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立体化实践网络 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2009-02-10 08:35虞婷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习作情境语文

虞婷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着广泛的学习、实践空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沟通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联系教学实际,创设实践情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可教材并没有很直接、很具体地给予我们关于语言实践的情境,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多角度、多途径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

如在学习《五月端阳》这一课时,正值学校举行家长开放日。那天,教室后面坐满了学生家长,有学生的父母、爷爷、奶奶。在学完课文第二段关于端午节挂香袋、包粽子、赛龙舟这一内容后,笔者让学生采访听课家长,向他们询问在我们的家乡过端午节还有哪些风俗,并根据采访到的内容,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端午习俗。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此时他们面对的虽然是朝夕相处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可在课堂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不再觉得自己是家长们的子女,而是肩负采访使命的记者,因此变得特别活跃。而那些平时正襟危坐的长辈们此时也放下了架子,在课堂气氛的感染下显得特别具有亲和力。一方是专注地听着,认真地记着,另一方是绘声绘色地讲解。采访结束后,学生们埋头习作。不多时,一篇篇短小却富有情趣的习作应运而生。无论从学生采访时的表情、神态还是习作的情况看,他们对这次即兴采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习作内容显得鲜活生动。创设这样一次实践情境,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试想,如果教师同样是布置一次关于端午习俗的小习作,让学生学了课文后当场写作,那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可以想象,习作时学生抓头挠耳、咬笔头、翻参考书、东询西问的情况是免不了的。可见,结合教学实际,适时地创设实践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是十分有益的。

二、利用家庭环境,创造实践机会

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外,还有大部分时间在家庭里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家庭环境,来拓展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践机会。

例如在家访中,我们看到不少家庭在客厅或书房里贴着拼音识字图等学习工具,毫无疑问,这是家长在孩子学前期布置的。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这样的布置显然有点不妥。于是,我们可以提示学生,书房的布置应该根据不同的成长期不断更新内容,由学前班、小学低年级逐渐延伸到小学高年级、中学甚至大学。学生在亲手布置自己书房的过程中,锻炼的不仅仅是动手、审美方面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在选择图片、对联、名言、警句的过程中,认识了这些图文资料所包含的意思,而且在日常的耳濡目染中加深了对图文含义的理解,可谓是“润物细无声”。这种实践形式,虽然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但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图文并精心布置实际上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外显。

又如设计一个“我爱我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通过问、看、写、想、查等综合学习方式,收集查阅家庭变迁的有关资料,向长辈采访以前的生活情况,调查家庭成员现在的工作状况,与家长一起描绘家庭未来的蓝图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既有对语文诸方面能力的训练,又能体现学生对家庭及其成员的关爱,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校园文化,拓宽实践渠道

现代学校越来越重视运用校园文化的视野、观念来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确,校园内错落有致的四季花木、疏密相问的花坛草坪,一块块黑板报、宣传窗、名人语录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作用,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课程意识,充分关注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画,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创造学语文、用语文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校不同,环境布置、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我们完全可以因地制宜,设计出适合本校开展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像我们东浦镇校是一所百年古校,由辛亥革命先烈徐锡麟亲手创办,校内至今保留着先烈创办时的原貌。其中有两个水池当年取名为“藏枪池”,但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藏枪池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差,面对这一情况,笔者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一个“拯救藏枪池行动”的活动方案。学生们通过观察、走访、调查、查阅相关资料、想象,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件件灵动、富有创意的作品:有洋洋洒洒的《关于藏枪池水质变异的调查报告》,有以第一人称写的反映水池辉煌历史的《我的生命曾经精彩》,也有展望未来前景的小诗《藏枪池畅想曲》,另外还有几幅反映藏枪池被改建后的效果图。虽然从活动展示的作品看,多为学生的习作,训练的只是写作能力,但从整个活动的过程不难看出,他们的交际能力、听的能力、说的能力、想象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们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一些困难,可他们想尽办法克服了。这种执著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是教科书上无法学到的。

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用心地去留意校园内每一处风景、每一个变化并把它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看待,那么这种资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独有的鲜活、灵动的特点,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结合地域特色,丰富实践形式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体现课标的精神,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去利用地域资源。

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可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对这些并不一定了解,也没有十分地去关注过。教师可适当地设计一些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进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身边语文的兴趣,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可设计“绍兴一日游”的线路,向亲朋好友推介旅游景点,为景点设计名片、广告语、导游解说词等活动。

其实,地域范围可大可小,探究地域文化完全可从自己生活的村、镇入手。对农村学生而言,一个村名的来历,一座古宅的建造史,寻访某位成功乡人的足迹,了解家乡的特产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对象。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资源遍布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关键是我们是否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它。要有一双慧眼,最主要的是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筑起一个立体化的语文实践网络。立足课堂,放眼生活,通过多种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语文教育格局,使语文教育真正承载起“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习作情境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