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

2009-03-08 01:47戚俊琰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结合历史教学

戚俊琰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中华美德,以此来教育学生,使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美学:结合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被传承和发扬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很多中学生的传统美德观念逐渐淡化。在这一形势下。中学历史必然要担当起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任。

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明确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的主要内容,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传统美德教学渗透到教学中。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挖掘传统美德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后,当国家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多少仁人志士吹响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如血洒战场的陈化成,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力图革新的谭嗣同;以笔当枪的鲁迅;为抗日献身的吉鸿昌;还有改天换地的毛泽东和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等,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

这些榜样的树立。会不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从小立志报国,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最高利益紧紧相连。

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教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历史上,周文王上孝顺父母,下关心贫苦百姓。朱德抗战时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每月节省下钱来寄给母亲。

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三、“天下为公”的教育

现在,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严重,其中有的自私、固执、集体意识淡漠,缺乏责任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挖掘教材中“天下为公”的榜样,如教材中大禹治水,13年来风里来雨里去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这些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摒弃自私自利的性格倾向。

四、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教育

有志者事竟成。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谋生存、求发展,必须要有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无数事实和人物都证明了这一点。

如历史上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司马迁身处逆境,被处官刑后,15年著成《史记》等。司马迁曾总结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历经忧患的中华民族能始终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卧薪尝胆”的志向,多难兴邦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起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现在的中学生,从小一帆风顺,没有经受过磨难。稍有挫折就沮丧、灰心。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述知识向学生灌输奋发立志的思想,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奋斗,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要有持之以恒、百折不回的精神,要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祖国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把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与为民造福联系起来。

五、勤学好问的教育

勤学、好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事例在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如“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大诗人李白,少时浪荡,无所用心,戏游河边巧遇老太婆铁杵磨针而得到启示,从此发奋苦读勤学,终于成为一代诗仙。“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他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夜以继日发奋苦读,困了就把头发悬在梁上,一打盹就揪住了小辫子,还拿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

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前提。孔子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连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古人这些勤学好问的实例在历史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循循善诱,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这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将受益匪浅。

总之,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教学在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润物细无声般慢慢地渗透。让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结合历史教学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