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空蹈无疆

2009-03-15 10:16李陆英
飞天 2009年14期
关键词:周涛散文历史

周涛是与杨牧、章德益、昌耀齐名的西部诗人,却不知他也是一位散文大家。正当余秋雨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散文界一骑绝尘时,贾平凹却说道:当下中国散文的领军人物,东有余秋雨,西有周涛。读过周涛的散文后,尤其是三卷本的《周涛散文》,便觉得不论从文章内容、行文气势,还是思想深度等方面都是有别于他人的。周涛的散文是全面性的,多样化的,他是当代中国散文大家,《周涛散文》是二十世纪散文创作的重要成果。

对喜好文学的人来说,读书既是占有财富,也是生命的进化。能够让具有相当文化水准的人推崇的文学著作,自然应属经典之列。《周涛散文》就属此类读物。天文、地理、风俗、风物、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人物、花卉……周涛散文的题材是相当丰富的,加之作者是诗人,其心底涌动的是澎湃着的激情,因而其笔端流淌出的文字便如飞瀑倾泻,如峰恋叠嶂,如飓风电掣。写中国西部的篇章是有声有色的壮丽画卷;写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篇章犹如穿越时空隧道的历史表白,璞玉之声,铿锵击壁,古今和鸣,浑然一脉,读者在文字的浮雕下看到了人间万象的本真面目。

周涛有一双比鹰隼更加锐利的眼睛,他不光可以一次性完整地俯瞰广袤深厚的新疆疆域,描绘出祖国边地的奇异风物,不止对一只火狐狸、一只羸弱的小鸟、一条山脉、一座峰峦、一组器官、一条河流、一缕炊烟、一片犁铧、一翎羽毛进行地域、生理、文化的解析,而且能够对历史的尘粒进行深邃的地理性切割。周涛对自然界里的生命充满了同情、感激、礼赞。巩乃斯马有着善良、勇敢的人性,它们与人为伴,无私奉献。它们契合了人类心灵的律动,是那些追求崇高境界者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归宿,因此周涛说:“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我听不得马嘶,一听到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我就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激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对马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说周涛对马的赞美是缘于马的高贵气质和具有人类品格的话,那么,一只凶猛的隼鹰呢?鹰是高原上的精灵,有着无所畏惧的战神的英雄气概。《猛禽》对隼鹰的描写,实质上是对自然界英雄的崇敬。伊犁是个好地方,“永远有着它刚健的妩媚”。周涛对伊犁的解剖是新鲜的:“伊犁具有非常鲜明的三种层次:官方的、民间的、自然的……它们分别代表着三种象征,即现实、历史和永恒。这三种时间概念如同三种颜色的水在同一河床里流动,使伊犁显得比别处丰富多姿,使伊犁如一股缓慢舞蹈着移动感。它仿佛随时都在消化掉尘世的噪音和骚动,又随时都在制造着当代的波动和尘土。它的现实因此蒙上一层恍惚的意味,如隔世之感,一切活动的事物都如顷刻滑入变成风景的危险。”这就是前面所提出到的周涛对风物、地域、文化的剖析。周涛是社会学家?哲学家?画家?音乐学家?一处有风格但在新疆并不独特的地方,在他的笔下竟然会变得如此美妙玄奥。这种美妙玄奥如一幅图画,似一首乐曲,可终究它是一篇文字,可以感觉可以想象,却不可触及。于此,我们只能说,周涛的眼光是独特的,独特的发现,赋予了读者鲜活的美妙感受。

《伊犁秋天的札记》是一组清泠泠的小提琴协奏曲,而《吉木萨尔纪事》《蠕动的屋脊》《哈拉沙尔随笔》则是一部部格调浑沉的交响乐。一条黄土大道、父亲、村庄夜里的寒风、平凡而不平庸的猫、生命之托的麦子,不同的故事共同构成吉木萨尔低沉浑厚的旋律。《蠕动的屋脊》则隐隐透出人在无比博大的高原上的英雄气息。《梦寥廓》是一幅瑰丽的北疆画图,卓尔不群的周涛在对北疆的描绘中引入历史的镜头:“智慧绝顶的农历节气对于长城以外的广阔天地似乎不够精确……三月是德军全面收缩退回欧洲战场,俄罗斯解围了,欧洲却成了寒冷集中的地方;四月是一场拉锯战,乍暖还寒,阴晴无定,人们的衣袍还不敢赌定在哪一个方向上;五月正是春天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计划有待实施的时候,三五株早开的桃花宛似过早暴露身份的女间谍那样引人注目,一行初绿的杨柳也像提前举起欢迎标语的内应人员。”除了周涛,谁还会这样写天气呢?眼光独特到这一地步确让读者惊叹!

东方出版中心的编辑说,周涛散文以浓重的笔调绘出了祖国边地的奇异风情和苍凉的历史画卷,在巨大的时空背景下提示了民族丰富的自然史和心灵史,作者客观描述的文字很少,绝大多数是以自己敏感而又丰富的心神呈现的,自然风物中渗透了人的情感,人的情感是在民族文化的支配下与自然风情融汇在一起的。《和田行吟》《塔里木河》《忧郁的河》《旋动的肢体》都是这样,自然风物、人类及其精神,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掩卷深思,实觉是深厚的文化审视和呈现。又如《黄昏的炊烟》,在暮色和浮云间流动、摇摆、上升、交融的炊烟,在周涛这里就是有着优美旋律和意境的音乐,是美妙的歌,是飘扬的旗帜。再具体,就是渗透、滋润、交灌心灵的新疆民歌,这种发现又是何其的独特。

