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2009-03-03 10:01张素兰李景龙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法内蒙古教学质量

张素兰 李景龙

感谢《内蒙古教育》杂志给予的厚爱与支持。能够在这里开办一个栏目,尤其是在“名师教法”专栏里撰写文章,这是一个荣幸之至的事情。我们愿将自己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家乡的老师们一起分享。

1986年,我们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就开始着手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后来才知道,有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也同时进行这一研究,并把这一学问称为“学习学”。教为学服务,这在当今已经成为一个被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我们的研究也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进行的。1996年10月,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在天津召开,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我们发言的视角与观点让与会者眼前一亮。当时,我们感到,自己为家乡内蒙古赢得了荣誉。次年,我们按照高科技人才从赤峰调入天津,从而有机会师从学习教育专家郑秉洳教授(原南开大学校长助理)。

有人说,学习科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存在着“京津沪三大学派”。“京派”开启先河,着力于学法指导;“沪派”推波助澜,拓展至学习指导;“津派”的发展,把学习科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再次延展提高,进而发育出学习教育。郑秉洳教授就是学习教育的首倡者,也是身体力行的指导者和实践者。从学法指导到学习指导再到学习教育,有人把这一进程称之为“三级跳”。

用了上述篇幅娓娓道来,要想说明的是,我们所进行的合学教育是学习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所倡导的“动车组”模型有着来自学习教育的文化基因。

学习教育,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合学教育,是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教育。把这样的追求体现在教学上,其核心要义就是把课堂变成学堂而不再是讲堂,就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来津后十一年的实践证明,我们找到了一条变革的途径。通过这条途径,我们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轻了课业负担,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同步减轻了教师负担,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这使得我们的说明有了来自实践的素材与底蕴。

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能力是练会的,不是看会的。在长达十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之所以选择并坚持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是因为我们坚信学习是学生的天性,合作是他们的意愿。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之一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十一年来的一贯成功,让我们为自己的探索而陶醉其中。在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跋涉中,我们坚信通过自己的前期探路,会让成千上万的后来者不再艰辛。

猜你喜欢
学法内蒙古教学质量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