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科研楼的改造及加固

2009-02-18 04:24虞立明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2期
关键词:加层

虞立明 方 英

摘要:文章根据某四层砖混结构科研楼的具体改造内容,经鉴定检测、复核验算,对其实施改造及加固,并提出了几点思考,以供类似的改造、加固工程借鉴。

关键词:鉴定检测;托换;加层;组合砖砌体;抗震加固

中图分类号:TU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160-03

一、工程概况

某单位科研楼系四层十四间砖混结构楼房,内走廊,南北朝向,南临街道,平面形状呈矩形,开间3.6m、3.0m,南面进深6.0m,内走廊宽2.1m,北面进深4.5m,轴线平面尺寸为45.6m×12.6m,底层层高为3.6m,其余层高为3.3m,建筑面积2350m2,建于1987年。

房屋场地地质资料已遗失,现有的设计施工图中也未作任何说明,经补充勘察,其场地主要地基土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层:杂填土,局部淤填土,层厚1.2~1.5m,2层:粘质粉土,层厚3.2~5.8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20 KPa;3层:粉土,层厚2.2~3.8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40 KPa;4层:砂质粘土,层厚5.2~6.8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场地地下水在地面以下0.8~1.0m。

图1 原结构局部平面示意图

二、改造要求

1.因底层沿街需改作大开间营业用房,须拆除底层6、8、10/(A~B)轴横墙及A轴部分纵墙。

2.因科研用房不足,须将房屋加一层,其加层平面布局不变,层高为3.3m,钢筋混凝土现浇坡屋面。

3.根据房屋具体改造情况,对房屋作复核验算,对不符合要求的构件作加固处理,并对其做抗震加固处理。

三、鉴定检测

1.现场查勘:开挖检查未发现房屋基础存在明显老化、腐蚀、酥碎、开裂、折断等不良情况;未发现房屋上部结构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裂缝、变形及主体结构主要承重构件,如承重墙体、带壁砖柱、钢筋混凝土梁、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等结构性异常情况;房屋目前使用情况正常。

2.现场检测:根据国标《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2000,采用回弹法测得其承重墙体、带壁砖柱砌筑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一层为2.8MPa、二层2.1 MPa、三层2.3 MPa、四层1.8MPa,其砌筑砂浆抗压强度不符合原设计要求;根据行标《回弹法评定烧结普通砖强度等级的方法》JC/T796-1999,采用回弹法测得其承重墙体、带壁砖柱砖强度等级为一、二、三层为MU15、四层为MU10,其砖强度等级符合原设计要求;根据协标《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88,采用钻芯法测得其钢筋混凝土基础混凝土抗压强度在17.4~25. 7MPa,其基础混凝土抗压强度基本符合原设计要求;根据协标《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88,采用钻芯法测得其钢筋混凝土梁混凝土抗压强度在19.2~24. 8MPa,其梁混凝土抗压强度符合原设计要求。

3.复核验算:为分析房屋原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梁、墙体及带壁砖柱的承载力,根据其平面、竖向布置、构件实际尺寸、配置钢筋情况及现场检测结果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梁混凝土强度等级取C18,墙体及带壁砖柱砌筑砂浆强度等级、砖强度等级取MU10;并按照现行设计规范,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结构计算软件进行复核验算,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抗弯承载力满足要求;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抗剪承载力满足要求;墙体及带壁砖柱受压承载力满足要求,其高厚比满足现行设计规范要求。

4.鉴定结论:经现场查勘、检测、复核验算,未发现房屋基础存在明显老化、腐蚀、酥碎、开裂、折断等不良情况;未发现房屋上部结构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裂缝、变形;且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抗弯承载力满足要求。未发现房屋主体结构主结构性异常情况;且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抗剪承载力满足要求,墙体及带壁砖柱受压承载力满足要求,其高厚比满足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根据国标《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原房屋地基基础安全性等级评定为Au级,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等级评定为Au级,围护系统承重部分安全性等级评定为Au级,综合评定原房屋安全性等级评定为Asu级,即其安全性符合本标准对Asu级的要求,不影响整体承载。

