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良好语感的培养

2009-02-10 08:35江向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语感情感语言

江向阳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且受到广泛的重视。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笔者以为要适应这一趋势,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放在首要地位。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

一、语感的定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呢?关于语感的本质特征近年不乏有见地的阐述,为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语感的本质特征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简而言之,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之所以要将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因为它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问两个小姑娘,她们俩中谁更漂亮一些。刚会说话的回答:“我和姐姐一起漂亮。”稍大一些的马上纠正:“不是一起,是都漂亮!”再问她为什么用“都”,而不用“一起”。她无法回答了。这是语感在起作用。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感的强弱。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语感形成的因素

语感的形成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联想、想象的活动。人们在感知语言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特定情境中的有关表象,并进行必要的联系和想象。例如:当学生学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就会联想到春天万物生长的情景。这一表象的形成是靠学生根据上下文特定的语境感知出来,而无需对诗句加以拙劣的翻译。二是思维的参与。单凭直觉去感知语言还不能产生正确的语感。强烈的、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言语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与发展形象思维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心理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对特定情景中使用特定的词语、句子,甚至语气、语调、语序,都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活动。三是情感的激发。费尔巴哈说:“情感只对情感说话。”当学生学习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材料时,材料中的情感也唤醒了他心中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激发的是不畏艰难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一往无前的追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唤起的是对正义真理的矢志不渝和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强烈愿望。这是语感中所包含的感情因素,没有情感的激发就不会产生完整的语感。

三、语感的培养

(一)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有些从没有进过学堂的成年人,也是能言善辩,伶牙俐齿,表现出很强的言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即使是祥林嫂这样的农村妇女,也能听懂“放着吧,祥林嫂”的言外之意。很显然,他们是在没有教师理性指导的情况下,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实践中完全靠听话、说话的语言实践自然习得而形成语感的。因而,要引导学生“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揣摩人家口头说的,笔卞写的语言,哪些是好的对的,哪些是不好的不对的,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主体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积累言语材料,理解语言知识,产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吸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义并评判话语。

朗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产生深刻的语感,这一点,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视的。虽未留下系统的理论著述,但也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等这样的古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

反复朗读,对深入理解其内容和词语用法很有帮助,有些文章才能读出味道,富于感情,对于一些佳句,佳段要背诵,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增强自己的语感。如《百草园》第二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自然事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写得具体细致,生动形象。教学中,笔者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朗读体会词句的精确性和生动性。步骤:1.初读课文,想一想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用笔划出。2.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写这些景物?用圈点画出形容词,用△画出动词。3.三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比喻句,用曲线划出拟人句。4.指名朗读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的妙处。5.让全班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百草园的美好和无限乐趣。这样,学生不仅很快的背诵课文,而且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趣,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逼真传神的感受境界。

训练词句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结构,养成辨析词句的习惯。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第七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开始时众说纷纭,但通过朗读渐渐趋向一致,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单句。接着,笔者让学生指出这个单句的主语、谓语、宾语,学生意见不一,此时,笔者并不急于说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再朗读,从读中体会这个句子的完整意思,体会语意的连贯。之后,再问,有的学生则回答:“主语是‘事实,宾语是‘勇毅”。主语是答对了,但宾语仍然不对,于是,笔者范读此句,提醒学生注意从老师的朗读中理解句子的结构、成分。朗读完毕,学生即己领悟,同时回答:“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可见,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搭配、顺序及句子的类型、结构,从中发现语法、修辞、逻辑的规律,加深对语意的体味,从而增强语感。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朗读是语感训练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全文读、部分读、领读、轮读、个人读、接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加朗读比赛和文艺表演等”(洪宗礼、程良方《朗读教学略说》)。

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理解文字的意义,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读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实质。

(二)强化语言训练,突出语言学得

语言学得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能力,语言训练是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语感虽以直觉的语言经验为前提,但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立即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教师应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意义的生成机制,分析语言在这里怎样使用的。这样进行语言训练,探究语言规律,就能更快地提高语感的层次和品位。

1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学符号而已,因而不管是在听说还是在读写的教学中,通过鲜活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准确地感受所学语言材料在表达上的精妙之处,就能从中吸取精华,也就能对所学语言材料的深度和词语的性能具有敏感性。

如《我的老师》第三段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中,作者引用“狡猾”写孩子的目光,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出:“狡猾”一词不仅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反而使这个本属贬义的形容词平添了机警、聪慧和乖巧的词义。

2揣摩关键词

关键词语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凸现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的词语,对此要细加分析。

如《百草园》第二段中有一句“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学习时,就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揣摩比较之后,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的“肥胖”相照应,而且给人一种胖嘟嘟的憨态美,富有情趣,给读者造成一种更丰富的想像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得到美的感受。

另外,《孔乙己》中的“排、摸”,《背影》中的“爬”,《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中的“也”,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值得玩味。

3分析关键句

叶圣陶先生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好的开头“是以奠定全幕的情调”,好的结尾,“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细品文章开头、结尾等关键句,掌握作者思路,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如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结尾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便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不仅道出了人与动物如何友好相处的一个准则,而且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冰心说:“其实,人和人,社会和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世界和平的日子,只有从彼此信赖中才能得到。”(《介绍一篇好散文》)所以冰心说它“收得有味”。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关键语句就能准确把握全文的中心。

另外,《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来如此!……”等句都应置于文章整体中理解。

此外,还可以通过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语序的变异和句式的变换等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鼓励观察想象,诱发审美情感

学习语言离不开观察和想象,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可以将死板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活泼、色彩纷呈的生活画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发想象,促使学生触类旁通,呈现系列表象,感受文学意境,领悟言语机锋。

叶圣陶曾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说:“要领悟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一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如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当学生无法理解“高处不胜寒”的丰富内涵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调动起登山的直接或间接的体验,理解它的本义,再结合一些班干部受到同学们孤立的现象辅助理解。从而体会作者在朝廷受到排挤的苦闷心情。

学习语言离不开观察和想象。在教学语言材料时,要根据语言对某种事物的描述,通过再造的想象,再先储存在脑子里的表象。必要时,还要通过创造性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有所感”和“有所知”是相互关联的,想象得深才能感受得深。思维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不仅准确、迅速,而且深刻。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通过语言形式去理解内容;也只有在真正把握了内容之后,才能体会语言在表现事物中显现出来的性能。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也是形成审美鉴赏的重要条件。所以,直觉思维往往是受主体的情感支配制约。在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言语内容美和言语形式美两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这种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发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猜你喜欢
语感情感语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情感移植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