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困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09-02-18 04:24沈丽娟刁慧艳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2期

沈丽娟 刁慧艳 唐 茜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困境现状,再从助学贷款制度本身不合理、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不理想、银行办理助学贷款成本较高等方面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面临困难的原因,最后从完善助学贷款政策、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公民个人信用查询系统、银校双方密切合作共建助学贷款的双赢机制、大力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体系;困境现状

中图分类号:G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113-02

一、国家助学贷款概念界定

助学贷款的种类主要有这样几种: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1]。其中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力度以及规模是最大的、也是最常见的和普遍使用的。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面向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科学士学位学生发放的,用于帮助这些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并由国家财政给予贴息的助学贷款。概括地说,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二、国家助学贷款困难现状

我国助学贷款自2000年9月在全国全面展开以来,尽管国家、商业银行、学校和学生都做了多方努力,但是由于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各高校贫困生人数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因此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仍不能满足广大贫困生的需求。助学贷款困难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助学贷款规模小、覆盖面窄

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级各类在校生人数达到20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接近1200万人,高校贫困生也在迅速增加。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953万在校生中,贫困生在182万人,与2000年相比较加了40万人,增长率为28.2%,到2004年8月底,我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约240万人(其中特困生160万),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58万,增长率为31%。而实际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人数仅仅占经济困难、需要贷款学生的1/3[2]。

(二)国家助学贷款的额度偏小

助学贷款额度偏小,未能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

(三)国家助学贷款手续繁琐、流程复杂

助学贷款的发放程序一般要经过五、六个环节,一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历时动辄上月,甚至上年。

(四)国家助学贷款存在在本、专科院校分配不均的现象

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本科院校学生助学贷款申请的成功率要高于专科院校,而在本科院校中,国家的高校好一些,省属的高校差一些,对专科院校的贷款情况介绍极少。

三、助学贷款困难的原因

(一)助学贷款制度本身不合理

1.贫困生界定不合理。在贷款学生的界定与选择上,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均按各自制定的标准执行。

2.在还贷方式和还款期限上存在不合理。根据现行政策,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6 年,贷款期限在1 年以上的实行按季结息、分次任意还本的方式归还贷款。这种还款方式有可能使部分学生浪费或闲置了在校期间的还款能力,而相应地增加了毕业后的还贷压力,这种状况一旦与学生的低就业率相结合,那么高违约率的出现也就必然了。

3.缺乏浮动利率定价机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人民币存贷利率尚未市场化,助学贷款利率依照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执行,银行无法按照风险程度而享有一定幅度范围内的利率浮动权,从而使国家助学贷款运行的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失灵,使相应的补偿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供求机制也难以达到合理的协调与配合,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3]。

4.政策倾向性明显。国家助学贷款存在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存在不平衡,尤其是在本、专科院校分配不均。本科院校学生助学贷款申请的成功率要高于专科院校,而在本科院校中,国家的高校好一些,省属的高校差一些。

(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不理想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很不理想:一是“信用档案”起步迟缓,发展状况不尽人意,还不足以支撑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二是社会个人征信体系发展很不平衡且不具权威性;三是网络技术落后,分散的信用信息未能实现共享。这样不仅会导致借贷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逆向选择问题产生,从而造成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成效大打折扣;还会使得商业银行因无从审查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贷款风险加大。

(三)银行办理助学贷款成本较高

1.银行办理助学贷款的显性成本较高。审核贷款申请资料、签订合同、录入银行的核算系统等等都需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助学贷款金额小、笔数多,而相同额度的企业贷款,花费资源只需国家助学贷款的2℅左右。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追讨成本较高。

2.银行办理助学贷款的隐性成本较高。根据新制度经济学派科斯(Ronald H. Coase)、阿尔奇安(Armen Alchian)等人的一些理论[3],交易成本是指交易双方在完成一笔交易的过程中,除生产成本之外的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在助学贷款中的交易成本主要是合约的执行成本,合约的执行成本就表现在大学生信用问题上。信用好,执行成本低,反之,信用差,执行成本就高。无论是选择商业银行或者是政策性银行来发放助学贷款,由于信用障碍均无法克服,其交易成本高昂是必须的。

