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寒冬下的选择

2009-03-06 05:18蒋静希
就业与保障 2009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蒋静希

2009年的“就业危机”

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提前引爆,

已经经历了多年严峻就业形势考验的天之骄子们,

在新的挑战面前有哪些所思所想呢?

本刊记者带着这样一个话题走进他们,

记录下点点滴滴以图共同探讨。

从一堂创业课开始

时间倒回2008年的12月20日,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的一间阶梯教室里,一位中年男人在讲台上激情洋溢地做着演讲。这位中年男人名叫章新宇,是一家投资公司的总经理。这天来到这里,是受某社团的委托,给将要毕业的大学生们开一堂创业课。

“你是想创业还是想直接就业?”章新宇在一开始就问了这么一句,底下的同学开始窃窃私语,但是很少有直接作答的。本来预计在两分钟之内就可以收上来的问卷,到了五六分钟的时间才完成,但是章新宇没有着急,他耐心地等着同学们做完。章新宇后来说:“以前我也有过类似的讲座,但是前些年问卷收得都比较快,今年是慢了很多。”探究其原因,章新宇接着说到,“可能是今年的就业形势吧,同学们考虑的时间会比较长。”

一堂创业课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丰富而生动的创业例子,再加上章新宇自身的实践经历,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

课一结束,同学们议论纷纷地走出教室,大部分人对此次讲座还是挺满意的,“章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经验,对我们以后的创业会有很大帮助。”其中也有很多人认为,这种创业课程只能当作“兴趣”来听听,并不切合自身实际。

大学生的创业梦

“大学生里面,几乎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自己做老板。”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创业梦。福建工程学院的李会成说:“大三以前学校里经常组织社会实践,有些时候我们也会去那些大公司、大企业参观,那时我就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有这么一家大公司。”但是,繁琐的学业以及严峻的现实让很多人不得不重新去审视自己的创业梦。

通过调查我们也得知,2009届的大学毕业生们平常根本就很少去想什么创业的事,他们只想顺利毕业,然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来养活自己。

也会有人去听一些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但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老师讲得很平淡,并不像搞传销的讲员那样激情澎湃,能让人焕发出高涨的创富热情。所以,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梦也就随着时间渐渐地淡忘了。

创业需要一个好的就业环境

2008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的第十年。盲目的扩招导致就业困难的加剧,而人数屡创新高的大学毕业生也很难融入社会。“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在这样一个危机年景下,难以下咽的扩招苦果,时刻困扰着政府和高校。

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干脆将目光瞅向了做“小生意”。像福建师范大学的陈秉振所说的那样,“大企业我们是不行,但是可以摆个小摊啊,经营一些小生意,像在我们的师大学生街那里卖点烧烤,一个月挣得都比上班多得多,而且时间也比较自由。”有些专家也指出,这种其实不算是创业,它也归属于就业的一种,不过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开始转变,更加务实。但是也有些人觉得摆个小摊没有多少成就感,毕竟受了十几年的素质教育,即便创业也要发挥自己的所学,做些体面点的事情。

2008年7月份从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毕业的周炜,目前是博瑞教育的总经理。在大学期间,周炜就尝试着做些和这方面有关的兼职。四年来,他积攒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再加上亲朋好友的帮助,终于在2008年成立了这个教育机构。博瑞教育主要是给一些中学生提供课程培训,以及给那些大学生们提供兼职平台,旗下还有一家泊瑞特珠宝有限公司。半年来,博瑞教育发展得不错。但是,周炜也说到,“每天忙得要死,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周六周末也没有时间去玩。”整天为了工作四处奔忙,虽然累点,但是周炜觉得充实体面,起码是一个总经理,名片拿给人家也有气派。“刚开始创业,是挺困难的,再过一段时间,公司上了轨道,会好点儿。现在,退休的父母从老家来到福州,专门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所以减去了很多麻烦。”

但是,像周炜这样成功的并不多。同样是学心理学的,黄治平则远没有那么幸运。大学毕业之后,家境富裕的他不需要为资金发愁,但是,社会经验不足的他一上来就选择了装潢这一行当。不幸的是,遇到了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开始不景气,黄治平说道:“不仅如此,我现在才摸准路子,原来想搞装潢挺有前途的,但是刚步入社会的我,缺乏社会经验和人际网络,人家就不会把事情交给一个新的公司去做。”所以没有半年的时间,公司就只好关门大吉了。现在的黄治平到了上海的一家公司,“上海是一个大都市,有很多机遇,工作的同时顺便也能学习一些比较实际的经验,我还想再开一家自己的公司。”

因人而异的选择

大学生目前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毕业后是继续读研深造,还是直接迈入社会?迈入社会后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先就业还是先创业?

