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09-02-03 07:51袁桂林
中小学管理 2009年6期
关键词:寄宿制校车上学

袁桂林

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的问题日益凸显。首要问题是建设标准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有些宿舍过于拥挤,有的一个床上甚至睡三四个学生。有的学校,学生要从很远的地方挑水。很多学校室外厕所较远。其次是管理问题。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校长和教师夜间轮流值班。对聘用的食堂人员,没有明确的工资来源和工资标准。饮食的安全卫生、厕所的安全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重大安全事故频发。此外,很多寄宿制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缺乏人性化措施,导致学校缺乏吸引力,部分学生不喜欢住宿。

笔者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的基本矛盾是政府降低教育成本与农民需要方便上学之问的矛盾,或称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从政府角度看,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施了税费改革、税制改革、城市化发展等战略,所以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需要减少中小学校的数量,从而达到缩短基建战线、减少教育经费开支、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据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2004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这样的调整幅度和速度必然降低办学成本。

从农民的角度看,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学不离村、中学不离乡(镇)的上学格局被打破后,农民必然感到子女上学不方便,要为子女解决交通、住校吃饭问题等,教育成本普遍增加。在很多地区,孩子上学还要翻山涉水,存在安全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就近入学”。教育部门对“就近入学”的解释是:2.5千米半径范围设一所学校。农民希望减少孩子的上学成本,降低时间成本,降低安全风险,就近上学。

不可否认,我国农村教育仍然处于地方财力供给制约阶段,而不是需求满足阶段。但是,面对上述基本矛盾,政府应该优先考虑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农民子女的教育尊严;以方便农民子女就学为宗旨,更好地为农村孩子提供教育服务的新设计。制定政策要有缓冲的余地,要循序渐进。

农民子女上学路途远了,成本增加了,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应避免的。寄宿制只是解决上学远问题的一种思路。大力发展校车系统不失为解决儿童上学远问题的上策,这也是被很多国家证明了的有效对策。“村村通”工程为发展校车系统铺平了道路。发展校车系统比盖校舍更灵活,不仅可以杜绝“空壳学校”等浪费现象,而且建设成本低,更加适合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发展农村学校校车系统对拉动内需、直接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催生一个新的“校车司机”职业等也有现实意义。此外,政府发展校车系统还可以杜绝目前有些私家车接送儿童存在的安全隐患。

发展校车系统,应该将我国人口分布、地理分布作为基本依据。“漠河腾冲线”以东约43%的领土面积居住着大约95%的人口,而以西约57%的领土面积仅有5%的人口。因此,“漠腾线”以东,应该以发展校车系统为主,解决农村儿童上学远的问题,同时辅之以一些达到国家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在“漠腾线”以西,主要应该以高标准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和周末班车相结合的方式为儿童上学服务。就一个具体地方而言,应结合地貌和文化等因素,征求农村儿童家长的意见,决定采用哪种方式。

此外,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正值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文化部正推行村村建立文化站工作,科技部和农业部正在强化农村科技推广站建设和农民业余学校、农村夜校网络建设,各级党建系统也在大力推进农村党员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建设。农村基层县、乡(镇)政府可协调各部门的文化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利益,通盘设计寄宿制学校的布局,尽可能保留村小,形成农村综合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场,分季节、分时段发挥不同功能。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其他各类人群搞文化活动所需的人员和场所问题,也可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和寄宿制学校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

编辑许丽艳

猜你喜欢
寄宿制校车上学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双峰:校车集体“体检”
第一个上校车的人
坐校车
上学啦
The School Bus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