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挑战:向前走?往后退?

2009-03-06 05:18
就业与保障 2009年1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民工经济

本刊记者

触摸金融危机下岁末年初的心情,有着别样的感受。

又一年了,心里总希望对过去的日子做个小结,做个告别;

又一年了,新的希望又升腾在每个人的心中。

现实的问题是,

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下不同媒体透露的一波又一波看上去并不乐观的消息,

身陷其中的人们是否做好了“防震”的准备?

就业形势确实有些严峻了

早在2008年的11月初,正在福州一家鞋厂打工的林斌娣,就接到了父亲的一个电话,说广东那边因为最近生意不好做,一些工厂停工了。他们所在的鞋帽加工厂也让员工提前回家了。接到这个电话后,林斌娣可是担忧了:因为他的父母都在广东这家鞋帽加工厂打工,如果现在起就没活干,明年他家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林斌娣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情况已经显现。2008年末,一向稳定的就业形势,已经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其中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在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谋生农民工提前踏上了返乡之路。

据权威部门估算,返乡的农民工大约占外出农民工的5%,如果以1.3亿外出农民工的总量计算,也就是说2009年,大约有650万返乡农民工面临再就业问题。 同时,2009年将有高达610万的大学毕业生作为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进入劳动力市场。

在这两个庞大的就业群体之外,还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2009年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显而易见。

事实上,这种严峻的态势在2008年就开始显现。自2008年初以来,我国连续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地震灾害、严重洪涝灾害等影响,造成一批企业停产、停业和个体工商户歇业。

进入10月份后,就业领域更是发出一些值得警惕的信号,根据各地劳动力市场反馈的信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岗位流失严重。

12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指出: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

可以预见,随着金融危机蔓延,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一些企业遭遇的困难将更加突出,加上中国经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对就业造成的冲击已经成为一种存在的事实。

积极就业创业不仅仅是政府需要关注的事情

针对庞大的农民工大军,国务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即召开常务会议,具体部署了农民工就业问题。要求要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扶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等。

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事实上,为了稳定就业局势,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有了新的突破。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1月17日就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将已在用工地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另外,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除了失业保险金和就业服务这两个方面以外,还可以用于社保补贴和其他岗位补贴等。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提供更多公益性岗位,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等。这些措施为正在苦熬就业“寒冬”的求职者带来丝丝暖意。

但是,在和这些就业人群的接触中,我们还是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就业之路的艰难。

河南省通许县人小陈,是福州大学一名大四学生,2009年即将毕业走向社会。他告诉记者,从2008年11月起,他和同学就开始有意识地找工作了,可是风尘仆仆地参加了五次招聘会,都无功而返。

“11月刚开始找工作,就想着去大城市找机会。”他先后往邻近的杭州、上海跑了三次招聘会,“每次都是人挤人,发现求职的人特别多。好的单位就招三四个人,可是展台前简历都堆成了山。我把简历放进去,根本没机会和招聘人员交流,应聘结果也是可想而知。”大城市碰壁后,小陈决定务实一点,回到河南开封找工作,往人才市场跑了一次,参加了一次高校招聘会,可是发现工作还是不好找。面试了几家企业,在待遇和工作环境方面,都觉得不太理想。小陈说:“这才发现,今年的岗位少、找工作的人多。不光是我们毕业生,许多社会人员也面临着再就业的问题。本来我期望的月工资在2000多元。可是现在我觉得有1000元以上就很不错了。”

共渡就业难关,需要政府出台积极的政策措施,而对于屡屡碰壁的求职者是否也该思考一些新的方向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高校毕业生不能仅仅寄希望于“等、靠、要”就业岗位,而是要善于走出一条新路,更多地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福建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钟兴言认为,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要调整求职观念,可以考虑创业或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等途径。一味地等待参加“考公”或在大城市求职,很多机会就很容易丧失。

记者接触的四川农民工老徐,原来就很熟悉地里的农活。他说,现在政府给予农业生产大量补贴,基本不用交纳什么税费,让他对重新返乡种地充满希望。他认为,靠自己的双手在地里刨食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四万亿的民生大餐香色诱人

在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的不利影响,我国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并出台了十项措施。其中改善民生被放在相当突出的位置,国家将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集中解决民生等领域的历史欠帐,百姓将可以从中看到实际的效果。

四万亿元人民币究竟有多重?许多人恐怕都想象不出来。人们将从哪里入手品味到这一大餐?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促进就业,无疑成为2009年政府面临的民生最大考题。围绕这一考题,相应的政策正在向这一方向倾斜。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为了节约开支,减少成本,纷纷裁员。尤其一些出口加工型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扩大内需及加大相关行业的投资,才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增加更多就业机会。

为扩大就业,国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例如,统筹城乡就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宏观调控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牢牢抓住增加普通百姓收入这个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关键点。所以,进一步加大力度,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出口企业尽快转型,防止出现大面积出口企业倒闭,成了稳定就业、扩大就业,确保居民收入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加上一批重点大型项目开工启动,例如铁路建设重点项目等,拉动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能够为就业创造条件。同时,这四万亿还将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及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方面,让百姓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国家四万亿的投入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增强国人战胜危机的信心。

未来的路是否可以大步向前?

金融危机不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切实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就业难了、市场上打折的商品多了、资产缩水了,甚至有的单位员工收入也减少了。记者在位于闽西山区的大田县采访时,一家五金店的老板就感慨:这个金融危机怎么也会影响到我们这个小县城,我现在的店铺生意一下子就没了。

这就是现实。“美国一感冒,全球都吃药” 金融海啸一起,地球村的每一个村民都有可能波及。它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心态。

小陈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学经济的,对于今年的就业形势,我们还是要辩证地看待。我认为,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也一定最强。过不了多久,相信我们就能走出阴影,继续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我们就业的影响也只是暂时的,今后的就业环境一定还会好起来。”小陈的一位同学也表示:“这次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正好给了我们一次磨练的机会,更让我们知道工作来之不易,培养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我们对未来的经济有信心,现在的磨练有可能让我们受益终生。”

智联招聘网在日前所做的一项“金融危机下的职场人”的调查显示,有八成的白领对所在行业有信心。他们认为,“过冬”未必是纯粹的坏事情,当全球经济发展过热的时候,金融危机的来临也警醒了一些低着头只顾朝钱跑的人。危机让人们放慢脚步进行反思。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份子,中国受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在所难免,职场人在危机面前如何应对才是最关键的。温家宝总理说过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金融危机下大家更应该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来面对。同时,在“过冬”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综合能力冷静思考和分析,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紧修炼内功。对于企业而言,也不失为一个优化组合团队,并让团队修炼内功的机会。春天来时,肯定会迎来更强的战斗能力。

一个可喜的现实是,金融危机“发酵”影响中国,但百姓的信心没有受挫。在这“寒冬”里,一时的裹足不前并不代表对来春的向往。套用一句老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朝前走去,不管是向左还是向右!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农民工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