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问题情景教学的研究

2009-03-03 10:01杨改萍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建构信息技术过程

杨改萍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在一开始就明确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应成为计算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必须了解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必须掌握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解放学生的学习。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和理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

1.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影响

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将塑造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教师必须首先明白技术对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挑战,才可能设计出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

2.信息技术课的课堂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也必须是多样化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过程。

3.建构理论中的问题——情境学习

问题情境教学法又称“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解决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它以问题导入新课,又以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教学,并通过解决问题来串联知识技能和方法,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设置问题要遵循启发性原则——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目的性原则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性原则——问题的设置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适应性原则——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层次性原则——问题的设置应当是循序渐进的;新异性原则——问题的设置要有新鲜感、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我们需要明确,教学不等于问题“满堂飞”,因为学生的学习和思维都是基于情景的,问题若被置于正在进行的活动情景中,就能被最为有效的解决。另外,还要求学生也增强问题意识,既乐于钻研和探讨教师和教材中设置的现成问题,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进入自主的学习状态。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解放学生的学习

1.在实践中生趣,在兴趣中延伸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同时教师一定要在兴趣中延伸,鼓励学生去尝试,尝试的主要形式有“五个一”,即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

采用尝试成功教学法,教师对学生尝试中的思维方向和可能产生的问题要有预测和对策,要肯定学生敢于尝试的欲望意识,并重视尝试过程的积极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在情景中“赛”,在交流中“跑”

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极好的信息技术课设计:

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画图》一节,创设了这样的开场白:老师问:“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公园呢?”

有的学生说:“杭州湿地公园”

有的学生说:“苏州公园。”

有的学生说:“北京香山公园。”

老师问:“那里好玩吗?你们喜欢吗?”大部分学生说:“特别好玩。”

老师又说:“那我们每位同学在电脑里建一个春游乐园,看谁的乐园最吸引人,老师和同学们就去谁的乐园春游,好吗?”

比赛进行得很顺利,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问题。这样学生在良好的情景中认真学习,在下面一环一环的实际研究中,学生一直是主动参与问题——在情景中学习的。小结如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3)合作学习,组员互评。

(4)建构知识,师生共评。

(5)拓展运用,反思创新。

3.在团结中“帮”,在互助中相“长”

上面的第3点,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集体合作。

在现代教学中,信息由单向交流扩展到双向交流以至于多向交流。因此让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我们必须引入合作讨论的机制。

小组合作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更加广泛、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的讨论:一要消除学生的顾虑,创设友好的气氛;二要选好讨论题,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展开讨论;三要针对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和共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思路、启迪方法,合理地设置认识的阶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讨论解决疑难。

4.在参与中“学”,在学中“参与”

现代认知学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既要遵循思维规律组织教学,还必须把认知规律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以最迅速有效的方式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1)参与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2)参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3)参与讨论和创新。

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并不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要创新”,而应进行适时的引导。要相信,学生创新的潜力是惊人的。当老师帮助学生找到了创新的契机,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蓬勃而出,创新行为就会迅速体现。

(4)参与展示。

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

(5)参与评价。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参与评价,学生更要参与评价,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这一教学宗旨。

猜你喜欢
建构信息技术过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