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教学价值的“点”

2009-03-03 10:01曾扬明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价值课文教材

曾扬明

一篇课文还未进入教材之前,它只能作为人们阅读的一般性材料,阅读的主体主要是从中获取信息,或是休闲,或是获取一般性知识,即所谓的原生价值。一旦经过编者改编,进入教材后,它就增值了,除了原生价值外,还具有一种教学价值,即它是如何传播信息的,通俗地说就是作者的言语智慧。那么如何挖掘一篇课文教学价值的点呢?下面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从教材的原生价值到服务课堂的教学价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的原生价值:学生阅读获得了什么?

必须明确,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必须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那么怎么统一呢?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从显性的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来看,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处在语文教学的前台,而教学价值处在教学的后台。但是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取向来看,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则处在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而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则是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服务的,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铺路、搭桥的。

如何用好教材的原生价值呢?在我们常态课的教学中,一般会有学生预习或让学生初读课文的环节。这个阶段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师生对话,意味着教学价值的环节还未实质性的体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阶段,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文中的一般信息,为真正实现教学价值打好基础。《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我们要学生获取哪些信息呢?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

1.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课文哪些词语是第一次见到的?

4.课文中描述春节风俗的画面,你觉得哪个更有趣?

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获取一般读者要获取的信息。但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价值点”。我们的重点是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外,再继续追问:如,北京的春节为何会给我们这么深的印象?它是如何描述的?这就牵涉到语言信息的处理,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教材的信息处理价值实际上就是语文教材的语文智能价值。教材语言信息处理价值的实现,才是学习主体语文智能的发展。

二、教材的教学价值:我们可教些什么?

语文智能价值的体现,应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落实在课堂中,最终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价值的发掘正体现这一点。那么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我们可教什么呢?只要每个老师认真读读课文,就可以罗列下面几个可以学习的知识点:

1.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

2.体会老舍作品语言的魅力。

3.文章表达时运用的比喻手法。

4.联系背景,抓住文眼,“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

5.写民间风俗的散文如何锤炼语言。

6.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具体。

7.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8.如何写作详略得当。

9.抓住描述春节吃团圆饭的略写之外,结合学生自己生活进行练笔。

可见,这课的教学价值是十分丰富的,它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空间。但我们不能将教材的所有教学价值全部包揽解决,也不能想到什么教什么,什么好教教什么,那如何确定呢?笔者以为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选择适当的“价值点”进行价值定位。至于非定位的“价值点”,可以作为辅助价值略作提示留给学生自学。笔者以为,至少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信息。

(一)从课后思考练习发掘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课后思考练习”是编者独具匠心,将多个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综合练习:一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及表达方式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三是注重课内外结合及读写结合,从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思考练习题内容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全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如果我们把思考练习题融入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去解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就一定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思考练习提示我们可教什么呢?

1.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简析: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贯穿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有可能能抓住课文详写的部份来体会为何要详写。

2.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简析:让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3.练笔。找出小孩子过春节的部份,联系实际,写自己感兴趣的一部份,看看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简析:联系生活,依学生自主选择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感受民间风俗。

4.对比阅读(课文附了两篇小短文,引导学生和课文作对读,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简析:引导学生对比读,一是训练浏览能力,二是感受表达方法。

(二)从单元导读发掘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编有导读,为其单元教学内容及单元教学取向作了提示。这个单元导读中不仅介绍了此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课文特色,最主要的还隐含着这单元的教学内容。导读中这样提到:学习本组课文,了解课文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风俗的?还可以结合课文学习写作方法,选择一个兴趣进行调查。从导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组课文的教学价值,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从学段目标看教材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阐述一共有11条,依据这单元的教材特点,以下几条是很重要的: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课标里面所提的学段目标,应是我们读教材时捕捉有价值信息的依据。我们依此来找准教学的“价值点”,才能符合课标的学段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因此,笔者以为这篇课文中有以下有教学价值的信息:

1.读清课文的内容,找准课文的写作顺序(腊八——除夕——初一——元宵)。

2.朗读,透过语言感受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风俗。

3.重点读详写的部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4.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数量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

(3)“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从句这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

5.浏览课后阅读材料或进行拓展性阅读。

综上所述,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在哪里,也就意味着教什么的问题。依据课标,扣住教材,服从学生需要,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寻找科学的教学手段,才有利于我们在课堂上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价值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