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2009-02-18 04:24张启阳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2期
关键词: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纳米技术

张启阳

摘要:文章从纳米技术出发,介绍了纳米技术的核心和本质,及其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背景;分析了药物制剂中的纳米粒类型,并分别详细阐述,最后讨论了纳米药物制剂比普通药物制剂具有的更多优良性状。

关键词: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纳米技术;纳米药物

中图分类号:R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063-02

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科技,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物质。由于物理空间的改变,物质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发生令人惊奇的变化,其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世纪崭新的前沿科学。现代药学研究中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制药制剂制备,使药物具有稳定性强、对胃肠刺激性小、毒副作用小、药物利用度高等诸多优点,纳米技术制药恰恰具有这些优点。因此,将纳米技术用于药物的研究将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纳米技术与药物制剂

纳米科技是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的新型技术,其核心和本质在于从纳米尺度精确地操纵原子或分子来制造特殊功能的产品,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将物质加工成纳米尺度大小、用纳米粉体制成的纳米材料或具有纳米尺度晶粒的材料,纳米粉体、纳米材料具有比普通粉体及材料更优秀的性能。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寸时,它的粒子尺寸已接近光的波长,同时粒子还具有很大的表面积,使得它具有一些特殊效应,如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而且在光学、电学、化学及生物学方面表现出许多特殊性质,这种特性既不同微观原子、分子,也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表现的宏观性质。

纳米技术在药剂学领域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寸界定在(10-9~10-7m)范围,该范围显然包括了大小在以上的亚微米粒子。药剂学中的纳米粒可以分成两类纳米载体和纳米药物。纳米载体系指溶解或分散有药物的各种纳米粒,如纳米脂质体、聚合物纳米囊、纳米球、聚合物胶束等。纳米药物则是指直接将原料药物加工成的纳米粒,实质上是微粉化技术、超细粉技术的发展。

二、药物制剂中应用的纳米粒

(一)纳米脂质体

粒米直径控制在100nm左右并用亲水性材料如聚乙二醇进行表面修饰的纳米脂质体在静脉注射后兼具“长循环”和“隐形场”或“立体稳定”的特点,对减少肝脏巨噬细胞对药物的吞噬、提高药物靶向性、阻碍血液蛋白质成分与磷脂等的结合、延长体内循环时间等具有重要作用。纳米脂质体也作为改善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口服吸收以及其他给药途径吸收的载体,如透皮纳米柔性脂质体和胰岛素纳米脂质体等。

(二)固体脂质纳米粒

固体脂质纳米粒与磷脂为主要成分的脂质体双分子层结构不同,固体脂质纳米粒,是由多种类脂材料如脂肪酸、脂肪醇及磷脂等形成的固体颗粒,性质稳定、制备较简便,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主要适合于难溶性药物的包裹,用作静脉注射或局部给药达到靶向定位和控释作用的载体。

(三)纳米囊和纳米球

纳米囊和纳米球主要由聚乳酸、聚丙交醋一乙交酌、壳聚糖、明胶等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根据材料的性能,适合于不同给药途径,如静脉注射的靶向作用、肌肉或皮下注射的缓控释作用,口服给药的纳米囊和纳米球也可用非降解性材料,如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等。

(四)聚合物胶束

聚合物胶束是近几年正在发展的一类新型的纳米载体。有目标地合成水溶性嵌段共聚物或接枝共聚物,使之同时具有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在水中溶解后自发形成高分子胶束,完成对药物的增溶和包裹,因为具有亲水性外壳及疏水性内核,适合于携带不同性质的药物,亲水性的外壳还具备“隐形”的特点。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聚乳酸与聚乙二醇的嵌段共聚物,而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因其优良的生物降解特性正在受到密切关注。

三、纳米药物制剂的优良性状

(一)药物溶解度增大

根据固体剂型的溶出方程,可知难溶性药物的溶解与比表面积有关,粒子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溶解性能就好,疗效就高。制成的纳米药物制剂就是将水溶性不佳或难溶药物的分子制成囊状物或包在聚合物基质中加工成纳米颗粒,增大了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大大提高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二)口服药物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增强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药物,特别是肤类,蛋白质抗原类等大分子物质及许多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通过制成口服纳米粒载药系统,可以防止药物被胃肠道的酸和酶所破坏。纳米粒子避免了被包裹的药物受到胃酸和分解蛋白酶的降解作用,而且纳米粒子能够促进那些被包裹的吸收特性很差的口服药物在肠道的传递,这样被纳米粒子包裹的药物就可以作为持久的口服药物载体,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优于传统药物治疗效果的多肤类药物由于其固有的缺点,如口服易被蛋白水解酶降解等。近年来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许多报道表明,如果把药物分子适当地包裹,就可能起保护作用,并且促进药物的吸收利用,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果。

(三)药物靶向作用增强

药物靶向性是指药物能高选择性的分布于作用对象,从而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其作用对象从靶器官、靶细胞到最为先进的细胞内靶结构,而这三级靶向治疗方法均可通过纳米技术得以完成。纳米粒子或纳米胶囊在与药物形成复合物后,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机体,经血液循还选择性定位于特定的组织和细胞,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宋存先等利用聚乳酸一乙醇酸制备了包载抗细胞增生药物细胞松弛素的生物降解性纳米微球,以犬为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了在血管内的吸收和定位的可能性和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载药可穿透结缔组织并被靶部位的血管壁吸收,并使其在血管局部组织内缓慢释放药物,从而维持长期局部有效药物浓度。

四、结语

纳米技术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在很多自然学科中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工程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深入,展望纳米技术在药剂学方面前景是无限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徐辉碧,杨祥良,谢长生.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的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3).

[2]马利敏,张强,李玉珍.载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7).

[3]王建新,张志荣.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2).

[4]邓盘月,李元建.医用纳米控释系统[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1).

[5]路永生,江东胜.纳米技术在药制剂研究中的作用[J].山东医药工业,2003,22(2).

猜你喜欢
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纳米技术
懂纳米技术的变色龙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纳米技术在食品科学工程中的体系构建
纳米技术浮选技术研究进展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及应对策略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民族地区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纳米技术在新能源电池中的应用
中职药物制剂专业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