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要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

2009-03-11 08:19王晓荣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信度

王 涛 王晓荣

[关键词]高考命题,知识经验,信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60—02

新材料、新情境是高考命题大势所趋。如何运用切合考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材料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是涉及考试信度和效度的重大问题,因为。如果问题设计无法让学生从材料和教材上获得解题的必要信息,很可能导致题目的无解或者乱猜题现象,从而严重影响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如下题:

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16题: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D日俄休战

答案:C

正确解答该题目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必须知道两个重要信息:日俄的政体分别是君主立宪制和沙皇专制;立宪派希望君主立宪制能够表现得比封建专制更为进步,以便为中国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俄日经济的发展”小目中顺便提到了日俄战争。《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不曾提及日俄战争,即使是受日俄战争影响的“预备立宪”也是作为补充内容以小字形式出现。日俄战争与中国的“预备立宪”之间有何联系,教材没有做进一步说明。简而言之,根据教材,学生解答该题的知识经验是不足的,无法作出正确推理。

根据新的教学资源观,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也属于教学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考虑到立宪派在当时是一个比较进步的派别,希望通过君主立宪来拯救国家,那么学生会进而思考:现在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领土上打仗,使我们百姓生灵涂炭,国家陷于危险境地。如果日俄两败俱伤,就可趁机把他们赶出我们领土。如果这样做不到的话,日俄休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可以保护国家体面,二可以使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如果任由他们在我们领土上打仗,国家颜面何存?百姓生活何安?照此推理,学生选择B和D也在情理之中。

问题在于命题者并没有切实了解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而是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也会这样考虑:如果日本取胜,则说明君主立宪制度进步,这自然为立宪派实现其政治理想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俄战争发生时,立宪派到底有何期望?笔者翻阅了相关文献,试图找到当时的相关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外日报》,由著名立宪派代表人物汪康年主办,日俄战争期间刊发了许多宣扬立宪的文章。1904年5月5日的《中外日报》记载,当时立宪派“期望日本能够击败俄国,为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提供一个有力的佐证”。“日本战胜俄国,为立宪战胜专制提供了铁证”。战争期间(1904年2月6日至1:905年9月5日),确实有人预言立宪的日本将战胜专制的俄国。“专制政体为亡国辱种之毒药,其例确立,如水火金刀之无可疑,比无人再敢尝试”。对专制的痛恨,希望专制的俄国失败可见一斑。日俄之战,是“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专制、立宪,中国之一大问题也。若俄胜日败,则我政府之意,必以为中国所以贫弱者,非宪政之不利,乃专制未工”。立宪派的担忧也是不无道理的。当战争接近尾声,立宪派更是确信专制的俄国必败、专制必败了,“非有此战,则俄国之内容不显,而专制、立宪问题不决。我国十余年来,每言及专制立宪之问题,辄日:专制既不足以立国,何以俄国人富强如此?自有此战,而此疑释矣”。更激进的立宪派人物则将当前的日俄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较,预言专制的俄国将如专制的中国一样面临失败,“俄之种类、宗教、地形、历史、军队之多寡、名誉之盛衰,无不与我异,而惟专制之政乃与我同,此其所以见败于日本亦与我国同也”。历史已经证明立宪派的推测是正确的,战后立宪派“利用立宪小国日本大败专制大国沙俄这一事实,大肆颂扬君主立宪的完美、适用,使立宪的呼声鼓噪全国”,推动了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综上所述,该题目的科学性值得怀疑,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命题者未能真正了解考生的真实知识水平,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从而妨碍了试题的信度和效度,笔者试给出一修改方案,希望同仁批评指正:

日俄战争爆发后,某君在《中外日报》上撰文说:“专制、立宪,中国之一大问题也。若俄胜日败。则我政府之意,必以为中国所以贫弱者,非宪政之不利,乃专制未工。”据此推断某君倾向于

A日胜俄败B日俄胜败未定

C俄国胜利D日俄两败俱伤

答案:A

[责任编辑:陶亚敏]

猜你喜欢
信度
中文版苯丙胺渴求量表信效度检验
大学生积极自我量表初步编制
论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的效度与信度
基于SPSS软件的高校学生课程考试成绩定量分析
职业弹性量表的修订
证券监管的信度弹性及其优化
例谈巧用生成,提升历史教学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分析
中文版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