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文抒不尽意

2009-03-15 10:16张凤君
飞天 2009年14期
关键词:玫瑰小说语言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是新西兰裔英国短篇小说家,被誉为“英语界的契可夫”。曼斯菲尔德于1888年出生于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十五岁就远赴英国伦敦皇后学院求学,三年后返回新西兰,进入惠灵顿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908年曼斯菲尔德孑身再赴英国,在英国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1911年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德国公寓里》问世,在英国文学界崭露头角。1920年出版的《幸福集》和1922年出版的《园会集》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坛上的地位。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视角新颖,构思精致,营造了一种诗化的语言氛围,采用淡化情节,意识流、印象主义等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为短篇小说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她像夏夜榆林中的鹃鸟,呕出缕缕的心

血来制成无双的情曲,便唱到血枯音嘶,也

还不忘她的责任,是牺牲自己有限的精力,

替自然界多增几分的美,给苦闷的人间,几

分艺术化精神的安慰。[1]

——徐志摩《曼殊斐儿》

一、语言特色

她的小说语言就像散文,诗歌一般,简洁洒脱,抒情细腻。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语言有着无法比拟的弹性美、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情感含量和美感含量都比较大,浓缩、跳跃,留下了很多可供读者想象的空白美感。下面以曼斯菲尔德的名篇《花园茶会》为例,解读她的语言风格。小说开头没有任何的背景介绍,从中间切入,描写园会场景:

那天天气终究是恰如人意,就是预先

制定,也不会有更完美的天气来开花园茶

会了,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

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像初夏时节那样,

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清理草坪,直到

整片草地和种矢菊的深色平坦的玫瑰形花

坛都似乎在发亮。至于玫瑰,你不禁会觉

得,它们是了解这点的:在花园茶会上,只

有玫瑰引人注目,只有玫瑰尽人皆知。玫瑰

在一夜间,开放了几百朵,是的,足有几百

朵。绿色的枝茎给压得弯了下来,仿佛接

受过仙人的拜访。[2]

看这段场景描写,清新自然,用词典雅,意境优美。句子精致凝练,节奏流畅,原文的头韵、尾韵和句子叠用的手法使文章充满了诗歌般的节奏美:windless,warm,without(头韵);cloud,veiled,gold;hundres,archangles(尾韵);The flowers,The only flowers(叠用)。曼斯菲尔德似用笔作画,运用优美的意象组成一幅水墨丹青画卷:“蓝天”“金色的烟霭”“玫瑰”“绿色的枝茎”“仙人”等无不给人以美感和欢愉。而修辞的运用更为文章添了诗意的张力之美:“恰如人意”“预先制定”“发亮”“尽人皆知”“仿佛接受过仙人的拜访”。这些拟人化的手法和比喻的运用让整个场面充满了灵动,传达了轻松快乐的情绪,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曼斯菲尔德的含蓄的语言体现在字词的运用,甚至是标点的使用上。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句子简短,语言跳跃性强。在小说《起风了》开头一段,用了多个破折号:

猛地一惊,她醒来了。出了什么事啦?

出了什么惊人大事啦。不——什么事儿也

没有。原来只不过是风在摇撼房子,刮得窗

子格啦啦直响,一块铁皮砰的一声砸在屋

顶上,震得她的床也直晃。树叶扑簌簌飘过

窗口,飞上来又飞走了。窗下大街上,有一

整张报纸在空中晃晃悠悠,就像只断了线

的风筝,到底掉了下去,挂在一棵松树上。

天冷了。夏天过完——秋天来了——看上

去满目萧条。……[2]

这篇小说写一个小姑娘上音乐课之前和之后在风中的经历。突如其来的大风暗示着生活的可怕和生命的无常。小姑娘心中对音乐老师产生一股说不清的感觉,这种青春懵懂的情感让故事本身充满了张力。这些破折号的运用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此处无声胜有声,小女孩的朦胧心态和隐约的忧郁慌乱在破折号中欲言又止,留给读者去琢磨,去思索,回味悠长。

二、写作技巧

(一)淡情节重细节

曼斯菲尔德在作品中能避开那种传统老套的叙事结构,而是聚焦于人物生命中的那些瞬间感觉,对他们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主题并不宽广,主要局限在以下这几个方面:女性的成长与自我醒悟;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小孩的天真无邪与现实的残酷等。她从细节处着手,用女性的独特的敏感和细腻,把情绪织入文字,通过语言传达意境。

在她的小说中,她擅长运用简洁准确、表现力强的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突出主题。比如小说《帕克大妈的一生》:

脱靴子或者穿靴子,对她都是痛苦不

堪的事,不过这痛苦已经延续多年了。事实

上,疼痛她都已习以为常,甚至她还没有动

手解开靴带,她的脸就已经绷紧了,准备忍

受剧痛。痛过了一阵,她就叹口气,靠着椅

背,轻轻地揉着她的膝盖……[2]

小说没有直接表达帕克大妈失去唯一外孙的酸楚凄凉,却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外化人物的情感。痛苦不仅在身体上,更深深地植在心里。作者没有评论一字,却让沉郁之气浮现纸上。

(二)意识流手法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除了客观化描写和情节淡化的倾向之外,还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将探索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发掘那些貌似平凡甚至平淡内容的深刻内涵,揭示生活场景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在《布里尔小姐》这篇小说中,意识流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年长而未婚的姑娘,她的自我意识是在幻想和伤感中形成的。全篇以布里尔小姐的意识流展开,从自得其乐,到以挑剔的眼光观察别人,感觉自己是一个旁观者,高人一筹,再到从幻想中醒悟过来,明白她也不过是舞台上的一个演员。此时,在她的自我意识中,又恢复成一个真实的个体,认识到自己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避免被旁观的命运,不能超脱于世外。曼斯菲尔德让人物自身来展示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随着人物的意识流动,文字缓缓展开,如抒写了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篇章,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三)印象主义技巧

印象主义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最初表现于绘画方面,着眼于捕捉变化着的对象,用跳动的光影、变幻的色彩等来表现大自然在人们视觉上留下的印象。曼斯菲尔德深受印象主义的影响,《航程》是这样描写海上破晓的:

太阳还没升起来,星星却已黯淡下来。

海天一色,凛冽而惨淡。陆地上白色的雾霭

起伏浮动着。它们此时已经能清晰地看见

黑乎乎的树木丛。就连那些伞状的树蕨也

显露出了轮廓,还有那些枯树,颜色发白,

形象奇特,就像一具具骷髅……[3]

在这里,海上的拂晓并不给人以清新之感,反而让人觉得惨淡沉重,它暗示了人们乘船后的疲惫。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她的艺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曼斯菲尔德小说的语言含蓄典雅,观察敏锐精致,抒情气味浓厚,回荡着散文诗的旋律;而通过高超的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很大的艺术张力,读后不禁唇齿留香,散发出无穷的余韵。

【参考文献】

[1]http://info.westpower.com.cn/cgi-bin/GInfo.dll?DispInfo&w=westpower&nid

[2]曼斯菲尔德著.金丝雀[M].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Katherine Mansfield. Bliss and Other Stories[M].New York: Penguin Books.

(作者简介:张凤君,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玫瑰小说语言
玫瑰飘香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玫瑰(外一幅)
倾斜(小说)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