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到理性的回归

2009-03-11 08:19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新材料

游 欢

[关键词]理性回归,新材料,新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24—05

一、昏昏欲睡的“诗歌、小说与戏剧”

秋日下午的阳光很温暖,这节课是在音乐班上的第19课“诗歌、小说与戏剧”,音乐班是最乖巧、最外向的了,可是我分明听到有学生在嘀咕:“历史课又不是语文课,上这个干吗啊?”我装作没有听见,打开课件开始上课。整节课按照课标要求,按部就班地上着,后排的男生脑袋一搭一搭,似乎开始“钓鱼”了。终于打下课铃了,学生马上轻松了,趴到了桌子上,可是我却轻松不起来。

为什么这节历史课会让学生觉得如此乏味呢?这节课的难度并不大,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为什么他们并不“感冒”呢?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上课形式比较呆板,应该说这是一节最常规的课了,我问你答,穿插了一些人物的轶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二是与这个单元的内容有关。历史课很容易变成语文课、音乐课、美术课、电影课,唯独没了“历史的味道”。

想到这些,我不觉有些懊恼,那么该如何改变呢?一是应该从形式上进行改变,多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融入课堂;二是挖掘这个单元的历史内涵,明确主题,让历史课变得更像历史课。

于是在历史班的教学,我重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课从19世纪的拜伦、雪莱一直讲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荒诞剧,时间跨度大,历史背景相当复杂,但在现在的专题教学、模块教学环境下,学生对通史的了解程度非常有限,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我能做的就是对欧洲近现代历史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回顾,加深学生对通史的影响;其二是寻找一些新材料,设计有层次感的问题。

在重新整理教学思路后,我明显感觉学生参与性加强,历史课的味道浓了,但总感觉还缺少更深层次的主题,换句话说,通过这一课,能教给学生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上第20课《音乐与美术》。

二、越玩越疯的“音乐与美术”

有了第19课的教训,“音乐与美术”这一课我特别重视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但是艺术能玩出什么花样呢?某天偶然看新闻时浏览到这样一条:毕加索的艺术品拍出天价。霎时间我灵光一闪:“音乐与美术”可以设计出一场拍卖会啊。

带着这个思路,我开始发动两个班(音乐班和历史班)的学生,学生们也精神大振,应者云集。为了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准备材料,我将学生分成四组:音乐一组(贝多芬、印象派音乐)、音乐二组(现代音乐)、美术组(印象派和现代派)以及拍卖组,各组按照分组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并自行制作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我通过五幅不同版本的蒙娜丽莎(达·芬奇的正版、讽刺达尔文的进化论版、达达派的《LHOOQ》版、英国喜剧明星“憨豆”版以及中国网络红人“小胖”版)导入新课,如图:

这五幅图效果非常好,学生爆笑,这时我开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版本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学生回答后,我总结:“艺术创作是社会的反映,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政治基础之上的”,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

在学生分组介绍音乐之后,来到“考考你的鉴赏力”环节,我通过播放三首风格完全不同的歌曲:《命运》《牧神午后·前奏曲》和周杰伦的《菊花台》引出第二个问题:“上述音乐属于什么派别,作为青少年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一些观点:喜欢流行音乐没错,但如果能够在喜欢流行音乐的同时,关注一些经典音乐,则更加是一种享受。

学生介绍完美术后,我向学生展示出毕加索的三幅作品:(如下图)再次发问:“你觉得毕加索画画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想表达什么?”通过讨论,得出第三个观点:不同的艺术家,在有不同的经历后,他们的艺术作品会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内涵。

接着就到了本课最精彩的环节——“我拍我拍我拍拍拍”。拍卖师由拍卖组的两位学生担任,通过课件展示拍卖品,为了增强拍卖会的气氛,他们还手工制作拍卖锤一把。在介绍了游戏规则和神秘卖家后,拍卖会开始了。

在学生拍卖结束后,我拿出本班学生制作的手抄报进行拍卖,并提出第四个问题:“你为什么愿意花钱买下这些艺术品(包括普通同学的作品)”?得出一些看法:艺术品是有价格的,但艺术是无价的,为艺术付出的心血更是值得尊重的(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

音乐班的新课就到此为止了,但在历史班,我始终觉得还应该对主题进行拔高,于是我又加上了一则材料(如下图),将贝多芬生活的历史背景与他的个性特征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讨论并得出相应结论(但不强求学生接受)