四、改造及加固

1.拆墙托换:房屋南面临街,底层沿街需改作大开间营业用房,须拆除底层6、8、10/(A~B)轴横墙及A轴门面部分纵墙。为此,须对底层6、8、10/(A~B)轴横墙托换,其托换方式采用墙两端贴钢筋混凝土柱、墙两侧贴钢筋混凝土梁的做法,贴梁的混凝土通过砖缝、拉结洞和砖墙咬合而共同工作,贴梁主筋伸入两端贴柱而锚固,贴柱下端锚固于基础内,中部与墙体拉结,上部与圈梁连接,贴柱、贴梁起作用后,方能拆除墙体,详见图2:托换、加固结构局部平面示意图及图3:托换梁详图;底层A轴门面部分纵墙拆除至圈梁底,圈梁兼作承重梁使用,经验算其抗弯、抗剪承载力不满足要求,采用粘贴碳纤维作加固处理。

图2托换、加固结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3 托换梁详图

拖换梁混凝土强度等级100%进拆除下部墙体

2.加层改造:因科研用房不足,须将房屋加一层,其加层平面布局不变,层高为3.3m,墙体采用轻质材料混凝土砌块,钢筋混凝土现浇坡屋面。加层平面示意图详见图4:加层结构局部平面示意图,为加强新老房屋接合部位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并使加层房屋的荷载安全均匀地传递给下部结构直至基础地基,在原房屋屋面上增设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240mm×300mm),对上作为加层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扁柱(550mm×240mm)的下端支座,对下与原房屋构件及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整体浇筑在一起。

图4加层结构局部平面示意图

3.带壁砖柱加固:房屋增加一层,荷载也相应增加,复核验算结果如下:房屋已使用近二十年,地基土承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可提高20%,根据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复核验算,其基础承载力仍满足要求,不必作加固处理;另外,其基础持力层下部土强度高于上层,也不必验算下卧层。上部结构除A、B轴带壁砖柱受压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外,其余均满足要求。

4.抗震加固:按图2:加固结构局部平面示意图作抗震加固,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240mm×240mm),构造柱下部端锚固于基础内,上部与墙体拉结,同圈梁连接,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提高房屋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和抗震性能。

五、改造加固效果

房屋自改造、加固两年来,其沉降观测表明:房屋地基基础沉降速率在0.0851~0.1569mm/d之间,在行标《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有关稳定的规定限值内,其沉降稳定,且无明显不均匀沉降;房屋上部结构未发现开裂等异常情况,且使用情况正常。

六、几点思考

1.房屋的改造、加固工作是应其遵循固有内在的工作程序和改造、加固的原则,因此只有做到科学组织,认

真鉴定检测,精心设计计算,周密施工,才能确保改造、加固工程的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

2.原有房屋经过多年使用,必须做好原有房屋的技术鉴定检测工作。经现场鉴定检测,能明确房屋主要承重构件的实际材料强度、截面尺寸、钢筋配置、损坏程度等情况,为复核验算提供技术数据;通过复核验算原有房屋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承载能力,从而确定原有房屋的安全性或可靠性等级,为其改造、加固提供技术依据。

3.根据原有房屋的安全性或可靠性等级,结合其改造内容,论证其改造的可行性,确定改造方案,并对其重新计算,对因改造而引起的不满足要求的结构构件必需做加固处理。

4.房屋的加层不仅要考虑充分发挥原有结构的承载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新加结构与原有结构的整体性问题,重点处理好新旧结构的受力、连接的协调工作。

5.房屋的加固应采取受力、传力明确,结构合理,构造措施得当,施工方便的设计方案,因加固增设的构件与原有房屋构件应有可靠的锚固和拉结措施,确保其共同工作。

6.重视房屋的抗震加固,在抗震设防区未作抗震设防的房屋,在其改造、加固时应按行标《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对其作抗震加固,以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作者简介:虞立明(1968- ),男,浙江人,杭州房屋加固工程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加层
钢结构加层方法的研究
浅析房顶建筑工程技术
既有建筑顶部钢结构加层的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对房顶建筑工程加层施工技术的探讨
建筑工程加层施工技术
地震区加层房屋鉴定与设计思路的研究与讨论
房顶加层工程应用轻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某大厦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加层方案分析
温岭国际大酒店加层加固设计
浅谈既有建筑物加层方法选择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