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

2009-03-11 08:19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历史教师历史教学

李 宪

[关键词]专业敏感,历史教学,历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05—04

历史教师的专业敏感,就是历史教师对于历史教育的敏感,是对历史方面的信息有较敏锐的洞察力、反应力、理解力。具有教学敏感的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因势利导、巧加点拨,从而增进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灵感,升华学生精神。那么,历史教师怎样才能具有教学敏感呢?

一、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

专业兴趣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总是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伴随有积极的智力情绪。而注意又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当教师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能在教学活动或非教学活动时对本专业相关的信息给予更多的有意注意。近两年,香港和广州两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交流活动,两地的部分骨干教师分赴两地进行教学,共同探讨。广州的历史教师除了感受到了香港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外,还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其中来自香港余振强纪念中学的李汉宗老师在广州执教的“宋代社会生活”一课,给广州的一线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历史资料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进而了解宋代。他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历史不是人云亦云,每个人都有资格和能力通过资料寻找答案”。在课的开始,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题:宋朝是弱国还是强国?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看似简单,其实内涵很深刻的道理。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了这段史实,加上李老师风趣幽默、充满关爱的教学风格的感染,他们的讨论异常热烈,学生们从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谈了小组的意见。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提出:宋代有很多人才,他们的文化很灿烂。李老师充分肯定了各组的回答,并进行了补充。当谈到文化时,李老师说:“你们说的没错,宋代的文化很强,强到什么地步呢,连外国人也是这样说的,认为我国宋代是一个文明灿烂的年代!”说到这里,老师便准备深入到下一个环节。这时有个同学发问外国人是怎样说的?老师听到了学生的发问之后,马上停下来,说:“大家想知道外国人怎样看待宋代的文化和文明的,介绍你们两本外国人写的书,一本是库恩的《宋代文化史》,一本是墨菲的《亚洲史》。”说着他又在黑板上写上了他们的英文名字Di-eterKuhn和Rhoads Murphey。接着他又说:“另外,上海有位教授叫范树节,他出了本书叫《十六讲》,这本书很好,你们都能读懂。”此后老师才进入到他预设的教学环节中去。

也许在课后,有些学生就会通过这些书解答心中的疑问,即使有的学生对这些内容缺少兴趣,但是一定不会忘记老师这准确、即时的解答。

这一环节以及在这节课后面的教学中,李老师所表现出的对军事、文物、绘画、书法等相关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也让在场的听课老师深受震撼。通过课后的接触,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对历史,对历史教学情有独钟的教师。他曾经做过十年的警察,正是因为对历史学以及教师职业的热爱,才改行做了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大学时代,他修读了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他养成了自觉地关注史学研究动态与成果的习惯,同时又涉猎多方面的文艺活动,如书法、篆刻、茶艺、古琴等。正是因为对所从事的历史专业的特殊兴趣及“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习惯,造就了他对历史专业知识及信息的敏感。从另一个角度说,他能敢于、乐于与学生探讨,也正是因为他浓厚的专业兴趣及丰富的学识,正如他所言“历史的趣味就在于讨论之中。”

二、历史教师要形成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心理定势

所谓心理定势,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我们这里所说的是与专业有关的心理定势,它能促成专业敏感的养成。因为心理定势能使人们在认知和评价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模式、系统,有组织地、自动地收集有关的信息,使认识和思维活动更敏捷更有效。例如,在非工作时间,医生会对周围的人的身体可见的外在的特征和变化有特殊的敏感。这些就是他们形成了与其专业有关的心理定势。同样的道理,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要养成教学敏感就要形成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心理定势,自觉地捕捉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关注相关的历史教学信息,适时地引入教学,让历史课堂鲜活生动起来。例如,广州有位老师在上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产生”一课,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安排,应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产生、完善的过程、情况。这位刚来广州工作不到两年的教师,是个“有心人”,她在介绍科举制前先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广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能说出哪些带有地域特点的科举制的影子?”学生兴奋起来,马上脱口而出那深受广东人喜爱的“状元及第粥”,还有备受青少年青睐的小商品市场“状元坊”等。学生们感到这样一个古老、严肃的话题原来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印记,历史真是无处不在啊。还有一位教师,2006年7月初参加了广州市组织的一次历史教师的教学展示,其课题是“对外友好往来”,在学习完玄奘西游后。教师穿插了“2006年中印友好年”的相关报道。授课过程中,教师打出了这样一段资料:“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央电视台主办了“玄奘之路,为坚持喝彩”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10月8日,西行团队40人从西安出发,40天穿越6个国家,30多个城市,行程25000里。于2006年11月18日,抵达印度那烂陀。中央电视台组织的这次活动的启动仪式的新闻发布会时间是2006年6月29日,而教师就把这刚刚发生不到一星期的事件及时地传递给了学生。同样是这节课,在设计唐与新罗的关系的内容时,教师选择了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长今》的一节约两分钟的录像剪辑,内容是小长今讲的曹操对“鸡肋”一词的解释。录像之后,老师对意犹未尽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这个短片中你都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出“中国文学在新罗很受欢迎”、“中国文化影响了新罗”等等。老师总结说“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各种信息,至少其中的一点可以说明中国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很深的。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但中国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影响最盛的时期就是隋唐。”从教学设计来看,这两位老师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结合现实,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构思巧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从本质上说,这两位老师具有的就是一种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心理定势,他们能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产生一种条件反射,把储存或捕捉到的信息及时地输入到课堂。其实,生活中与我们的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点有很多,关键是教师是否时时关注并贮存起来,在

