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教 升华教学

2009-03-11 08:19吴自兴范多宝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阅读

吴自兴 范多宝

[关键词]宋朝,阅读,专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0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29—0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数千年前,古人就倡导教学相长的教师专业成长观。时至今日,在读中教,以读促教,仍是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教而读,在教中读,也成了一线教师专业阅读的常态。在宋史教学的过程中,我对此感触颇深。

一、在困惑中阅读,开阔视野

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从史学大师们“积贫积弱”的论述,到人们谓之“送朝”的笑谈,我们多未走出对宋朝贫弱认识的窠臼。记得开始宋朝教学时,我讲授了宋代政治军事制度的变化、“三冗”问题困扰下的艰难立国、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对峙、签约直至南迁等内容,但后面的课文却逐步呈现了宋朝经济、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这引起了学生的疑惑:既然宋朝“积贫积弱”,怎么还有繁荣的经济和文化?并且存在那么长的时间?我也很困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冷静思考,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科书视野狭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不当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对宋朝的片面理解和狭隘认识。

带着教学中的困惑,我开始阅读或重读有关宋史的专著和论文。

我国通史的体例大体相当,一般讲述宋朝的建立及发展、灭亡,宋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宋朝的军事、政治、经济制度及发展概况,北宋中期的农民起义和变法,宋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但又各具特点。如钱穆的《国史大纲》有“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一目,分别提出“积贫”和“积弱”并作了相当详细的论述;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宋神宗将王安石召入政府。用为参知政事,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此处将“积贫积弱”作为一个词组提了出来,同时做了进一步阐述。这两部著作也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代习史之人。白寿彝新版的22卷本《中国通史》成书于20世纪末,体大思精。该书在一般通史体例的基础之上又加了“序说”一编,下有“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研究概况”三章,尤其“研究概况”一章,简述了从明清时期到当代有关宋朝的研究成果,列举了主要宋史研究著作和文章的观点。“典志”“人物”两编,分别叙述专门史和重要人物,为深入了解宋史准备了翔实的材料。这些内容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宋史、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很有益处。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历史》和白寿彝新版的《中国通史》同时出版。张书采用了较为全面的视角,在表述上也富有现代气息。如“(各个民族的交往)使我国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也能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有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这样的表述及“宋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全国的大统一”等提法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我审视自己以前对宋朝的认识。

与大陆通史相比,我国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历史书籍更有随笔的特点,更富有作者的个性。有利于我们从不同于传统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国历史,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看法。如已故台湾学者柏杨先生的《中国史大纲》,以时间为轴,通过个别历史事件(如宋代教育文化的新气象、新旧两党的党争、李煜的创作等)的精细表述(详见第12、24章),提出了更为通俗的见解。在看似演义文字的背后,流露出作者对历史的批判、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沉的忧患意识。黄仁宇先生所著《中国大历史》虽然也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的观点,但作者视角特别,视野宏大。作者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王安石变法),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全世界范围内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宋朝在世界的地位。作者认为:“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还引用了培根的话:“这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和磁铁)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这些著作与我们传统的史学书籍相比,富有个性,如果合理的应用于教学之中,学生们会喜欢,教学也可增色不少。

综上所述,国内外宋史研究论文的新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积贫积弱”说的认识、宋朝的地位、宋史研究等方面。首先,“积贫积弱”的观点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侮,对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憧憬,往往与对于汉唐盛世的怀恋联系在一起。学者们所向往的是文治武功兼备的汉唐盛世,对不能增加中国和汉族光彩的宋代不屑一顾。因此,宋代也没有像汉唐盛世或明清那样,成为新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正确认识“积贫积弱”说,是解决前述教学问题的前提。其次,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先生把宋代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并指出“两宋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㈣。漆侠先生认为宋代经济处于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两个马鞍形中的最高峰。王曾瑜说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项主要是在宋代得到应用和发展的。不仅中国学者如此,海外学者也一致认为宋代在经济上、生产技术上是当时人类农业社会中最繁荣的。再次,宋史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宋史学界希望摆脱以往习用的朝代框架,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在更长的时段——唐宋或宋元明中找到意义。在考虑唐宋变革历史地位的时候,更倾向于超越王朝体系,从长时段的、尤其是宋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进行重新认识。进入21世纪后,史学界开始打破长期以来宋、辽、西夏、金史的研究各自为阵、严格划分此疆彼界的现状,10—13世纪全方位的整合研究有了起步,也开始把宋向前追溯至唐,向后延及元,进行纵向贯通研究。呵见,认识宋代的历史,还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放宽。这也是我解决教学问题的立足点。

