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大家谈

2009-02-03 07:51翟晋玉
中小学管理 2009年6期
关键词:制度设计寄宿生农村教育

张 眉 翟晋玉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灾区尤其是四川阿坝州学校规划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乡一校”政策在当地得到全面推广,村小被撤销,所有孩子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小学上学。据悉,这一政策有可能被作为未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由此,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利弊得失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摘要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取得一定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将成本转嫁到家长头上,寄宿生正常发展受阻,社区传统文化传承受到冲击等问题。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有关。应该审慎推行寄宿制学校;在已推行寄宿制学校的地方,应该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6-0004-04

20世纪90年代,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重要的办学方式。2004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截至2006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90亿元,全国共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两基”计划完成后,中西部23个省、市、自治区将新建或改扩建寄宿制学校7727所,增加寄宿生204万人。寄宿制学校的实施效果怎样?取得了什么成就?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在不久前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研讨会上,各界专家的观点值得关注。

寄宿制学校的积极成效

有专家认为,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背景下,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寄宿制学校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自实施以来,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成刚博士在对山西、内蒙古、云南和广西等地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进行调研后认为,寄宿制学校可以满足当前农村教育的基本要求。贵州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刘贵川则表示,寄宿制学校最大的积极效果是解决了很多学生住宿和交通“两头黑”,即学生早上上学和晚上回家都是黑天的问题;同时,从政府层面来看,寄宿制学校节省了政府的成本,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得到了保障。

中国青年报记者谢湘在山东、山西等地的寄宿制学校调查发现,寄宿制学校解决了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不仅避免了许多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流离失所的问题,还保证了这些孩子能够在学校里正常地生活和学习。

由于寄宿制学校能为家住外地的农村教师提供住宿条件,因此对教师而言,寄宿制学校无疑比其他连住宿都无法保证的农村学校更具有吸引力,这为寄宿制学校提升师资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同时,由于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等条件都比一般的村小或教学点要好,因此,寄宿制学校在教学质量上也大多优于普通村小和教学点。

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尽管寄宿制学校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吸引优秀师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育成本转嫁到学生家长头上

许多研究者指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了教育资源,但农村寄宿生家庭的教育成本却因此增加。近年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每年为每个贫困生减免了200多元钱的支出,但是由于许多学生只能上寄宿制学校,上学路途远了,家里需要支付交通费、食宿费,承担道路上的风险,所以,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仍然不轻。一些地区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将村教学点全部撤掉,低年级学生甚至是学前班学生都要到中心学校上学,学生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安全,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劳动负担。

刘贵川指出,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存在着把政府节约的教育成本转嫁到农民头上的趋势。在贵州,当地学生在寄宿制学校吃饭虽然每天只要1元钱,但这1元钱对当地农民来说,仍然很难从家庭收入里挤出。一个极端的案例是,一个家长贷款200元钱给孩子交住宿费,3年后这位家长仍然没有能力还清贷款。

据成刚测算,每增加一个寄宿生,中部地区农民家庭每年就平均增加了657.3元钱的支出,西部地区农民家庭平均增加了787.8元支出,增加的部分主要是学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总体来看,由于寄宿制的实施,每个寄宿生给中西部农民家庭每年至少增加了约500元钱的支出。

2、寄宿生的正常发展受阻

寄宿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不如一般学生。由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合作进行的一份有关学生饮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方面的调查研究(以下简称西北一斯坦福研究)报告表明,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和非寄宿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调研报告显示,一年级寄宿学生的身高比世界卫生组织监测的同龄人的平均身高低6厘米,非寄宿学生为4厘米。二年级寄宿学生的身高比世界卫生组织监测的同龄人的平均身高低7厘米,非寄宿学生为4厘米。三年级寄宿学生的身高比世界卫生组织监测的同龄人的平均身高低7厘米,非寄宿生为5厘米。四年级寄宿学生的这一身高差距快速增加到10厘米,而非寄宿生的这一差距增加到6厘米。

