近了,我回到家里,倒好像成了外人。我发现孩子被他妈宠得更厉害了,我心里着急呀,担心孩子变坏,不由自主地对他更严厉了。没想到一点效果都没有,他还处处躲着我,就像躲着一个恶魔。你说我能不生气吗?

茉莉:我也发现自己对孩子有点儿娇惯,可是这么小的孩子,你不保护他,他能长大吗?我小的时候,就没什么人关心我,心里那个苦啊!从小我就下定决心,将来我有了孩子,一定要好好爱他,不能让他重蹈我的覆辙。对孩子,我总觉得怎么保护都不为过。

我丈夫自己追求完美,对孩子也要求非常高,无论儿子达到什么程度,总不能让他满意,孩子也常常处在挫败的感觉当中。他越这个样,我越觉得应该尽量保护孩子。有一次,儿子高高兴兴地拿回期末考试的成绩单,在全年级700多个孩子里,他考了第15名(以前大概在300名左右)。孩子多么不容易呀!我真是从心里高兴,就对儿子说:“进步这么大呀,真了不起!”谁知,我丈夫劈头就是一句:“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前边不是还有14个人吗?人家为什么就能比你强?还是好好找找自己的差距吧!”那天晚上,儿子难过得一个人在院子里哭了半夜,整个暑假都闷闷不乐的。从那以后,儿子很少开怀大笑过。

不仅如此,他对孩子非常严厉,经常板着脸,动不动就训斥。我儿子从小就挨打,最严重的一次,因为把书包忘在了学校,他被爸爸一脚踹翻在地,拉起来又是两个耳光,然后罚站,直到晚上11点多。才10岁的儿子怎么受得了?心疼得我呀,和丈夫大吵一架,哭了半个晚上。那一天我都想,要是和他离了婚,儿子就不用这么遭罪了。

最近一年,我丈夫很多时候都出差在外,家里经常就是我们娘儿俩。有一次,我丈夫说周末回家,结果航班因大雾取消了。我刚放下电话,儿子就脱口而出:“太好了,老天真有眼!妈妈,这个星期天带我去野生动物园吧。” 我知道,儿子说的是心里话。就从那时起,我忽然觉得孩子太可怜了,也对我们这个家有了隐隐的不安。

我也知道再富不能富孩子,可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和父母在一起,还那么被呵护,自己的儿子却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心里就有些酸楚,总想补偿孩子,对他好一点,孩子想要什么,能做到的,就尽量满足他。那次去香港,碰上圣诞大甩卖,为了省钱,我一下子就买了大小四双他喜欢的旅游鞋,想留着慢慢穿。我丈夫知道后,气得差点疯掉,就差对我动拳头了。

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越来越不快乐,现在连话都懒得说了。你说我们这个家该怎么办呀?

心理分析

一般来说,我们每一个人进入婚姻的时候,都会带着原始家庭的烙印。丈夫从小受的严厉教育,虽然给他带来过痛苦,但是在他原谅父亲的同时,也被他内化成自己的理念,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了,于是他对儿子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妻子的童年没有关爱,缺少安全感,从小对爱的渴望,让她对自己的孩子有了过度的保护。

一个不严厉就觉得失职,另一个不娇惯就于心不忍,由于各自的偏执,他们很难协同地教育孩子。你越严,我越宽;我越宽,你越严。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只会越演越烈,让裂痕越来越大。当然,受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而且这个家庭母亲和儿子走得更近一些,父亲则远远地站在了另一端,出现了不健康的三角形结构。相互的不认同,让他们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对这样的现象有过深刻的分析:“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宽,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虽然有时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为父母所施办法宽严不同,子女竟无所适从,不能了解事理之当然。并且方法过严,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这都是父母主张不一致的弊端。”因此,他主张家庭教育应刚柔相济,相互弥补。

传统的父亲是一个赚钱养家的角色,他是一家之主,他只需努力工作,便是当然的权威。他只需命令孩子,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而不必花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心理。但这种样式的父亲现在已不灵光了。现代合格的父亲不仅需要对孩子有严格要求,他还应该是一个敏感的、体贴的、有智慧的、善于启发的父亲,一个与孩子有充分沟通和交流的父亲,一个不仅爱孩子、而且还能善于表达这种爱的父亲。

传统的母亲是慈爱的化身,无条件满足孩子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似乎总是与“伟大的母爱”联系在一起。现代合格的母亲不仅仅需要这种原始的、近乎本能的爱,她更需要理性和冷静,需要现代教育的智慧,她不仅需要付出爱,同样需要“索取”孩子对母亲的爱——用自己的爱来唤醒和培养孩子的爱心,让本能的爱升华为爱的教育。

虽然对于孩子,父爱和母爱是各不相同的,但是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应该有交错重合的地方。把“严”全让父亲承担,父亲便缺少了慈爱,孩子必然会疏远他;把“慈”都包给了母亲,母亲不能严格要求,“慈爱”蜕变为“溺爱”,孩子哪能不被宠坏呢?所以,威严和慈爱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同是父亲和母亲所不可缺少的。当然,由于文化、心理和分工上的差别,父亲与母亲可各有侧重:父亲“严”字当头,严中有慈,刚柔相济;母亲以“慈”为先,慈中有严,柔中有刚——这才是父母角色的适当定位。

要成为这样的父母,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包括人格的不断成长。对于这个家庭,除了要解决夫妻之间的沟通问题,当前最要紧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尽快建立起一套新的家庭规则,比如——

作为“严父”,丈夫要增加对孩子和妻子的关心,以缩小距离感,即便出差,也要经常和孩子通电话。在孩子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品行、学习等由父亲管教,父亲要做表率,尤其是对儿子而言。用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的表现,让儿子看到自己的坚强和爱,尽量成为让孩子崇拜的人。作为“慈母”,妻子要停止在孩子面前数落丈夫,多把丈夫对孩子的爱传达给孩子。可以适当地抽身,让丈夫多和孩子交流,以拉进丈夫和孩子的距离。要在生活上照顾孩子,也要关心丈夫的生活和喜怒哀乐。

“严父”管教的时候,“慈母”不要在现场,不能插嘴,更不能在背地里反驳并抵消他的教育。即使不同意他的某些做法,也要在事后告诉孩子:爸爸这样做,是为你好。对于分歧,应背着孩子和丈夫进行沟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夫妻二人要有共赢、并存的信念,要承认双方都是对的,没有谁是错的。当然,也要看到各自的局限,要十分清楚,若没有丈夫的严格,孩子没有边界;若没有妻子的慈爱,孩子不能长大。要看到孩子的成长需要不同的教育。如果两个人互相否定,丈夫会用更严厉的管教,证明自己所有的做法都是对的,包括严厉的体罚;妻子也会用更多的溺爱,去保护孩子,结果只会越来越糟。

sdznxf@126.com

(编辑:张文静)

猜你喜欢
严父慈爱管教
班级教育
慈爱的妈妈
灯 塔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慈祥和慈爱
敦煌典籍中的“严父教”
中职班主任“严父慈母”角色的扮演探究
正面管教在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体会
管教晚矣
最慈爱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