就业可以做公务员,到企事业单位。但是,很多人对一年“惨”比一年的公务员考试已经不再抱多大希望。对于目前这种状况,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的困难户,一些舆论甚至指出,大学毕业生已经被迫面临大规模的“下乡运动”。从城市“迁徙”到农村、到基层,就业“民工化”的现实困境让很多人“束手无策”。

如果是创业,就面临着是直接创业,还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创业。这两种创业方式各有优势。没有工作经验的创业叫直接创业或是原发创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创业叫后发创业。从创业成功概率来看,大学毕业直接创业的初次创业成功率不是很高,但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其一生的创业成功概率是很高的;而从理论统计来看后发创业者,毕业工作五到八年后的初次创业成功概率比较高,但这五到八年是他最宝贵的创业时机,这时他用于职场却不是创业,这点比较可惜。

究竟是创业还是就业,还要因人而异。就像一些人,如果适合去搞研究,考研深造比较好。而对于媒体上曾热炒过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大学期间就有一些青年创业基金,可以提供给大学生进行创业。大学毕业之后,社会上也会有一些鼓励创业的政策和平台。虽然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很想自己做老板,但是能够落实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为什么呢?“我们出去,什么都没有,自己生存都保证不了,怎么去创业?”

“我们想先出去找工作,把自己养活了,然后再想创业的事。如果创业不成功,时间和精力都会浪费掉,既害了自己,也牵连到父母亲朋。”

谈到创业,一些人则说“因人而异。创业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资本、人际网络、社会阅历,还得有勇气、魄力和独到的眼光”。当就业能力都出现问题,创业岂不就等于是天方夜谭?就连本来大有作为的职业教育也日渐颓靡,问题不断。因此,被就业困境束缚住的大学毕业生们,已经鲜少再有那样激情澎湃的创业热情了。

在变化的世界里生存与发展

“不管一个人现在的状况如何,将来都可能要走上创业的道路,因为世界变化得太快了,创业之路才是根本的出路。”如果生存没有问题,大部分人都可以直接走上创业的道路,因而不必去等待,当然,如果生存都成问题的话,还是先就业再创业的好。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你有点钱,有机会,就去创业;没有就去就业,积累经验,再出来创业也是行的。”

通过访问调查我们也得知,大多数人还是想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再去解决发展问题。“但是,就业也是要为创业铺路的。”一位同学说道。

所以,“先就业,选择你最有可能创业的项目,先在那里打工,了解该行业的市场和规则,然后再决定创不创业。”因为,“就算你很有钱,开了一家公司。你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人事管理、成本核算、税收政策、企业文化等等的事情吗?”李嘉诚的儿子都要从基层做起,原因很简单,就是积累经验。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创业还是就业,就要看你面临的时机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从一些现实状况看到,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在创业方面存在着很多误区。不少人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的想法与概念上。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们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还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营销手段组合等重要环节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现在投资人看的是创业者计划中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而这些,绝不是凭三言两语或者一个主意就能让人家心甘情愿掏钱的。真正能引发投资人兴趣的,并不是什么“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一般,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因此,大学生思考仍应继续,创业不能只凭热情。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再创业”是当今寻求自身发展的一条较好出路。毕竟,创业是有风险的,就业则是相对安全的,但是,创业又是主动的,就业则是被动的。社会正处在飞速变化的时代,没有安排好的未来等待着莘莘学子,唯一可以预知的就是激烈的严酷的竞争。

不是结尾的结尾

目前,我国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人们也曾多次地强调“就业是为了更好地创业,创业也为就业提供了机会,当条件成熟时,再去创业,这样,可少走很多弯路”。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再加上公共机关要减员增效,难以再提供充分有效的就业机会,所以一些专家称“通过科学创业来解决就业的问题无疑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办法。”一个人创业可以吸引若干个人的参与。创业成功就可以解决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如果社会上形成创业的气候,将大大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

而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当前政策营造的宽松和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从现实和自身的条件出发,做好参与就业竞争和科学创业的各种准备。当就业机会来临时,我们要抓住机遇;当创业条件成熟时,我们则要果断出击。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