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现状及完善建议

2009-02-18 04:24于小航苑晓波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2期
关键词:资产减值完善建议

于小航 苑晓波

摘要:2006年2月,我国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了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重新规定了减值损失可作转回处理。这一变动,必将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利润等产生影响。文章指出了我国会计实践工作当中资产减值准备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新企业会计准则;完善建议;利润操作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106-02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有关资产减值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将“资产减值”作为一个单独的会计准则进行列示,完整给出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时间与计量方法,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确认、计量与披露等具体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笔者认为,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仍然存在缺点和不足。

一、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认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一是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二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入账后,由于技术更新、市价下跌等原因,会发生价值贬值,对其确认和计量远远超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需多个部门协同认定,甚至需要企业外部的专业评估机构才能认定,不仅难度大,而且时间往往滞后于会计信息披露时间。

(二)引入“资产组”在我国的实际操作上仍面临一些问题

对于一些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的情况,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就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看,资产组属于全新概念,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一,我国企业的管理惯例和水平尚不足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其二,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其三,资产分配工作量大,分配程序相当繁琐复杂,且这种分配过程中带有较高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其四,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中小企业居多,在辨认资产组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另外,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电算化程度参差不齐,采用资产组将给中小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

(三)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

资产减值会计一直都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2001年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八项计提”进一步挤掉上市公司资产水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上市公司政策选择的余地,上市公司不切实际地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巨额冲销和巨额转回在会计年度间随意调节利润。亏损的上市公司,更是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避免ST和下市。新准则对减值损失的转回作了新的规定。在确定资产减值损失时,同我国现行制度和准则仍保持一致,但在转回问题上,准则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不得转回是针对长期资产减值而言,流动资产如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的减值问题由其他的准则来规范。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掉了企业通过长期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大门,但是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四)外部监管难度大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允性难以衡量。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长期资可收回金额、应收款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依据相关的估计数据确定“可变现净值”,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可收回金额”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更具有不确定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

二、实施和完善准则的建议

(一)必须从法规上为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执行净化环境

资产减值起点于谨慎性原则,服务于“决策有用观”,但我国目前由于《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将三年连续亏损作为上市公司暂停上市的依据之一,这使得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保证其上市的资格,可以说标准的过于刚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滥用资产减值会计。要使资产减值不作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利润平滑的手段,必须从法规上为资产减值的执行净化环境,使企业由目前的关注利润表真正向关注资产负债表转移。

(二)建立健全资产信息、价格市场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使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场价值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因此,有效的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是资产减值准则顺利实施的保障。当前,我国的信息和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使资产减值计量的可操作性较差。我国应逐步建立起信息价格市场系统,利用互联网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使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有章可循,减少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公允、客观性,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有清晰的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如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判断,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及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等都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和经营目标进行全面深入了解。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因此,会计理论界和有关部门既要大力宣传和解释新制度、新准则的要点,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又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大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的力度。同时,会计人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注重实践,努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四)要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

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作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因此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应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并且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来实施审计工作,如有必要应当利用专家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尤其注意加强对资产组减值的审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号——资产减值.

[2]李涵,朱学义.资产组减值审计探讨[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8).

[3]薛之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规范与盈余管理的防范[J].财会研究,2006,(5).

作者简介:于小航(1982-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税务学院2006级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苑晓波(1985-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税务学院2006级会计系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猜你喜欢
资产减值完善建议
浅析民事保全和先于执行程序中协助执行人异议
资产减值准则在航运业中的应用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我国消费者冷静期制度的不足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