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08-06-27 02:14廖品东曾雪莲翟世翠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08年6期
关键词:冯氏显著性性状

廖品东 曾雪莲 翟世翠

摘要目的:客观评价传统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8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冯氏捏脊组和西药思密达组,治疗一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提捏脊组97.5%,对照组为95%,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但捏脊组对6~12个月龄段小儿,以及对伤食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十分有效。

关键词小儿腹泻捏脊治疗冯氏捏脊法

“捏脊”又称“捏积”。前者指所捏部位为脊柱,后者指其功能为化积导滞。捏脊的起源可追朔到1400多年前的晋代,葛洪在其《肘后方》中记载“使病人伏卧,……捏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该疗法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考其捏脊方法,主要有两种,两法均从尾椎起向上推进直至大椎,一法为以两手拇指推进,以食中二指与拇指拿捏皮肤(见图一)。另一法为双手食、中、无名及小指重叠屈曲,以食指2、3指节推进,以两拇指与食指节提捏皮肤(见图二)。图二所示方法即为北京已故著名推拿学家冯泉福家传之法,学术界因之称其为冯氏捏脊。关于捏脊疗法的临床报导多集中在治疗小儿脾胃疾病,如厌食、腹胀、疳积、腹泻等方面。但其报导多为个案,或理论探讨,少有随机与对照。为此,我们按严格的科研程序,观察了冯氏捏脊疗法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效应,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全部病例来源于2006年6月至10月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和北京儿童医院门诊。

1.2诊断标准依据1994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包括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超过3次1日,大便性状呈稀便或水样,大便镜检可见少量脂肪球和白细胞等。中医辨证参考苏树蓉主编《中医儿科学》,分为伤食、湿热、脾虚三型。

1.3随机与分组根据公式计算,并考虑到脱失因素,本试验共纳入8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全部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后相关数据见表1。

2治疗方法

2.1冯氏捏脊具体操作参看图二,该法包含了推(食指第二指节向上推进)、捏(拇指指腹与食指第二指节捏拿起皮肤)、捻(捏的同时配合捻动)、放(两手交替、一手捏捻,一手放松)、提(从第二遍起的任何一遍中,用双手拇指与食指节有针对性地大力提起脊旁相关脏腑俞穴处的皮肤,并稍停留,操作时常有弹响)与揉按(每于捏拿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揉按患儿腰部肾俞穴)。每日推拿1次,每次约5分钟,共捏脊20遍。

2.2对照组根据小儿不同年龄段,给予相应剂量的西药思密达。每日服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捏脊与思密达均3天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

3观察指标

3.1症状与体征积分根据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实际选择大便次数与性状、呕吐、食欲、面部色泽、精神状态、渴饮情况、舌苔与指纹(共8项)等制定出相关症状与体征的积分。如腹泻,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计O分;大便3~4次/日,塘薄稀便为轻度,计3分;大便5~6次/日,稀便,内有不消化物或奶瓣为中度,计5分;大便7~10次/日,水样便为重度,计7分。食欲正常计0分;食欲稍差(较正常减少1/4)为轻度,计1分;食欲差(较正常量减少1/3)为中度,计2分;食欲很差(较正常量减少1/2)为重度,计3分。以此类推。其中最低为0分,属正常,8项最高合计22分(舌与指纹每项仅1分)。

3.2疗效标准参照中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关于“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结合中医症情分级计分标准制定为:痊愈为治疗后大便次数与性状正常,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积分总值下降91%以上;显效为治疗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l/3或以下),大便性状与兼症明显好转,积分总值下降80%~90%;有效为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性状与兼症改善,积分总值下降40%~79%;无效为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均同治前,无改善,积分总值下降不足39%。

4结果及分析

4.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2。

从表2可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4.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两组进行Ridit检验,u=1.21,P>0.05,说明两组间总疗效无明显差。

4.3 各年龄段疗效比较,见表4。

通过对表4各年龄段的总有效率进行组间x2检验,除6~12月段,X2=25.69,P<0.01,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对于6~12月的小儿优于对照组。

4.4不同证型治疗情况比较,见表5。

对各证型临床疗效进行组间Ridit检验,只有伤食泻组间比较U=2.35,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余证型比较,P>O.05,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捏脊疗法对伤食泻疗效优于对照组。

5讨论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中医儿科在认识与治疗小儿腹泻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发掘出很多确有疗效的方药,但水煎中药毕竟太苦,小儿服用不方便,一些方药的毒副作用也日渐被发现,加之,腹泻本身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进食水药太多,反而会加重胃肠负担,于其功能恢复无益。因此,在腹泻的治疗方面,传统中医的优势正在丧失,家长们更愿意接受西药,尤其是输液的治疗。而推拿为机械的良性刺激,它不用药,不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它通过对经穴的特殊作用而实现调节脏腑气血与阴阳的目的。所以,其对胃肠功能的调节较之药物(不论中药,还是西药)理应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本实验中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取得同西药思密达同等的疗效应该是在预料之中的。

捏脊有两种方法。通过具体分析其操作术式,我们发现,拇指上推(图一)法,由于两拇指分别置于脊柱两侧,因而其推在脊旁,捏也在脊旁,其法对正中线上督脉的刺激其实很弱,因此,这种在我国西部地区流行,并冠以“捏脊”的方法对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旁(1.5寸)的穴位和脊柱旁开O.5寸左右的华佗夹脊穴的作用可能更好一些。而冯氏捏脊(图一),以重叠的食指第二指节置于脊柱正中上推,两拇指所提捏的皮肤刚好在脊柱正中,其对正中线上督脉的作用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从理论上讲,图一之法可能长于通过五腧穴等而调整脏腑功能,冯氏捏脊则长于通过对督脉的刺激而发挥温运与温通之功。操作术式不同,功能也可能有所区别。明白这一点,对于临床选用最佳的术式以取得最好的疗效至关重要。

本研究中,既有急性腹泻,又有慢性腹泻;既有实证,又有虚证,运用冯氏捏脊均取得较好疗效。这是因为该法本身就是攻补兼施,升降相因的综合方法。其从下至上推进为升为补为温,而向外提捏与捻动则有消散之功。扶助了正气,温通了督脉,消导了积滞,顺应了升降,腹泻当然也就停止了。其对伤食引起的腹泻的治疗优于对照组更说明了这一点,而关于不同年龄段捏脊疗法对低龄段小儿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低龄段小儿服药困难有关。总之,我们的研究证实了(冯氏)捏脊是一种治疗小儿腹泻十分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信文.实用中医推拿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307

[2]廖品东,小儿厌食的推拿防治.重庆:西南大学音响出版社,2006,8

[3]余继彬.冯氏捏积疗法.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2

猜你喜欢
冯氏显著性性状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冯氏”电影对现实情怀的把握
破案赚酒
破案赚酒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浅谈商标的显著性对于商标应用的影响
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冯邦与他的《中华冯氏史典》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