(四)助学贷款违约率高

大学生的违约行为也是造成助学贷款困难现状的原因之一,大学生违约分为以下几种[4]:

1.由于缺乏时间观念造成违约;

2.因不了解还款信息造成违约;

3.因还款能力不足造成违约;

4.缺乏基本诚信意识造成的恶意违约;

5.利率调整造成的违约。

四、对策分析

(一)完善助学贷款政策

1.科学界定贷款对象。在贷款学生的选择问题上,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常常导致逆向选择的发生。因此,在可供选择的标准上,要从学生自然情况、家庭收入水平、表现情况及学费缴纳情况等四个方面来取舍。在具体界定贷款对象时,可暂时给学生办理缓交学费手续,通过一段时间,进行全方位的考察,防止由于短时间内集中办理贷款,而对贷款者缺乏了解的弊端;也可以在网上公示申贷者的名单,接受广大师生的意见反馈,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贷款对象[5]。

2.采取灵活的还款方式和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助学贷款违约率为什么很低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普遍呈现出多样化和长期化的特点。在这里,我们也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美国的助学贷款还款年限平均在10年以上,韩国为11年,加拿大为15年。在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上,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目前僵化的按月还贷改为按月、季、年还贷,或者允许在贷款期限内一次性还清。在还款期限上,经办银行也要考虑到毕业生的现实困境,结合地区、院校类别和专业前景等情况分别予以延长,甚至可考虑在毕业后10年或15年内还本付息的做法。

3.实行助学贷款证券化,开放学生贷款二级市场。一些国家和地区将教育银行和回收代理公司所持有的学生贷款打包成资产组合,以证券和票据的形式出售给个人或企业投资者,使教育投资在私有资本市场上成为“一种具有潜在投资价值的资产”,而贴息助学贷款因由政府提供“担保”和“保险”,成为“亚金边债券”,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这样有助于增强助学贷款资产的流动性,分散、化解违约风险。

(二)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公民个人信用查询系统

一般认为,对贷款违约学生最具威胁力的是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当前,在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刚建立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功效的情况下,可借鉴国外经验,教育部可以现有的学位证书认定系统为基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专门的学生信用查询系统,并将其与商业银行的个人帐户(信贷)系统和公安部的公民个人身份证系统相连接,充分利用银行、高校、教育、公安以及劳动人事部门的信息网络资源,使其成为金融机构、高校和地方主管部门等按不同权限进行信息交换的平台,以充分掌握借款人的动态信息,降低追贷成本,提高贷款回收率,有效地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

(三)大力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

与国家助学贷款实行的就学地贷款方式相比,生源地助学贷款能够有效地缓解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降低交易成本和防范道德风险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可以到乡镇甚至村,与贷款人的距离最近,最利于办理手续,也能够了解到贷款人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避免合同签订前逆向选择的发生,从而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信贷风险。

(四)平衡校际贷款,统一贷款标准

校际贷款的不平衡是教育资源不平衡的一个表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一直是我国教育上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做好贷款的校际平衡工作意义重大。一方面要保证制度贯彻的一致性,取消“见证人”制度,见证人制度并不能有效地起到增加还款率的作用,还会增加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专科院校的助学贷款额度,尽量做到本专科的贷款批准率水平相当。

参考文献

[1]卢劲松,余勇.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决策与管理,2007,(1).

[2]解凌云,林伟连,鲁钬,程红.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3]杨文升,孙强.发达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4]李美珍.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原因与对策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

[5]赵炳起,李永宁.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现状反思与优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6,(8).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SRT计划项目合同书(项目编号:0709A13,项目名称:南京市大学生助学贷款困难现状调查研究,2007年7月9日立项。)

作者简介:沈丽娟(1986-),女,南京农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