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风格

2009-03-15 10:16侯宝才
飞天 2009年14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浪漫主义小品

侯宝才 郝 胜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第(FelixMendelsso-Bartholdy)是德国伟大的浪漫派作曲家,1809年出生于汉堡,1847年逝世于莱比锡。这是一位被称为“天之骄子”的作曲家,由于他出身于富裕家庭,他的艺术生涯可谓是蓝天为伴,鲜花铺路,一帆风顺。门德尔松的重要著作有清唱剧《圣保罗》《伊利亚》《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管弦乐序曲《美丽的梅露辛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为钢琴所作的48首《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常有一个歌唱性的旋律,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听似歌曲,但没有歌词。分为八集出版,每集各是六首,加起来总共48首。每首乐曲都不长,但每一首都有歌唱性旋律及其伴奏,都是完整的歌曲形式,名副其实的“无词歌”,精致、隽永、妩媚可人且富创意。是浪漫主义标题性抒情钢琴小品的代表作。顾名思义,它是没有词的歌曲,换句话说是用乐器演奏的“歌”。他把声乐中歌曲的体裁移植到器乐独奏曲中,并使其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平,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创造,使钢琴以甜美淳朴的曲调“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这种简单而精致的钢琴小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创作风格上的重要特点,而且也体现了丰富的创作技巧。《无词歌》的织体是以单一化音型贯穿全曲为主要特点,运用较多的是背景性的流动音型织体,这种织体在流动自由的音型衬托下,更加突出了主题旋律的歌唱性。旋律是《无词歌》的灵魂,它重视展示旋律的意义,表现旋律如歌的特性,其音域接近人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主导思想——器乐像人声一样歌唱。因此它完全是一种以抒情性为主的声乐化的器乐作品,歌唱性的、浪漫歌曲式的曲调是无词歌的重心。创作手法简洁新颖,艺术表现既通俗,又有很高的艺术性。

门德尔松的创作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传统形式。从总体上来看,他的钢琴小品集《无词歌》的音乐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结构严谨缜密,曲调甜美抒情,不像当时盛行的浪漫派作品那样,华丽多彩,热情奔放。第二,它的旋律优雅敏感,无拘无束,清新自然,自由流畅。第三,《无词歌》“在文学性、标题性和描绘性方面显示了浪漫主义的根本特征”。每首乐曲都有鲜明生动的主题形象。虽然这部钢琴独奏套曲没有艰深、高难度的技巧,也没有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但它却以浓郁的抒情性、优美的旋律、清新的技巧、绘画般的色彩塑造了动人的音乐形象。在门德尔松所处的时代,随着时代和社会潮流的衍变,更加符合广大市民阶层欣赏口味的浪漫派音乐应运而生,而且变得更加贴近人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在此期间,出现了以舒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等人为代表的热衷于抒情性钢琴小品创作的作曲家。他们的一系列钢琴小品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最有特点的作品之一。这些别具一格的抒情钢琴小品清新雅致,深受大众的喜爱。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无疑是这些抒情小品中的奇葩和珍品。一曲曲无词歌犹如一首首委婉动听、感人肺腑的艺术歌曲,虽然没有歌词,但它们的旋律却如歌如诉、朗朗入耳,仿佛在向世人讲述一个个美妙动听的故事,使人们听后回味无穷。这就是门德尔松《无词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无词歌》的八集里面,每一集里都有经常演奏的乐曲,第一集Op.19于1832年出版,以第三首(A大调),副题《猎歌》最为著名,旋律优美如歌,采用三段体。乐曲开始并不是单纯地暗示狩猎号角的前奏,曲调中到处都充满着或远或近的号角声及其回声。号角声之后,是节奏勇猛的合唱式的乐句。第二段渐渐到达兴奋的顶峰,再度导向合唱式的第三段,是一首快乐爽朗的乐曲。而另外几首,则是情意绵绵或优雅伤感或忧愁感伤。威尼斯船歌是经常被演奏的一首,以划船的节奏的伴奏开始,呈现出比较伤感而流畅的旋律。6/8拍,小快板,洋溢着诗情画意。第一部分是乐段结构,旋律起伏,富于表情。第二部分先以右手三度音程的模进发展乐思,力度渐强引向高潮。结尾部分右手交替演奏和弦与颤音,随后是主和弦下行分解式进行的3次反复,声音逐渐减弱,最后只剩下一个轻轻的长音,仿佛船已经远去,余音还在耳边回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A大调无词歌》即《春之歌》是第五集中的第六首,这首乐曲以其流畅动听的旋律,别致而通俗的风格深为人们熟悉和喜爱,是无词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曲,写作于1845年,由门德尔松的好友葛林所题名。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是由众多的装饰音写成。整首乐曲色彩缤纷、春意盎然,使人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心情。《春之歌》是单一主题的再现单三部曲式, 以优美的小快板奏出。A段是全曲的基调,高声部歌唱性的主题清新活泼,中低声部采用分解和弦式的装饰音伴奏织体,和声色彩明快悦耳,生动地刻画出春天的形象,令人心旷神怡。B段曲调由A段主题发展而来,并采用模进手法,旋律线起伏更大,情绪更加热烈,恰似对春天的讴歌。C段再现前面的两个主题,旋律不断向上伸展,并由弱及强地将全曲推向高潮,活脱一幅浓郁的春景画映入我们的眼帘,情景交融,感人心弦。具有带伴奏的独唱曲特点,乐曲如春天里和煦的阳光,绚丽多彩。全曲始终涌动着分解和弦式的小琶音音型,如涓涓溪水、潺潺而过,有规律的和弦脉动,加强了乐曲的流动性,从而活跃了情绪。其间又隐隐透出一丝淡淡的甜蜜哀愁,被一群群环绕身边的装饰音点缀,更烘托出春天的美好意境和蓬勃生机。乐曲没有引子,一开始就呈现出主题。在音乐上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变化,在丰富多彩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奏出既优美而又赋有歌唱性的主旋律。最后,一连串的上行琶音清脆悦耳,好像春风拂面而过,使人不由产生余音缭绕、曲终意未尽之感。第六集Op.67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纺织歌了,其伴奏描写出纺车的声音,曲调明快,犹如鲜丽的春天的晨光。

