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009-03-08 01:47王虹彩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培养兴趣信息技术教学

王虹彩

摘要: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既要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大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指导学生学好这门课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既是他们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对此,为完成教学任务,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笔者进行了一点尝试,从培养兴趣出发,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培养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激发学习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以直接兴趣为主。中小学生大都喜欢看动画、科幻和战争方面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些内容本身极具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最为适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开始讲一个应用软件时。可以将自己运用该应用软件完成的作品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惊叹于老师的作品的同时,产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如讲Word时,可以展示一篇篇图文并茂的文章,也可以展示一幅幅精美的构图,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的无穷魅力,激发求知的欲望。讲Excel时,可以让学生制表统计本班某次考试成绩,学生会感到计算机用途的广泛。虽然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但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实践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方法,其探究的兴趣会高涨,信息素养能得以逐步提高。

二、注重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学时间少。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优秀生重在启发,一般操作过程是:上课时,以自学为主,辅导为辅,重在释疑解难,最后小结。教师一上课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老师留下的作业;思考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时,对教材的系统与结构,容易混淆的地方,操作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重点讲解,耐心指导。对大多数学生,采用先学习、掌握理论再指导上机操作,首先要确定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教材的基本要求,又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便于学生操作。例如:在讲foxbase中的显示数据记录命令时,要告诉学生应掌握它的格式、功能,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并在上机操作时进行个别辅导,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样做能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对于教材中计算机操作难这一问题,一般采取由易到难,分步解决的办法,首先给学生介绍键盘由主键盘分区和数字小键盘分区组成,然后介绍各键盘功能。学生练习时一次只需掌握每个手指所负责的4-5个键。这就大大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

三、学用结合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但要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加以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学科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的学法,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资源管理器中文件的“路径”表示时,按照常规教学方式是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再举例说明什么是路径,最后通过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这样讲解虽然符合一般认知规律,但学生不易于接受。如果在讲解时,先从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人手。教师设计问题,从使用时常出现找不到自己的文件人手,引出路径的概念,学生感到形象,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四、开展竞赛

在课堂练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每次的成绩记录在册,随时加以比较。对成绩突出、进步较快的学生及时表彰和鼓励。如可在班内或学校内开展指法比赛,对突出的,教师可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提高打字速度。在以后很短的时间内可由每分钟40—50个字很快提升到每分钟100字以上。对班内尖子生要区别对待,提高难度,从严要求,增强他们理解能力,上机操作能力,同时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操作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增强课堂效果的目的。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教学,既要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大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基本知识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方法,边讲边练。培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培养兴趣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