寄宿生的情感和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尽管寄宿制学校增进了学生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交流,但寄宿生普遍有想家的情绪,个别学生会采取翻墙逃跑回家等极端行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潘璐等人发现,寄宿生住校期间有明显的内心情感和性格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学校无法受到亲人的关心和照顾。

西北一斯坦福研究还发现,与非寄宿生相比,寄宿学生更倾向于自卑、无法安心学习、怀疑自己的能力、易为一些小事烦恼、焦虑时易失眠、易对某些日常食物怀有恐惧心理以及冲动和控制力差等。

3、推行寄宿制学校带来农村学校辍学率升高

推行寄宿制学校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辍学率激升。2009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山西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林凤表示,山西省忻州市农村寄宿制学生大多来自偏远贫困山区,家庭生活困难。其中,能享受到生活补贴的学生仅占寄宿生的22%左右,多数学生因寄宿而增加的交通费、生活费等支出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面临辍学威胁。南方农村报记者王宏旺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他发现,在广东四会市某地的一所学校,原来有200个学生,实行撤点并校后,有120名左右的学生直接辍学。其原因在于,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寄宿制的中心小学上学,因为中心小学离家很远,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会增大。

4、农村社区文化传承受到冲击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既要接受学校教育的滋养,也要吸收来自本土、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儿童获得文化传承的知识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然后是其生活的社区。社区为儿童营造了一个体验文化传统的氛围,使儿童从小就开始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社区及家庭教育模式是世代相传、繁衍成习的一套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内部体系。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由于寄宿制学校政策的实施,孩子们离开了自己生长的村庄到寄宿学校上学,被迫与家庭、社区分离,这使得当地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冲击。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村小原来是农村唯一的文化场所,是村一级的文化传播中心,撤点并校后,村里没有了学校,也就失去了村民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5、寄宿制学校自身管理不善

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许多寄宿制学校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专项资金,只有请教师代管,或者低价请管理素养不高的人来管理。这样一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二是管理质量不高。有些学生因为学校厕所离宿舍远,所以都在宿舍内大小便。

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单一。由于缺少相应的文化设备,所以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普遍单调,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北京师范大学杨启华等人的调查发现,有6成的学生认为,住在学校,生活比较单调。国际行动援助项目官员康辉在广西横县的调查发现,很多寄宿制学校的孩子放学后无所事事。为方便安全管理,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延长学生放假的周期,有的是每两个星期休息4天,有的每10天休息3天。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制学校,一些学生逐渐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和自我封闭。

学生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西北一斯坦福研究显示,有高达50%的寄宿学生一天只吃两顿饭,非寄宿学生的这一比例为38%。高达57%的寄宿学生表示,在上课时感觉到饿,非寄宿学生的这一比例为34%。高达53%的寄宿学生表示,在晚上睡觉时感觉到饿,非寄宿学生的这一比例为26%。

由于学校管理不善,所以在人身安全和财务安全方面,寄宿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风险。寄宿生财物丢失、被盗现象严重,超过半数的学生反映自己在宿舍丢过钱物。寄宿制学生在校期间受校外人员欺负和骚扰以及被同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欺负的几率加大。

寄宿制学校问题的制度分析

研究者认为,在推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制度设计不合理、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1、制度设计与利益相关方的实际评价存在差距

潘璐对江苏、北京等地的学校进行了微观研究,通过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者、班主任、生活教师的大量访谈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学生家长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评价与政策设计存在差距。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认为,这种差距的制度根源在于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中小学的管理重心在乡镇一级,教育发展主要依靠农村集资。2001年中国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分税制度,2005年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校由县统一布局管理。由于县级财政财力有限,所以为降低办学成本,管理者被迫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撤掉了很多村一级小学,并通过建设寄宿制学校来解决中小学校网点太多、战线太长、成本太高的问题。然而,这也因此增加了农民的教育成本,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政策制定者和政策的服务对象之间的利益冲突。

