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方案的探讨

2009-02-13 05:31郭卫红
甘肃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乡土地理

郭卫红

〔关键词〕 乡土地理;依据;实践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A)—0025—01

一、指导依据

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课程理念、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整合、优化。《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教学基本理念界定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将地理知识作为学习过程的载体,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生存能力。同时,还强调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其范围被界定为“学校所在地的区县一级行政区域”,并且规定了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须达到的综合目标。为此,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相对抽象、空泛的教学内容,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选取其中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相关内容,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方案

(一)区域地理中贯穿乡土地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地理课程应将“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未对乡土地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章处理,而是将其纳入具体的区域地理内容学习之中,尝试利用突出异质点特征讨论、特征同质点对比的方法,借助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引导他们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样既可加深他们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印象,亦可增进对本土地理环境的认识。乡土地理涉及多个层面,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分解,使之能够配合教材内容的讲授,在不破坏其系统性的前提下,用以作为内容分析的切入点。

(二)乡土地理教学中纳入行为教育。人的社会生活行为细节决定了其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周边生存环境,这已成为社会广泛的共识。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其对自然、环境、资源等的认识有日渐间接化的倾向。因此,教师把学生对待环境的观念和做法与具体地理知识的传授相联系,让学生辨别其中的是与非,可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使其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改变课堂教学程式的基本方法。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要素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而教材仅侧重讲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忽略了适度的人口规模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这时我通过乡土地理中的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诸如当地水资源减少、中小型煤矿关闭、沙尘暴频仍、黄河污染等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教材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四)通过实践加深认知。在对地理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是获得切身经验的重要环节,而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考察、观察、观测又是最常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学生之所以经常找不到与身边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对现实生活环境的切身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辅之以学生动手实践的环节,让他们真切感受乡土环境,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条件,让他们进行探究。学生生活周围有高原、河流、山脉、森林、冰川、湿地、风蚀地貌等可资研究,有人口压力、资源利用、环境改造等问题亟待解决,用于有效收集的第一手资料非常丰富,让他们参与野外考察、参加公益活动、进行噪音测量、水质化验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和理论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作为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尝试,通过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内容,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故乡的认知,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可以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注意矫正个体不良的行为,从而达到个体生存行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目的。

猜你喜欢
乡土地理
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泉州十八景”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地理教学中环保理念的渗透
加强乡土地理教育 有效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