贝多芬自称是“强硬的民主主义者”。

1797年,拿破仑率领大军直通维也纳,他对拿破仑仰慕不已,把他当成建立伟大共和国的英雄,并为拿破仑谱写了一首交响曲,题词为“献给拿破仑”。可当他得知拿破仑称帝时,渤然大怒,称拿破仑为暴君,他抓住乐谱的封面撕个粉碎。当这首交响乐出版时,他把标题改为“英雄交响乐一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假如拿破仑皇帝出钱请贝多芬谱曲,你觉得他会答应吗?贝多芬为什么会有上述行为,受到什么思想的影响?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艺术没有国界,但艺术家是有国界的,他的作品

是有自己的主张、个性和立场的

反思:这堂课的优点在于时代感强,将遥远的艺术与今日青少年的思想特征相结合,问题设置灵活,使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回答和讨论,整个拍卖会现场气氛火爆,学生参与程度非常高。但平心而论,学生究竟有没有从这堂课里学到知识,我心里没有把握,课后问学生,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老师,这节课好好玩啊,但是好像没学到什么。”听课老师也提出建议:加上一个知识小结,完善知识体系。

第四单元我上了两节课,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从平淡得想瞌睡的“常规课”到越玩越疯的“拍卖课”,那么能否将二者的优点集于一身呢?带着这个想法,我开始了“电影与电视”的备课。

三、回归理性的“电影与电视”

适逢我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复评,我成为推荐课人选之一,面对“电影与电视”这一课,还是那句老话,内容难度不大,但怎么样才能上出历史的味道呢?

打开课标,上面赫然写着对这一课的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那么我应该在“影响”这个词上大做文章。可是,课本上对影响的解释很有限,寥寥数语,高度概括。想着想着,“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几个词来回在我心头闪过,对了,就从现代化的角度对电影和电视的影响重新诠释吧。

主题是确定了,但是应该找些什么材料来体现呢?又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教学呢?这一课应该是学

生最感兴趣的了,与现实生活也是结合得最紧密的了,还是老规矩——发动学生自己动手。

既然已经驾轻就熟,就无需多言,我将学生分成“电影的形成和成熟期”“电影的发展期”“电视的发明”以及“电视的功能”四组,并布置问题让他们分头开始查找资料。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无需多言,他们喜欢展示自己的成果。关键在于我该找些什么材料来升华这一课的主题?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该如何体现?

想到学生是最喜欢看电影的,尤其是美国大片,于是我找了美国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不同时期的两部经典大片:70年代的《大白鲨》和90年代的《侏罗纪公园》,并设计问题:“斯皮尔伯格的作品由实物到多媒体制作,说明什么现象?”

学生普遍可以答道:“科技进步”,我再提问:“从历史的角度看电影,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比较空,所以我再细化成:“电影发展史上,科技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之后对电影和科技的关系进行拓展。

在学生活动完成后,如何对影视和现代化的关系做一个综述呢?现代化应该有哪些内涵?如何表现出来呢?还是要依靠材料作为媒介。当时恰逢香港无线电视台庆四十周年,于是我又设计了这样两则材料:

材料一《阿甘正传》描述什么?

材料二TVB台庆40年,不同年代,热门剧集主题的变化:60年代起步,70年代关于奋斗的电视剧层出不穷,80年代是武侠片的天下,90年代后,豪门恩怨、商战片甚至外国剧集流行一时,多元化现象显著。

[教师提问]阿甘的故事其实反映的是什么?香港经济的腾飞有一个过程,你能从香港40年来热门电视剧集的变化看到什么?

[学生]阿甘的经历其实反映的是美国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历史,香港剧集的变化印证了香港从工业城市到国际金融中心的转变,外来剧集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全球化的加速。这两则材料说明电影和电视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特征。

接下来又是两则材料:

材料一2003年日本卡通片产值超过汽车工业产值。

材料二90年代以来美国大片在中国的利润超过10亿。

[教师]以上材料说明影视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影视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举例说明电影和电视是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学生]可以获取更多信息等(略)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影视是一种促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对知识体系进行小结后,我再次加深本课内涵(如下图)

四、后记——疑惑与感悟并存

疑惑:课后三问。

一问课本是否可以随意抛弃,接受式教学是否真的过时了?正如“诗歌”那节课,完全枯燥的讲解固然不行,但一味脱离课本、海阔天空就叫符合新课程理念吗?