2、配套制度的建设不配套

缺乏管理人员编制。一般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晚间要有安全巡视教师,但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这样做。2008年12月,陕西定边县堆子梁镇中学11个寄宿生集体煤气中毒死亡事件发生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问题变得更加紧迫。这一事件凸显出来的是寄宿制学校政策的推行与其他制度的建设不配套的问题。

很多寄宿制学校的校长认为,之所以发生类似的事件,其根源在于没有相应的人员与经费的配套机制。学校让教师晚上值班,却没有钱给教师发值班费。袁桂林教授指出,由于国家没有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人员的编制,所以学校不得不拿公用经费做人员经费,这在法律上是一个违法的行为。有些学校为了节约成本,不得不低价聘用低素质的人员作为学校的生活教师,这些人很难给寄宿生提供其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援助。

配套经费不足。迄今为止,国家已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成刚等人的研究表明,尽管寄宿制能够满足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却满足不了长远的要求,主要原因是缺乏长效的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对甘肃、广西等省(自治区)的21所寄宿制学校进行调查时发现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如除了广西一所中学的女生宿舍有窗帘外,其他学校的学生宿舍都没有窗帘。这些学校没有窗帘的原因之一是学校没钱。

很多寄宿制学校的校长经常为缺钱发愁。广西一所寄宿制学校的校长告诉《瞭望》周刊主任记者周大平,学校仅水电费一项一个月就3万多元,超过上级拨给学校经费的一半。由于学校不能向学生收任何钱,所以只能从教学经费中挤出一部分钱来交水电费。近年来,由于学龄人口下降及随父母离乡进城儿童增多,所以该校学生数不断下降,使得基本按照人头拨款的学校公用经费大大减少,日常开支更加紧张。

寄宿制学校管理缺少统筹规划。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的是分头负责、多头管理。在对寄宿制学校的检查和管理中,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只根据自己部门的考虑来制定硬性的考评标准,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更缺乏对寄宿制学校情况的整体性把握。例如:在北京市某县教委,负责农村小学寄宿部管理的有体美科、综治办等多个科室,这些科室分管小学寄宿部的食堂宿舍建设、经费投入和教师考评等多项业务。部门之间很少针对学校的管理进行交流和沟通。

寄宿制政策本身的目标和政策内容有所脱节。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寄宿制学校的政策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而具体举措却更多地是为了管理方便而撤点并校、集中办学。袁桂林等人指出,集中住校并不必然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

3、政策出台和实施中利益相关方的声音没有得到充分反映

例如: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灾区尤其是四川阿坝州学校规划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乡一校”政策在当地得到全面推广,村小被撤销,所有孩子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小学。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的梁晓燕等人在当地与教师、家长进行交流时发现,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于这一政策举措持反对态度。寄宿制学校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表明,与推进寄宿制学校相关的政策论证、实施过程需要更为谨慎。

关于完善寄宿制学校政策的建议

1、谨慎推行寄宿制学校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社会背景差异很大。在推进寄宿制学校工程时,应该谨慎分析,区别对待,不能用一种思路、一种手段、一个方法来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对寄宿制学校的推行应该分成两种情况:在条件不太成熟的地方,可以不做寄宿制学校;在已实施寄宿制学校政策但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应该考虑如何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

袁桂林建议,对于寄宿制学校,应分区域区别对待。在人口密集区,应该以校车为主解决农村孩子的上学问题。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可以建一些寄宿制学校,同时保留适量的村小和教学点。

2、丰富寄宿生的学习生活

一般而言,寄宿生比走读生平均每天要多3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实际上,小学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十分难懂,没有必要过度强调学习。学校应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建议寄宿学校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3、完善配套措施的建设

目前,农村学校师资不足,应为寄宿制学校配备生活教师,并解决相应的编制和待遇问题。

4、寄宿制学校建设应充分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出台与寄宿制学校相关的政策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倾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实现教育决策的民主化。

编辑孙金鑫

猜你喜欢
制度设计寄宿生农村教育
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感悟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关于我国开征环保税相关问题的思考
重视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