通过这些阅读,我开阔了视野,对宋代的贫弱和发达也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意识到“贫弱”和“发达”的评价,侧重不同且互为因果。宋鉴于唐末藩镇割之害而有了“重文轻武”的治国倾向,从太祖始,便“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大将的兵权,后又实施了“优待士大夫”“募兵养兵”“更戍”等政策,以文制武,致使“三冗”现象出现和军队能力的下降。但与其他政权的签约,带来了和平局面,使经济的发

展有了社会基础,进而出现了民族融合、生活丰富、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景象。

二、在讨论中引导,形成认识

对宋朝重新认识后,我设计了单元小结教学,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独立思考,对宋代历史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做出自己的解释,并在较宽的视野下,把宋代的民族政权并立、积贫积弱,与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巨大成就统一起来,指导学生用现代视角分析历史,用历史眼光观照现实。力求全面客观的认识宋朝,形成对宋代社会认同感。

课前,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了解和阅读有关宋代人物如范仲淹、王安石、杨家将、包拯、岳飞、文天祥的书籍,从他们身上体会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课堂教学以讨论为主,围绕两个中心进行。一是如何认识宋朝的“积贫积弱”?即全面认识宋朝社会各个方面的现状,对“积贫积弱”的内涵及论点背景有正确理解。二是如何认识宋朝的“积贫积弱”和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关系?即正确认识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及影响,知道宋朝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原因,准确评价宋朝的历史地位。

讨论时,我以“回味唐朝”开始,然后以“品味宋朝”为题,引导学生展开比较和讨论。首先,引导学生站在整个中华民族而不是汉族的立场上,正确认识宋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学生们认识到“战争打破了游牧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界限,有利于相互学习”的观点,也认识到和约的签订虽让宋朝屈辱,但却带来了和平局面,使各民族的交往、融合进一步深化。其次,学生们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能说明宋朝繁荣的资料,如南方经济的发达、商业活动的进步、大都市的出现、科技达到高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的成就等,认识到宋朝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然后,我引导学生们全面认识宋朝的“贫弱”与发达及他们的内在联系,学生认识到“贫和弱是国家财政和政权上的,而发达是指宋朝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宋朝的弱,是相对于游牧民族的强而言的。讨论结束后,我以“书写宋朝”为作业,请学生书写自己心目中的宋朝,小结课圆满结束。

总之,上述的阅读,可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因为它是零散而非系统的,但更适合教学。如专著章节相对较短,论文论述问题的集中、篇幅短小等特点,更利于教学中的阅读,在备课时更具参考价值。同时,阅读排除了我对宋史的个人观念,知道了有关宋代“积贫积弱”等许多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它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盛状,学习到了客观、全面、宏观看待历史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自己新的宋史知识体系。成为我系统阅读和系统知识构建的组成部分。

在与阅读相伴的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认识历史需要放宽视野,面对一个王朝,我们应该将它置于—个历史阶段之中。而对于宋朝这样的朝代,不能只看它是否统一全国、与少数民族签约,更应该了解它在社会经济和思想科技文化领域的巨大而深远影响。也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了一份冷静的思考,多了一份细心和充分的备课,少了用自己观点、思想对学生进行生硬的说教和灌输。这样的教学,超越了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标维度,成为我专业成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阅读就像源头活水,不断提升着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教而读,读教结合,以读促教,两者形成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不仅使宋史教学得到了升华,也使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以及合作学习,较好地达成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责任编辑:陶亚敏]

猜你喜欢
阅读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例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浅析小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高中化学的基本教学方法:阅读、实验与探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现状和优化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