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长江文艺》

2009-02-17 07:11熊召政
长江文艺 2009年2期
关键词:合订本文联首诗

作家档案:

熊召政,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英山县。现任全国文联委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兼文学艺术院院长。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客座教授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熊召政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国学及中国历史研究二十余年,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已出版的小说、散文、诗集、旧体诗词集、历史札记等著作二十六种。并获得多种创作奖项。其中花十年心血写成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一经问世,便获得读书界和社会的一致好评,获得广泛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小说的里程碑。该书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1973年,我的第一首长诗《献给“十大”的歌》,发表在《湖北文艺》上。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作品。当时,我还是一名下乡知识青年,只有二十岁。《湖北文艺》的前身是与共和国同龄的《长江文艺》,文革早期被迫停刊。1973年复刊,更名为《湖北文艺》,“四人帮”粉碎后,再恢复到《长江文艺》这个刊名。

我很小就喜欢文学。进入初中后,便开始在图书馆里读各种文艺杂志,读得最多的四份杂志是《人民文学》、《收获》、《诗刊》和《长江文艺》。记得破四旧时,学校图书馆的各类藏书都被当作封、资、修的东西遭到火焚。我偷偷从中抢出两本书,其中一本是《长江文艺》1964年的合订本。我下乡时,曾将这合订本带在身边,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都不止一次读过。后来,这个合订本在借阅中丢失,曾让我痛心不已。

因为我是湖北人,又对《长江文艺》印象深刻。所以,当我得知《湖北文艺》复刊后,便立即投稿。《献给“十大”的歌》是我的第二篇投稿。我投的第一篇稿叫《梨沟春早》,是两首小诗。后来也于1974年元月号在《湖北文艺》刊出。应该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两次投稿全部刊发,只是次序颠倒了一下。因此我和《长江文艺》的感情由此建立了起来。

1973年时的《湖北文艺》的诗歌编辑,是沈毅和欣秋同志,两位都是资历深厚的谦谦君子。特别是欣秋同志,对我鼓励与指导甚多。后来,诗歌编辑又多了两个年轻人,刘益善与李铁柱。现在,他们也不年轻了。益善是个优秀的诗人,执掌《长江文艺》已经十余年了,每每看到他已经谢顶的苏格拉底式的脑袋,我就感叹岁月流失太快。

我与《长江文艺》的关系,最值得提起的,不是我的处女作的发表,也不是我曾担任过这份杂志的副主编(当时的主编是徐迟),而是我的获奖诗作《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发表在《长江文艺》1980年的元月号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文艺界率先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在拨乱反正清算文革极左思潮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浩劫中,我写出了《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这首诗。那时,既没有电脑,也没有复印机。我将该诗的手抄本寄给了刘益善。当时文联与作协并没有分家。《长江文艺》还是省文联最重要的刊物。王淑耘同志是刊物的主编,欣秋同志是诗歌组长,益善与铁柱同志是编辑。在他们之上,还有一个老诗人骆文,他当时的职务是文联党组书记。当我的诗稿依次经过益善、欣秋、淑耘同志的批阅、送审,最后到了骆文同志的手上。骆老看了我的诗后,让欣秋同志通知我即速来汉与他相见。

今天,从武汉到我的老家英山的车程超不过三个小时。当时可得坐整整一天的长途车。记得严冬的一个薄暮,欣秋同志将我领到首义路93号骆文、淑耘夫妇俩的临时住宅兼办公处。骆老询问了我写作此诗的一些情况,诸如创作动机、素材来源、对时局看法等问题。谈了大约两三个小时,最后骆老说:“我们准备将这首诗发表在明年《长江文艺》的元月号上,这首诗的名字我给你改了一下。”说着,从办公桌的卷宗上拿出一张纸,上面写了一行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我原来的诗名叫《致苏区人民》,在骆老的建议下,成了这首诗的副标题。

该诗发表之后,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批评与赞扬的声音都很强烈。在主编王淑耘的安排下,《长江文艺》以《诗的光荣》为题,对这首诗进行了长达六期的大讨论。刘岱、欣秋、吴耀崚、刘益善等编辑部的领导和编辑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宣传和推介这首诗作。还在讨论进行中的时候,这首诗就获得了1979—1980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

虽然在后来的岁月中,我写出了更多的甚至影响更大的作品,但是,我的处女作与成名作都是在《长江文艺》刊发,因此,完全可以说,我是从《长江文艺》走出来的作家。

责任编辑何子英

猜你喜欢
合订本文联首诗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阳泉市文联扶贫采风活动
廉江文联获评“2018年度全省文联先进集体”
《湘潮》2018年合订本
《湘潮》2018年合订本
《湘潮》2018年合订本
《湘潮》2018年合订本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