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初探

2009-03-08 01:47张志芹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探讨数学教学德育

张志芹

摘要:德育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探讨

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数学课本从概念到方法,无不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因此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数学中的辩证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立场。中学数学内容,加与减、正与负、直与曲、已知与未知、平行与相交、函数与反函数、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等,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具体形式,如正数与负数的对立统一于实数,直线与曲线对立统一于点的轨迹,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对立统一于函数之中等。在教学中给学生揭示出它们相互矛盾、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关系,指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既要看到相互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统一的一面,既要看到它们相互排斥的方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依赖的方面。如果说列代数式是由特殊到一般,那么求代数式的值则可看成由一般到特殊。如在讲授轨迹时指出“点的轨迹就是点按照某个条件运动形成的图形”,就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在数学教学中,施教者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水乳交融地进行,以真情去启迪学生,这样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我们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这样,在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二、渗透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树立民族自尊心的教育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将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穿插进行讲述。如:分数除法法则、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负数的定义和加法法则是我国公元三世纪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的,他的《九章算术注》堪称我国传统数学理论的精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最早算出圆周率“π”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最早发现并得出“二项式”展开系数表,人们称之为“杨辉三角形”等。如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时,穿插讲讲杨辉“三角”及二项式展开系数表;在讲“勾股定理”时,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数学的重要著作《九章算术》及《周髀算经》等。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在讲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石拱桥时,不仅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还要了解到我国现在建设的黄浦大桥、南浦大桥是当今亚洲最大、世界第三。这可使一种民族自豪感在学生胸中油然而生,激发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再如讲“换元法”时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还可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方法源于自然法则。

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数学家及他们的辉煌成就,也要让学生了解现代数学家对人类的突出贡献。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无论在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上,都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他依据“黄金分割”研究推广的“优选法”在许多生产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华罗庚教授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更明确地概括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取得突破性成就,震惊了世界。这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今世界科技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在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契机,与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祖国建设的新成就相联系,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望,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

三、渗透美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抓美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中学时期,学生的爱美心理尤其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美育的特点——形象性和可感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启迪学生美的心灵,使学生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课堂上,教师的衣着整洁,语言严谨,举止大方,板书工整,安排合理,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美,通过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题目的和谐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和数学解题的方法美进行教学,既可以诱发学生非智力品质情感的作用,又可以诱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如杨辉“三角形”,构形完美,体现了对称美,描述了知识的规律性,同时启发人们进行想象思维和联想。再如“黄金分割”——最完美的比例,环境的美、人形体的美、建筑的荑、摄影的美等等无一离不开它。我国古代的建筑杰作“赵州桥”及当今的黄浦大桥、南浦太桥也都渗透着数学美。

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从数学的外在美中领悟出它蕴含的内在美,寓美育于数学教学中,能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

猜你喜欢
探讨数学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