周涛既然是善感的,那么他必然也是多愁的。一只红嘴鸭的罹难,竟能引了出一篇千字悼文——不,应该是千字檄文。他表面是在为一只小鸟痛惜,实则是对破坏生态、戕弑生命的诅咒。《二十四片犁铧》抒写开垦草原的痛惜,让人感到周涛多么像一个善良的孩子,文笔是大师级的,而心灵则是儿童级的。进一步深究,就发现周涛还是一个博爱的人,正是这种心胸,铸就了他散文超俗高蹈的品格。

周涛散文的视野是没有边际的,可以大到新疆、中国、历史、文化,也可以小到烟茶酒肆、饮食男女、羊角马尾、中指门牙,似乎捡起一片枯零的树叶,经他一番收拾,俨然成了一枝悍然绽放的美丽花朵。《周涛散文》第二辑就是一些以小中见大、以短暂喻永恒的优美小品文。猫、鼬鼠,偷书、摔跤,门牙、中指、男人的手、脚印,不起眼的边料小事,周涛都会弄出我们司空见惯却不曾发现的新意。“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黄蜂,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谁又能将一只小小的黄蜂和优美的芭蕾舞蹈演员联想在一起呢?怕只有诗人周涛吧。“对脚这个生命来说,鞋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整个的人类文明……各个时代的文明,都是人类脚上的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由多种多样的鞋组成的历史。鞋像船一样,停泊于黑夜,启碇于白日,鞋的愿望不仅是保护脚,而且还可以运载、超度脚。”评论文章是切忌大量引用的,可再好再精辟的论说文字在周涛这些“伟大的发现”面前都会显得苍白和多余。在这些文章中,你已不再为周涛的遣词造句能力惊叹,而在不觉中已浸泡在他思想的河流里了,对照、感悟、钦佩。他的文艺随笔固然上乘,固然有很独到的地方——如以感性、以现象生动的论理、以跳动鲜活的形象替代枯燥呆板的说教等,但赶不上那些以小动物、小事物管窥透析大千世界的精短小品文。这也是周涛在写作上高于他人的地方。

周涛是独特的,其令人推崇的独特集中体现在他对生命、地域、历史所进行的文化解析。他那些写名川大山、写西部风情的“平面性”散文,其他人可以为之,甚至可以写得更好,更富有感染力,但对于人类及特定地域、特定历史人物、特定历史事件的深度分析,却鲜有人与之匹敌。周涛说:“人的生命是一卷感光的胶片,在岁月浸泡下渐渐显形……不是时间造就了我们,而是时间帮助我们显示了自己。”(《一个人和某类事物的关系》)这是一个文雅和深邃的发现。孔子说:逝者如斯夫。孔子说出了一句大家都能理却不能说出的话,而周涛说出了我们未必说得清但又必须首肯的话。

《读<古诗源>记》《游长城》《江南十八记》是周涛散文中比较有分量的部分。源于历史和现实的凝重,周涛的陈述是平缓的、低沉的,他已不再是西部高原上空自由翱翔的雄鹰,他转变为一匹威风凛凛、但中规中矩的骏马。他的狂放在古代英雄和历史阶段的随意走向面前蜕变成了虔诚的低吟。这时候的周涛更像个孩子——敢说真话的孩子。他赞赏正直善良基础上的真情表露,赞赏古代英雄的汪洋恣肆和昂扬雄性;他憎恶虚伪阻险,憎恶玩弄权术心术。甄别历史的真伪,拂去罩在人们头顶的浮云,呈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周涛在《<古诗源>记》中做得很好。他说:“窃国者,这就是一切皇帝的别称。”“高贵者必败——这也算历史留给我们的一条真理。难怪人类在物质上一天天进步,却在精神上一代代沦丧了呢。”“‘奸雄这两个字,是从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的眼睛里看过去的。它的反义恰恰就是历代帝王比较喜欢的两个字:愚忠。”从评论历史走向、文化道德、政治游戏,到评论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周涛的声音是从我们民族的心底发出的,也是中国历史的回声。

《游牧长城》的圈点之处;一是对长城、对游牧民族和游牧文化的独特看法;二是对甘肃、山西、陕北民俗民情的叙写。阅读这些篇章,给人一种火焰舞蹈的感觉,又给人一种清泉流过指尖的感觉。作家的选材无疑是颇有匠心的,只是他的着色更具个人化。周涛在叙说这三个地方各自特点的同时,总忘不了历史的点评和批判,他踩在脚下的不止是那些故弄玄虚、命运不济的可怜虫,还有君主典范的秦皇汉武唐太宗。在鞭挞历史丑恶的同时,周涛不忘记给现代官场画一幅惟妙惟肖的工笔画:《官场印象》。谁若觉得今日的官场势态还不错的话,不妨到这篇文章里面去照一照,考验一下周涛的眼光是不是犀利的、“刻毒”的。而读《江南十八记》,感觉总是扑满着水气。

周涛的散文是天马的诗意行空。澎湃着燃烧着的激情,奔放着跌宕着的气势,率直坦荡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和绚丽的语言词汇,构成周涛散文异于他人的独特风格。在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社会之间,周涛游刃挥锋,狂放不羁,这与世纪末诸多文艺领域干瘪枯萎的抒情、严重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希望周涛沿着他这条康庄大道走下去,为读者、为中国文坛奉上更好的散文精品。

(作者简介:李陆英,天水市文联作家)

猜你喜欢
周涛散文历史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五月礼赞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测试题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