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性,一个值得重提的话题

2009-03-11 08:19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专业素养准确性

桂 俊

[关键词]准确性,中体西用,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47—02

前不久听了一节公开课,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知识梳理和学法指导都充分展示了教师的良好专业素养,许多做法值得我辈学习与借鉴。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这节课在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上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略举两例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课例:人民版“儒家思想的演变”,授课者采用篇章结构,形式新颖,结构清晰,其中在基础知识梳理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例1:归纳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对待儒家的态度。授课教师用了这样一个示意图: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授课教师认为这里的“体”就是指的儒家思想,“用”指的是西方科学技术。“体”真的指的就是儒家思想吗?不妨看看“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形成过程。

“中体西用”实际上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人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后来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类似看法。1895年4月,《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张之洞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期,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这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洋务派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综上所述,“中学”指的是儒家思想,而“中体”指的是“中学为体”,其中的“体”应该是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

例2:探究:儒学近代以来逐渐被边缘化的原因。理由之一是:儒家学说与工业文明不相适应。

近代以来,儒家学说真的就与工业文明不相适应吗?当然不是,当人类进入到近代社会,科举考试始终停留在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内容上,因而与近现代的工业文明脱节,无法教育出先进的科技人才,科举出身的官僚们反而鄙视科学,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阻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儒家学说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尽管由于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长,但这并不能解决现代人的生存意义问题。相反,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因而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儒家学说在道德的再塑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美德,但竞争毕竟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当剧烈的竞争走向极端,往往造成现代社会的物质泛滥。在此关头引入儒家学说的“普遍和谐”观念就很有必要。它由“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方面构成,对现代社会具有无可置疑的正面价值。

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加上一定的限制语,而不应该一概否定儒家学说在近代工业文明中的作用。

上述类似的例子在日常教学中随处可见,尤其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的目光往往被新的教学手段、新的设计思路、美轮美奂的图片所吸引。我们的评课似乎也在这上面纠缠不清,事实上,教材的处理、手段的运用、理念的体现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知识的准确性却是唯一的。

借用戏剧界一句名言“台上—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要想不犯知识性的错误,在台下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源头活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水平。多读书、读好书,提高专业素养。把自己努力塑造成能够科学运用知识的学者型历史教师。

猜你喜欢
专业素养准确性
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
产前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对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评估
Task 1
Noordhoff手术联合PNAM正畸对唇腭裂患儿发音准确性及腭部裂隙情况的影响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议国开教师专业素养
处理圆锥曲线问题要注意“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