需要的时候能合理调动。

三、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其首先要掌握的是历史学科知识,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断代史、国别史、专门史、地区史以及社会史、文明史、思想史、宗教史等,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完成教学、教育任务。其次是及时了解掌握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知识,及时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新颖性和时代性。同时,由于新课程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历史教师的知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学这一学科范畴,而应向哲学、文学、地理学、政治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使自己拥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起多元的知识结构,从而能较好地把握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给予学生全面、科学的指导。2006年12月,在广东省湛江市召开的全省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会上,一位来自深圳的青年教师的发言受到与会专家、教师的认同。她说,高中新课程实施两年多(广东是全国首批进入实验的省份之一),她所研读的史学著作以及相关学科的书籍超过了从教十年所读图书的总和。因此,她所取得的教学成绩、课改成果以及对课改的灵敏反应,均来自于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及相关知识的积累,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以开阔的视野和比较敏锐的反应力在新课程实践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可见,丰厚的知识积淀是教师教学敏感养成的前提和保障,它有助于教师从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现实联系来理解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敏感,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兴趣。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在活动、谈论中生成的新问题,教师无法给予即时的解决。当问题出现时,老师为了缓解紧张,有时会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当然,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方法,充分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可是当学生确实无法解决时,老师只好把问题留到课后。下节课上课时,学生也许把问题忘了,即使没忘,好奇心和探求欲望也会大大减弱。这时,教师再来解决学生前面的疑问,其效果已大不如从前,因为在学生突发灵感和好奇心的时候,教师能及时给予解答,他的印象会特别深,会触动他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所以,即时准确地解决学生的疑难,只有教学机智显然是不够的。前面的几个案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对历史专业的高度敏感正是基于他们丰厚的知识积累。因此,历史教师为了养成教学敏感,应该“一切知识懂一点,历史知识懂一切”。

四、历史教师要确立当代教学意识

当代意识是指当代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悟性和思辨力,实质上就是站在当代的立场上,提供一个重新认识历史现象的新范式。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当代历史意识和未来意识的人才,而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就其学科功能、内容和特点来说更应肩负起这一使命。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单单从“历史”的视角、传统的遗产,着眼于“过去性”,是显然不够的。“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应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历史教学更应如此。下面是一位教师设计的“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这节课中授课教师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和学生一起鞭挞侵略者的残暴,歌颂中国人民的不屈和宽容者人性的高贵。这节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卢沟桥事变,主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基本史实;第二部分:浴血奋战,共赴国难,主要介绍中国军民的反抗;第三部分是南京大屠杀。教师在各个部分都选取了典型、有震撼力的片断。如在第二部分教师引用的资料有:

1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主要改造了课本中的资料,此处略)

2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两则材料略)

3人民群众支持抗战

(1)父送子“死”旗:四川安县王者成,送他主动请缨出征的儿子,赠给儿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望本分!”

(2)华侨支持抗战:出示抗战时期华侨义卖队走街串巷时高唱的歌曲:“先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祖国呀!太太,买枝爱国花,光荣花,买花救国救家乡呀!”

(3)一九三八年广州街头,一个名叫标仔的擦鞋童,决定将自己一天劳动所得捐献出去,支持抗日(如下图)擦鞋箱上字条:

本日擦鞋所得

尽作献金之用

标仔启

八月十三日

讲到第三部分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又结合现实提供了相关的学习资料,主要有:表现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南京郊外家破人亡的一家的动画片、日军残忍杀害民众的图片、日本当局否人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的相关图片、张纯如用生命完成纪录片《南京》的历程。

在教师所提供的真实、感人的材料的感染下,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表达着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在教室里涌动,整个课堂被一种高昂、悲壮的气氛笼罩着。

当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胡锦涛总书记的“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时,课的高潮到了,听课教师认为这节课也该结束了。可是这时,教师又出示了一组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小女孩美穗子的照片:元帅和被八路军救活的日本女孩美穗子的合影、元帅送美穗子回日本、1980年美穗子来中国拜见元帅。接着教师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你觉得应不应该救这位日本小女孩,为什么?学生们从刚才的复杂情绪中走出来,开始了理性的思考和争论。他们的回答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和谐发展的思考。这位教师在谈到她的教学构想时说,如果没有最后的这个讨论,学生学完这节课后,爱国热情确实会得到很好的激发,但她也担心这爱国情感里带着民族复仇的情绪。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希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关注人类的文明进步。授课教师正是以当代意识为视角,在理性的思考中,把民族情感同人生境界、是非观念一同印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所以,在这节课里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情感迸发与理性思维交织辉映。

[实习编辑:吴丹]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历史教学
当前历史教师亟待提升的五种能力
探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教育科研对历史教师成长的作用
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