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南州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2009-02-13 05:31金琦琳
甘肃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甘南州职业教育思考

金琦琳

〔关键词〕 甘南州;职业教育;思考;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A)—0008—02

近年来,甘南州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一批学校不断改革,调整和新开了大量适应社会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专业设置日趋合理。打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甘南州职业教育现状,就今后如何加快发展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制约甘南州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 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明确。甘南州职业教育发展受传统观念影响,普遍重视文化知识传授,而轻视职业技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骨干专业体系。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发展和重视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转向人力资本的快速、直接的转变方式,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具有的高人力资本回报率的特点。长期以来,广大农牧民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带来的巨大经济潜能,把职业教育仅仅看成是农牧村学生升学、就业的补充,致使职业教育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脱离。个别群众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认为从职业学校毕业后就是“伺候人”的、“低层次”的,宁愿自己的子女在家闲着,也不愿将其送到职业学校读书。有些县还存在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片面理解为仅仅是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错误认识。对学校办学需求和学生升学愿望,均缺乏正确的引导。认识上的差距,决定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是形成较大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2. 职业学校办学理念落后。办学服务意识不强,“抓出口带入口”、“抓招生,抓就业”的工作重点不突出;办学目标不明、思路不畅、方法不活、形式单一;学校市场观念淡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特别是一些老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新意,社会实践相对滞后,缺少对生源的吸引力。同时,一些学校专业设置随意性大,没有针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或缺乏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准备,致使一些专业从一开始设置就在低标准上运行,且课程改革滞后,教学内容陈旧,实验课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时数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3. 办学条件有限。由于甘南州财政困难,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大多数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少,办学力量分散,投入分散,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条件差,教学及实训设备落后或严重短缺,许多县职教中心名存实亡,不具备办学条件。在学校建设方面,除极少量的上级专项资金外,地方财政投入很少。

4. 职教师资力量薄弱。甘南州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师资以普通师范类师资为主,专业课教师短缺,“双师型”教师奇缺,师资队伍“一多一少三低”的现象十分突出,即: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学历达标率低、职称结构低、实践技能水平低。

5. 职、普比例失衡,教育结构失调。受市场经济冲击、高校扩招、当地经济不发达和学生就业门路窄等因素影响,中专学校生源匮乏,办学规模小、生源质量差,给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带来很大的难度,影响了学校的良性发展。目前,全州的5所职中和4所中专里,在校学生只有4735人。

6. 就业渠道窄、就业难。甘南州职业学校在“校校联办”方面基本上限于学历教育形式,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省外实训就业基地和服务机构。因此,各职业学校招生困难重重,发展举步维艰。

7. 各类培训分散、水平低下。2004年,甘南州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统筹培训,逐步形成长短结合、岗前职后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将州、县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类型的长短期培训,统筹纳入到职业学校来完成,不断增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培训质量”。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门单位各自为阵,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导致培训水平低下、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两后生”培训量大面广,仍然没有统筹到职业学校和省、州确定的培训基地来完成。在全州的各类培训中,各职业学校所承担的培训任务微乎其微。

二、加快甘南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建立扶持机制,夯实职教发展基础,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抢抓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加大职教投入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列项目,争取国家的扶持和投入。加强与省上的沟通,争取省政府每年所列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推动职业学校重点项目建设。二是认真落实州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保证职业教育经费落实到位,并用于示范性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实训基地、师资培训、骨干示范专业、信息化网络建设等项目建设。三是抓住机遇,放宽办学主体,放宽办学条件,放宽办学方式,提高职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为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谋求较大的空间。四是建立扶持机制,创新职教环境。州、县(市)政府要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政策性研究,建立扶持机制,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夯实职教发展基础。五是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助,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2.切实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制度,出台引进对专业课教师的优惠政策,通过从工科类本科毕业生中选配,从行业、企业中选聘,在现有教师中培养的方式,三管齐下,加快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同时,实施专业课教师定期到高校和企业接受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3.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和培养新型农民、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甘南州总人口67.89万人,其中藏族人口34.46万人,占总人口的50.76%,农牧业人口54.4万人, 占总人口的81.89%。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州农牧村有近10万剩余劳动力,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约有6万人。同时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累计达5000多人。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及解决就业问题十分繁重、迫在眉睫。各级政府要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来抓,变就业压力为发展动力,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通过职业教育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能力,促进大批农牧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4. 政府统筹,切实增强职教办学实力和合力,建设好重点职业学校。一是州、县(市)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整合职教资源,集中力量建设重点职业学校,使其真正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打破行业部门办学的界限,加快现有办学资源的整合步伐,将甘南州职教中心建设为高标准、高水平的职教中心,并作为全州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二是统筹培训,对全州部门单位各类培训、劳动力输转培训和“两后生”培训进行统一规划、协调,组织学员到职业学校和省、州确定的培训基地来完成。

5.切实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宏观调控,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决定》中提出的改革招生制度,“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实行‘三放开政策。即招生对象、年龄、时间放开;学制、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放开;培训地点,收费标准放开。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五允许政策。即允许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生源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和招生人数;允许中等职业学校免试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允许中等职业学校免试招收高中毕业生,在校学习一至二年专业技术课后,取得相应学历;允许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高中学生,实现灵活的学制;允许一年多次招生”。根据这一精神,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运用措施和手段,大力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实现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6. 创新办学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增强办学活力。各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按照“围绕经济办职教、围绕产业办专业、发展职教抓就业”的办学宗旨,与发达地区的学校或企业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定向就业,形成多方互动、优势互补的办学格局,拓展办学空间,并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和专门机构,负责提供就业服务,保障在这些地区实习就业学生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甘南州职业教育思考
基于GIS的甘肃省甘南州垃圾填埋场适宜性分析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基于DEM的1983-2012年甘南州降水空间变化趋势及特征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甘南州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