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背后,中国老百姓的呼声

2009-03-06 05:18
就业与保障 2009年1期
关键词:老百姓

颜 穑

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措施一公布,

一些地方政府、企业便闻风而动了,

在实施细则未出台之前,

大伙们都抢着去争一杯羹。

在2008年11月份的一期《焦点访谈》中,

笔者看到了掌管投资大权的国家发改委门前“人头攒动”的情景,

心里有点隐隐的担忧。

国务院常务会议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定位于

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

这些都是确保中国安全渡过经济难关并长治久安的全局之举,

以及弥补之前在民生问题上的历史债务,这笔钱如何花,

怎么花,如何真正让老百姓有“切实体验到实惠”的感觉,

我们是不是该去听听,老百姓怎么说的呢?

城乡居民收入何时才能切实提高?

在关于“四万亿”的网络调查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成为民意调查的首选。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它反映了老百姓的呼声和心愿。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历史性的改善,这是任何一个人都要承认的。但是,改善的程度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仍有大量的民计民生问题迫切需要更好地解决。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08年年初,有一项上海“两会”的提案让市民们振奋了很久——上海市政协委员刑普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提案——《建议研究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分享财务收入高增长的提案》。很多人看见标题也许要笑了,这不是要求“天下掉馅饼吗?”也有人要说了,每人发1000元干吗?又不是发十万,这笔钱还不如留着国家建设。

出台这则新闻时,恰逢国家统计局出台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据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最新统计,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其中,油脂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1.2%,猪肉价格上涨58.8%。

笔者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虽说“80后”无法亲历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但有一句话却是从小听到大——“工资老是赶不上物价水平”。工资涨了一百块,乍一看日子是要好过点了,但接下来猪肉涨价了,蔬菜涨价了,副食品涨价了,水电费涨价了,药品涨价了……去街头随便抓个人问问,大家都会说,涨工资不会带来更多的安全感,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有经验了,涨工资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钱袋子还得捂更紧点,不小心一松手,钱就不够用了。

刑普的提案,恰恰就是点中了一道穴——如何让民众们都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高速增长的CPI让我们的购买力在减弱,甚至连购买欲望也会减弱。面对以每年不低于20%高速增长的国家财政收入,面对高成本时代的来临,这份提案来得十分及时,民众是欢迎的,期待的。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就是一个直接和真切。有句老话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直接不真切?买东西、看病、孩子入托、上学、结婚、就业、出行、交煤水电费……哪一样不直接不真切?日前有条新闻说,4万亿元刺激经济举措出台后,国家发改委“门庭若市”,很多地区、部门、单位都来盼望着能“要钱”回去,人们戏称之为“跑部进京”。比起这“跑部”,普通老百姓们更关心自家的日子能否“跑步”前进。

房子何时能买得起?

2008年年末,房价似乎跌到了一部分人的“承受范围”。2008年12月,在一家通讯公司任职中层管理的刘小姐在福州市区买了一套78平米的商品房。买房后的第二天,刘小姐出门上班就改坐公交车了。对于月收入过万的白领来说,供一套房子尚且如此,那普通工薪阶层又如何?而且,这房价,还是跌了有一定幅度的。普通工薪阶层必定能够想象,未来的房价如果再度攀升,他们将是一辈子也买不起了。

在政府的4万亿里,提到了“加快建设性保障性安居工程”。许多老百姓看了是很不以为然,每年各级政府都在兴建“经济适用房”,真正能享受的比例又是多少呢?有市民打比方说,有两个家庭,家庭月收入相差1000元,假如收入少的那一方申请到了经济适用房,那么两家生活水平必然发生了逆转,申请到经济适用房的那一方从此过上了稍微舒坦点的日子,而没有申请到的那一方依然买不起房。可见,在中国,需要经济适用房的“收入跨度”是多么地巨大。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下调房价。

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早在股票开始下跌的时候,各级政府的“救房市”方案都已经在酝酿了,但问题是中国大城市哪怕今天已经缩水的房价依然太高。无数的升斗市民,就是把一生的工资都押进去也不够买一套中等的居室。房地产商大喊亏本恐也不都是假话。那么问题、出路在哪里呢?当然只有让比开发商还铁定谋取暴利的地方政府让利。政府垄断建设用地,以农地价格征用农民土地,然后以商业用地价格出售,转手之间,暴利无穷。美其名曰这是70年土地使用权的一次转让费。有网友建议把这个费用按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改为征收土地使用增值税。总之把这笔费用分摊成70年。土地以征地价格转让,新建成的不包含土地增值价格的住房加收70年土地增值税,把利息计上也无妨。这样开发商和购房者肯定是皆大欢喜。政府要套现也不妨以这项税收为抵押去向银行贷款。

总而言之,四万亿里,如果能有相当一部分能补贴老百姓买房,那必定不仅是解决了一大民生问题,又扩大了内需,只是不知道,何时能够实现。

医改何时动真格?

依然是2008年末,广西一位平凡的老奶奶撒手人寰了。在大家悲痛万分之际,医院的清单让亲人们心寒,一天5000多元的医药费,总共花了几十万,依然没有挽回老人的生命。这算是个有点家底的家庭,作为老人的子女,钱花光了,责任也尽到了,心安了。不敢想象,如果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情况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的医改自1978年破题之后,历经三个阶段,30年时间。进入强调公益、改善民生新阶段的第三阶段,也已经有5个年头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饱受看病难、看病贵之苦的民众早已经等不住了。

有人说,关于医改的措施是看不见的牛肉。截至2008年12月31日,新医改方案还是迟迟不能说出具体出台时间,一个“力争”,一个“最快”,都不是确定时间,都存有很大变数,老百姓们已经腻味了。殊不知这样做,使民众经受着无限期等待之苦,那些急于想从新医改方案获得实惠的民众,更是承受着不可言状的煎熬。而医改,只要继续维护既得利益阶层的医卫福利大餐,只要继续把老百姓的真知灼见与苍生民意排除在医改方案之外,继续不将十多亿普通职工和农民的就医难问题放在医改的内核位置,那么,它的成功希望就几乎为零。不仅如此,我们必须从体制的深处去深究,公民卫生健康的不公平的所有历史与现实的成因,比如干部占有八成的医卫公共资源,比如众多老百姓看不起病,可是公费者却可以百分百地报销,甚至可以因病赚回一笔昧着良心的外快。

有网友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医疗保险覆盖面之窄,报销水平之低,实在让中国无颜面对世界。虽然这样的措辞较为尖锐,但其中饱含着的期待却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中国人银行里的钱之所以不取出来用,就是为了“攒钱养老,攒钱防病”,如果国家能让人民在这方面的后顾之忧少了,肯拿出来消费的钱自然就会多,而扩大内需,似乎又容易了一层。

链接:十条四万亿救市计划:

1.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4.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7.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

8.加快城乡居民收入。

9.全面实施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

10.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猜你喜欢
老百姓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老百姓赶上了好年头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常存“扶一把老百姓”的为民情怀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老百姓才有好日子
老百姓的微笑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老百姓就是咱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