二问“分组”就是“合作”“讨论”即是“探究”吗?在“音乐与美术”“电影与电视”两课中,我都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查找资料、提出问题,但很明显有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但课时安排明显不符合要求,二是每组学生中都会出现“能者多劳”和“懒汉轻松”的现象,无法完全达到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问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一切迁就学生吗?在现实课堂里,尤其是某些公开课,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一味强调学生自主,教师身影淡化,以免被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但是,由于学生知识有限,缺乏教师指导,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及其不利的,正如那场“拍卖会”,玩是玩得开心,但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学习只能走入无效。

这不仅是我这几节课后的疑问,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存在于我脑海中的问题,但事实上,在上完三节风格不同的课后,我似乎又有了些许若隐若现的体会,

感悟一:“接受了,才是自己的”。

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黄牧航教授提出:“中学历史课程存在的理由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社会。而非进行专业教育”,要想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师的史学观念必须更新,要从全球的角度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宏观把握教学。教师知识体系制约着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必须加强基本功,不断完善自身。

新课程让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正如“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教师处理教材、表达观点都可能有所侧重。例如我在“音乐与美术”一课中,引导学生得出某些观点,但并不强求他们接受,给予他们选择的“自由”,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新课程改革浪潮下,中学历史课堂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往浓厚的专业教育色彩逐渐被人文素养教育和公民教育淡化,尤其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的,理解了,接受了,学生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深层的思考能力。作为中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思维发散性强,同时也有很强的惰性,要“忽悠”他们,必须多采用一些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材料,要创设一种平等的、讨论式的课堂氛围。

当然,中学生由于思想处于未成熟期,必须加强引导,正如在拍卖会后,我要问学生:“你为什么要买画”,由此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心血和劳动成果,适时总结,否则小组讨论也好,探究也罢,只会流于形式,“你讲你的,我说我的”,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感悟二:“有意义的问题要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来”。

新情境、新材料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性,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理性回归,故我们必须在教学形式上创新。“对历史的理解比对历史知识的记忆重要”,因此,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都有意识地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命题,这一思路,作为中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引起重视。

枯燥的讲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学历史教育不能与大学专业教育完全等同,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接受方式,因此,严肃的主题用活泼、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来,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加强。

正如这一单元,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和整合,自行设计材料并创设问题情境,如不同版本的《蒙娜丽莎》,有的是名画,有的源自网络恶搞,但将其巧妙溶入开篇,不但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更通过问题的设置:“这些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一下切入历史情境,拔高主题,赋予这些看似“无厘头”的图片以新的内涵。新材料不难找,但创设了相关问题情境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主题鲜明。

在设置情境时要注意目的性、真实性、思维性、趣味性和开放性,以典型事例作为切入点,贴近生活,如“贝多芬是坚定的民主主义者”这一则材料,我尽量将问题设置得口语化:“假如拿破仑皇帝出钱请贝多芬谱曲,你认为他会答应吗?为什么?你认为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以材料为载体,以设问为手段,通过设计有层次感的问题,使学生自主思考,这才是真实而有效的历史课堂。

感悟三:“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我们在评价方式上也要创新。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色彩,允许学生对历史事件呈现多样化的解释,这对一线教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承认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会得出不同结论,特别能彰显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合乎逻辑、能自圆其说的看法,这也是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最本质的区别。在日常教学中,即使学生提出的看法幼稚甚至可笑,我们都应该在适度引导的原则下多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这也是多元化评价方式的表现之一。

虽然在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但至少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她们感悟历史。在拍卖会上,历史班一个女生这样解说凡·高的《向日葵》:“凡·高生前郁郁不得志,他的画作没有人赏识,直到死后才出名。请大家仔细看这幅《向日葵》,虽然没有玫瑰的芬芳艳丽,但它永远朝着太阳,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感觉到它充沛的生命力和对理想不懈的追求,虽然平凡,但一样可以有自己的梦想,我想,这就是《向日葵》的魅力所在吧。”她只是班上很平常的一名女生,上课很少主动发言,但这次,她说得很细腻,很让人感动。这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的魅力所在——言为心声。

我们提倡理性的回归,不是简单的中庸。不是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做一个单纯的“拼盘”,更不是盲目地追求热闹课堂(那样只能走入无效教学的死胡同)。“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门充满智慧的人文学科,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历史又是一门讲究理性分析的学科,希望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能从全新的角度诠释历史教学,走一条生活化、多样化又不失主题教学之路,多些理性,少些喧嚣。

[实习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新材料
巧用新材,让课堂大放异彩
园林艺术中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应用
纺织面料的发展及新材料技术应用探讨
摩擦阻荷原理在杨岳互通E匝道桥梁复位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桥面铺装裂缝等病害新材料处治施工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