门德尔松自己具备古典艺术的丰厚修养,尊重传统而创作也力求遵循严谨谐调、清新典雅的古典标准,他对浪漫主义一味地热衷与中世纪的倾向不以为然。但浪漫主义时代的生活环境,依旧给门德尔松的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用音乐来抒发自己对自然界、文学、诗歌以及历史、宗教等各种人生的体验,无论是传统的大型的清唱剧、交响曲,还是管弦乐序曲、无词歌,无论是对大自然由衷地赞叹和描绘,还是为自己纯器乐作品添加诗情画意的提示标题,门德尔松着重的都是个人的理解与感受,这正是浪漫主义所强调的艺术价值观。钢琴独奏《无词歌》是一些精致的小品,柔媚之极,以致使人无法一首又一首地连续聆听,但其中充满令人悦意的创新。他为《马太受难曲》所作的那次著名的演出,大大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而自从他指挥布业大厅乐队后,他的盛名开始蒸蒸日上,管弦乐演奏也因他的指挥而确立了新标准。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钢琴创作中的一枝奇葩,在曲式结构的运用上,他保持了传统曲式的清晰性,但又不拘泥于刻板的模式,一切发展和变化都极为灵活和自然,使每一首无词歌都获得了完美的艺术表达。音乐陈述结构上的多样化,为无词歌思想内容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作用。抒情歌唱的旋律不仅代表了无词歌的旋律个性,同时也成为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核心风格。复调手法的运用,大大地丰富了无词歌的创作技巧,并提高了钢琴小品的器乐化效果。高超的钢琴织体写作,为作曲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无词歌》的艺术成就就在于作曲家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作曲技巧,获得了无限的艺术表达。

【参考文献】

[1]许雅婷.门德尔松和他的《春之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2.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分析与演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高晓光.钢琴艺术百科词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侯宝才,北方学院讲师;郝胜,北方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浪漫主义小品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临宋人小品》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四)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诚实更重要
世相小品